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455&run=13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侵占博山,中共博山党组织根据山东省委脱下长袍到
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人民武装的指示,首先在口头一
带组织了20余人的游击小组。尔后,中共博山县委分别在池上、石马等地组建抗
日游击队和游击小组,开辟了博莱蒙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各村以党员
为骨干, 组织青年积极分子建立了游击小组,每村5~l0人不等。游击小组的活
动以小群分散为主。3~5人为一组,在敌人据点周围、重要山头、道口,站岗放
哨,监视敌人,传送情报,配合部队开展麻雀战骚扰、牵制敌人。日本侵略军扫
荡时,组织群众转移,隐蔽粮食和其它物资。
1939年初, 在农村建立了自卫团组织。1939年9月,随着抗日民主政府的成
立,在继续发展自卫团组织的基础上,把18岁至25岁的男性青壮年编入民兵组织。
到1940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2000余人,自卫团发展到4000余人。此时,民兵的
组织形式是以游击小组为基础,以小队、分队进行编组。每村一队,每队配正、
副队长。数村成立联防,互通情报,互相支援,统一行动。乡村民兵指导员由党
支部书记兼任,专设1名武装委员。
1941年,日本侵略军进行残酷的“大扫荡”。根据地和革命群众组织遭受了
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民兵人数大大减少,除少部分民兵组织坚持活动外,大多数
乡村民兵组织失去了统一指挥和领导。
从1943年起,经过整风和开展大生产运动,局势迅速好转。民兵组织也随之
发展壮大起来。根据山东省委的《人民武装政治工作草案》规定,博山县建立了
武委会,直接领导民兵组织。在解放战争时期,紧密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对民兵
组织进行了整顿,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民兵组织的健康发展。1949
年10月,博山民兵21293人,自卫团5013人。
建国初期,全区的民兵组织分为普通民兵和基于民兵两种。几个村的基干民
兵成立联防队。 1952年,各乡成立民兵大队部,设大队长和指导员各1名,并对
适龄青年普遍进行登记,推行普遍民兵制。1955年6月,全区民兵发展到35431人。
其中基干民兵4233人,编为12个营,41个连,123个排,普通民兵30192人。
1958年9月29日, 毛泽东主席发出“全民皆兵”的号召。博山开展了大办民
兵师的活动,从农村到城市,从厂矿企业到机关学校都办民兵。凡18至45岁的男
性公民和18至35岁的女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政治可靠,都编入了民兵组织。
全区组建两个民兵师, 38个民兵团, 183个民兵营, 734个民兵连, 共有民兵
126772人。其中基干民兵28420人(包括排以上干部6786人),普通民兵78807人,
女民兵19545人。1960年增加到13个民兵师,57个民兵团,261个民兵营,1026个
连,3391个排,民兵总数为144921人。其中基干民兵75630人,普通民兵69291人。
1963年, 开始组建武装民兵连, 博山共有27个武装基干民兵连,武装基干民兵
4393人。这时民兵分为普通、基干和武装基干3种组织形式。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民兵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67年,博山成立
“文攻武卫”指挥部,取代了民兵组织,使组织工作及训练活动一度中断。1970
年,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组建了博山基干团。区人武部和区委领导分别担
任武装基干民兵团的团长、政委、副团长、副政委和参谋长等职,全团辖4个营,
15个连。
1975年起, 在民兵中陆续组建了通讯、防化、侦察、高机、高炮、工程等6
个技术分队,使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
1976年,全团辖6个营(其中3个为独立营),18个连,另有1个通讯连,1个侦
察连, 一个卫生队。1978年,武装基干团扩大为26个营,73个连,126个排,另
有4个高机连,4个重机连,2个八二追击炮排,2个防化连,1个侦察连,1个通讯
连,13个六○迫击炮排,9个反坦克火器排,总人数为9205人。
1981年6月, 对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和整顿,缩小了民兵组建范围,压缩
民兵年龄,取消民兵师、武装基于团和乡镇民兵团的建制,只编普通民兵和基干
民兵。农村以村为单位组建民兵连。城市以厂、矿企业为单位,根据人数多少分
别组建民兵排、连或营。调整后全区有民兵48242人。其中基干民兵9877人(农村
6836人,城市3041人) ,普通民兵38365人(农村27822人,城市10543人) 。共编
503个民兵营连。 其中农村330个,含20个基干营,26个基干连;城市173个,含
20个基干连。在调整同时,还把民兵制度同预备役制度,民兵工作同战时兵员动
员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人民军队后备力量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