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书院 私馆 义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495&run=13

书院

书院是封建王朝专为科举士子设立的,招收生员(秀才)、童生。书院课程主
要讲读“四书”、“五经”,习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博山县于1792年(乾隆五十五年)由知县武亿在东关怡园旧址创办范泉书院,
建讲堂四楹,斋八间,为每课士之所。院内设监院数人(以公正绅士轮流充任),
山长1人(由监院延聘,隔年一任)。每月课士2次(初一、十五):一县课,由知县
命题阅卷;一院课,由山长命题阅卷。每课生员20余人,童生50余人,择优发给
膏火,生、童均奖前10名。
书院经费很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知县何家驹与县里诸生于书院讲习
时,劝捐募集经费。咸丰辛酉及同治初年,连遭兵灾,书院经费更加拮据。主讲
往往虚席。1865年(同治四年),知县范文达将库存公项京钱477吊600文,并南关
地18亩作京钱1800吊,捐入书院作膏火资。光绪间,监院李禹峰又捐入铜钱1100
吊以助膏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书院也随之停办,知县盛津颐在原院址
创立官立高等小学堂。

私馆

私人设立的书馆分高低两级:高级的叫经馆,多半吸收童生入学,束修 (学
费) 高,除了富家子弟有条件入学外,贫寒子弟很难入学,在博山数量甚少;低
级的叫私塾,在博山较为普遍,凡较大的村镇,少者1处,多者数处。
私塾的授课方式,是由一个私塾先生,在同一书馆,教授年龄不同、程度不
同的学生。课程有读书、习字两种。读书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教材。《三字经》为入
门必读书,女生则读《女儿经》,已读毕上述教材后,预备将来加入士族阶层的,
则加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预备加入士
族阶层的,则加读《幼学琼林》及各种实用杂字。教法只有课读与背读两种,上
午读生书, 下午读重书。 先生照本唱读,学生很难了解课文意义,作文必须按
“八股”做 (每篇文章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等八股),其思想完全禁锢在框框里。

义学

义学亦称义塾,由国家或私人办的一种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
博山县旧有义学后来多改为学校。
武庙义学,清末改立初等小学堂,1934年(民国23年)改称西冶街初级小学。
洪教寺义学。1912年(民国元年)改设为初级小学。
八陡社义学有2处。 一处是陈王氏义学, 社址在八陡二郎寨西首, 创立于
1707年(康熙四十年)。学舍由王仁卿捐地基,生员王之琦等捐资所建。陈之跃、
王治、 陈启祥捐地宫亩10亩3分7厘6毫为学田。民国初年即其址设陈王二氏私立
初级小学。一处是普安寺义学.1864年(同治三年),普安寺僧人希安就该寺东院
设立,捐学田大亩4亩6分作膏火。民国初年改称普安寺僧人私立初级小学。后来
为扩充班次,添置房舍,僧人禅修又捐地大亩5亩作经费。
南博山镇义学,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镇人魏国旺、马助、尹梅等23人,
以银11两购宅1处,并由贡监孙宝传施地3厘改建而成。1930年(民国19年),镇人
呈准以其地并社仓旧址建筑楼房,做了南博山镇初级小学校舍。
福山镇义学,1929年(民国18年),由镇人翟盛业创没。翟购地建校舍十数间,
择聘教师,招收贫寒子弟减费入学。其建筑费及历年薪俸金由翟盛业个人私产捐
助,总计三、四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