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八陡镰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137&run=13

八陡镰刀品种多,质量高,为传统名产。究其本源,据采访,查询,说法有
四:一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3),博山孙廷铨从山西请来匠工禄士云所传授;
二是约在200余年前,长山县旺埠一带闹水灾,李氏(即后来"李家镰"之祖) 来八
陡打镢头、镰谋生传进;三是其他地方的煤打铁缝合不好(熟不好),黑山煤适于
打铁,因此有潍坊铁匠到八陡打铁所传;四是乾隆年间,八陡人徐超的打铁炉和
一个关东人订了一宗镰刀交易,那个人付钱后一去不返,徐超发了财,使镰刀业
兴盛起来。
在民国时期, 八陡镰刀业很发达01937年以前,有打铁炉71只,其中镰炉35
只, 打镰工人100余人,长年生产,产品10几种,年产约百万个以上。当时在八
陡专业经营镰刀的铁铺有: 隆兴义、义兴东、德成公、裕丰厚、元兴等7家。其
中以陈汝章、陈汝明的“祯祥永”铺面最大。
日本侵略军侵占博山之后,限制铁业生产,部分大炉转营其他,镰炉仅有20
只,旺季干,淡季歇,濒于破产。
1948年3月博山解放后, 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 从事铁业生产的个体户于
1952年6月联合组成八陡胜利铁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红)炉24只,其中镰炉14只,
社员105名, 进行分散生产,于1952年12月实行集中生产,改名为八陡镰刀社,
制订了镰刀质量标准:“夹钢铺钢均匀,无残缺、不崩卷,保证硬度,裤口圆整、
接头严密”。产品销售,在近地由各供销部门经销(订有合同)和当地商贩市场销
售,远地销往河北、河南等省。到1954年镰炉发展到20只,年产能力达50万张,
至1957年社员增至287人,生产规模已发展成为镰刀、锄头、铁锅、翻砂、铸件、
机械加工等多种项目。1959年改名为博山八陡机械制修厂。
在60年代以前,打镰一直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手工工艺。打出一个镰刀,热加
工要十火十锻,还要进行端、抢、淬、调、需15道工序。设备落后,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从1960年开始,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用过夹板锤、弹簧
锤、空气锤、手砧等,1963年试制异形砧空气锤打镰成功,从此工人放下了大锤。
1965年又改为冲床冲压,班冲镰刀7000个,比手工锻打提高23倍,比空气锤打提
高14倍。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又连续试制成功砂轮磨镰机磨刃,反射炉淬火,
蒸汽回火箱回火,代替人工热处理等重大革新项目。生产效率数倍增长,成本降
低。1965年,八陡镰刀创1952~1983年历史最低成本纪录。
镰刀生产主要工序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以后,质量显著提高,用磨镰机
磨出的镰自道整齐,露钢均匀,刃口厚薄一致(粗磨),清钢利铁,刃口更加锋利
(细磨) 。 用反射炉淬火和蒸汽回火箱回火,使镰刀硬质均匀,质量稳定。特别
1965年研制成功的复合钢制镰刀新材料,在第二轻工业部、农业部、手工业合作
总社1965年11月联合举办的全国农具新技术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同时该社送
展的蒙古削口镰刀,获大会纪念奖。轰动全国同行业。镰刀复合钢为全国镰坯统
一化、标准化、机械化,开始了新纪元。
从建社到1964年4月,该社共革新46项(主要是镰刀革新) ,成功了36项,从
1963年至1964年初, 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有5个省80多个单位500多人次到该社
参观学习, 许多成功项目被各单位仿效推广。第二轻工业部曾派调查组驻社3个
月,总结了该社的创业经验,1964年前后是八陡镰刀的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山东、
山西、河南、辽宁、内蒙、陕西8个省的56个县和云南、甘肃、贵州、安徽等省。
1966年1月,八陡镰刀社改名为淄博八陡镰刀厂。
八陡镰刀社所产镰刀质量、 成本、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4项经济指标均
居省同行业之首,1963年10月荣获“优良产品证书”和山东省镰刀行业比、学、
赶、 帮、超标兵称号,1964年5月被山东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授予“先进
企业” 称号,曾三次被邀派代表出席部级全国性会议,1971年8月,镰刀厂党委
书记曾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会议。
随着收割机的出现,镰刀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八陡镰刀厂的产品结构于
1973年开始发生变化, 新上了轧钢和钢窗产品, 1980年改厂名为博山轧钢厂,
1983年又改名为淄博钢窗厂,镰刀生产仅有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