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炼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109&run=13

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颜神已开始炼焦。窑型呈盆底状,称“盆窑”。这
一行业古人叫“担窑”。今苏家沟、东安等村尚存旧窑场遗址。始于明末的石马
大锅铸造业,就是用焦炭作燃料的。清初人著述:“凿石为井,深二、三百尺,
炼而为焦”,“焦出于炭、而烈于炭”。焦炭生产季节性强,农忙时停歇,农闲
时(特别是冬季)生产,随着八陡铁业的兴衰,焦炭业时起时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山的焦炭业一度暂时繁荣,有黄家大洼、白谷囤、
朝阳坡、舍人地、后池、马家崖等12处焦场,130余口窑,最高日产焦炭5000吨。
其中黄家大洼规模较大,日装(出)窑49只。产品大都销往青岛、上海、香港等地
和日本国,少部分销往河北、济南等省市。1942年,日本人曾在太平岭、五亩地
炼焦,日产45吨左右。
落后的生产关系, 阻碍了技术进步,长达400余年沿用土法炼焦,技术水平
一直比较落后。
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炼焦工业相应发展。其窑型分为岔窑、园窑和大卫
窑。 先后建起54个炼焦场,2492只各式小土窑,当年生产焦炭47188吨。1959年
初, 由54个炼焦场合并为15个炼焦基点,随又合并为3个炼焦厂。旧式小土窑显
然已不适应炼铁工业需要, 原来的3种窑型均被淘汰,先后建成周村式地下池以
及开滦式园窑。 1959年2月14日,在山头金岭丝沟建成博山地区最大的红旗炼焦
厂,与"神钢"配套。窑型的改造,技术的提高,促使焦炭质量稳步上升。结焦率
由50%提高到63%,1960年产量为204638吨,比1958年增长4倍多。
1971年建成博山八陡镰刀厂炼铁车间,八陡焦厂与之配套。1979年,八陡镰
刀厂炼铁车间撤销,八陡焦厂改为石炭坞焦化厂,划归淄博油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