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琉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164&run=13

博山的琉璃生产历史较长且素负盛名。
颜神镇琉璃生产自元末逐渐形成规模。明朝洪武年间,宫廷内官监在颜神设
“外厂”为皇室生产“青帘”等贡品,直至明末,民间的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西冶街就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珠灯、珠屏、
棋子、帐钩、枕顶等琉璃产品问世,逐渐形成琉璃行业。1617年(万历四十六年),
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了炉行醮会,这便是颜神镇琉璃行业第一个行业性组织。琉
璃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运销到北京和江南各地。
清代至民国初,博山琉璃业更加发展,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从业者
最多时达4000人。产品种类逐渐增多,许多新品种如鼻烟壶、烟袋嘴、铺丝屏片、
杯、内画等产品陆续出现。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博城。十年间,由于战祸及连年旱、涝、虫等自
然灾害的袭击,博山琉璃业遭到严重摧残,以至凋敝。生产琉璃的大炉和圆炉仅
余30多只, 工匠不足200人,且产品销路不济,生产时断时续。博山解放后,琉
璃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迅速恢复了生机。经过30余年的发展、调整、改
革,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产品行销国内外。花球、内画、套色雕刻
等工艺美术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视为珍品。内画技艺之精湛,更为国际友人
赞叹不已。自1980年以来,张广庆、文向君等工艺美术师屡屡出国作内画技艺表
演而轰动欧美。琉璃精品的出口,不仅给国家换取外汇,而且为国家和民族争得
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