第三辑 音乐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546&run=13

音乐

清孙文定公的《琴谱指法》,是博山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
博山民间音乐形式多样,以博山锣鼓为代表的民间打击乐,独树一帜;以喜
丧吹打为代表的民间吹奏乐,广为流传;以博山八角鼓为代表的曲艺音乐,独具
地方特色;以矿工号子、炉工小调、窑工小曲和山歌、庙堂音乐为代表的民间歌
曲,活泼多彩。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歌曲遍及城乡,学校开始设音乐课,每周安排1~2
节。
建国初期,博山文化馆配备了专业音乐人员,通过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组织
各种音乐活动,进行创作及交流,活跃人民文化生活。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歌
唱所谓“三面红旗”的歌曲流行于城乡。“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语录歌、诗
词歌盛极一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成立组织,
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1979~1985年,举办大型歌咏会,专题音乐会5期,
其中,在博山灯光球场举办的歌咏大会,23个队,1250人参加,演唱歌曲62首。
同时举办了数以百计的音乐创作、器乐学习、声乐培训等学习班,为全区城乡培
养各类文艺骨干千余名,并为高等艺术院校及各级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人才50余名。
阎水村创作的歌曲《俚曲悠悠唱博山》等,被全国级刊物选用,并灌制唱片。

舞蹈

博山群众业余舞蹈活动,建国后开始发展。
1960~1965年,博山商业系统、博山美术琉璃厂等单位建立舞蹈队12个,演
员369人。 197041975年,群众舞蹈活动更加活跃,舞蹈队发展到21个,演员623
人。主要活动,在70年代前以排练成品节目为主,创作节目较少;以后,逐步转
向以创作节日为主,排练成品节目为辅。1960~1981年,参加各级文艺会演的创
作节目主要有35个。 其中参加省级会演的3个,参加市级会演的21个,参加区会
演的29个。1963年,赵韵清编舞,曲莲南作曲,博山美术琉璃厂业余文工团和淄
博市文工团演出的《巧穿珍珠帘》;1973年,赵韵清编舞,阎水村作曲,博山代
表队和市文工团演出的《我为祖国做花球》;1981年,赵忠、王福银等编舞,阎
水村作曲,博山代表队和市文工团演出的《闹元宵》等节目都曾参加省级会演并
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其中《巧穿珍珠帘》在华东区会演获奖,并灌制了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