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炼钢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108&run=13

博山的冶炼工业始于清朝初年。 博山旧志记述的冶炼技术称:"其始乡之人
不知也。康熙二年,孙文定公召山右人至此,乃得融铸之法。凿山取石,其精良
者为骧石,次为硬石。击而碎之,和以煤,盛以筒,置方炉中,周以礁火。初犹
未铁也。击之,碎之,易其筒与炉,加大火。每石一石得铁二斗,为生铁。复取
其恶者,置圆炉中,木火攻其下,一人执长钩和搅成团。出之为熟铁,减其生之
二焉。”
清朝初年,在黑山的大寨、小寨、茅岭、坡地筑起方型小高炉,就地采出矿
石,装入坩埚炼出海绵铁。砸抛残渣,重新入炉化为生铁。炼铁技术的发展,促
进了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当时八陡手工业作坊计有百余家。八陡地区生产的锅、
鏊、镰刀、锄头曾远销华北、东北等地。
民国时期,外国货充斥市场,致使民族工业受到排挤,还在启蒙发展阶段的
冶炼工业被扼杀在摇篮里。
建国后, 1958年4月14日,由铜、锡、铝手工业合作社组织了一支冶炼专业
队伍, 在杏花天铁厂炼铁,同年7月6日流出了第一炉铁水。9月,山头陶瓷厂大
窑炼铁成功,10月博山所有大窑全部投入炼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建
起了24个炼铁基地。 共建成13立方米高炉8座,各种土炼铁炉3562座。1958年产
铁27657吨,但合格率只占34.95%。
1959年初,由24个炼铁基地合并为秋谷、后峪、柳杭、杏花天、山头、石马
等6个炼铁厂,1960年集中为神头钢铁基地,柳杭铁厂改为柳杭冶金机械制修厂,
与“神钢”配套。1959年产量为66505吨,是1958年的240.46%,合格率占78.75
%。1960年产量达85854吨,又比1959年提高29.08%,产品合格率降至61.5%。
1961年9月, 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钢铁
生产先后下马。
1971年,博山八陡镰刀厂建炼铁车间,炼至1979年,累计生产生铁14665吨,
满足了本厂生产的需要。
1969年建立淄博钢厂。炼钢车间第一座5吨电炉于1970年6月建成投产,1985
年10月又建成第二座电炉。 两座电炉年设计能力为5万吨,炼铁车间于1970年10
月建成13立方米高炉1座,1984年改造为17立方米高炉,1985年6月大修,随又改
为22立方米,年设计能力2.5万吨。1977年建成轧钢车间,同年10月φ280轧机一
次试车成功。1978年7月,φ500轧机试车成功。
产品有铸造生铁、 炼钢生铁以及各种规格的螺纹钢、圆钢、角钢和6.5毫米
盘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