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2&rec=89&run=13

【综述】 张店区计划委员会(简称"区计委")是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管
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中带有战略性问题进行
调查研究,提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中长期和年度计划,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统一计划管理。自1990年开
始编写的《"八五"计划及2000年规划》,至1993年编制完毕,并经区人大十二届
一次会议审查批准; 自1994年底开始编写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至
1995年底编制完毕,并经区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审查批准。
区计委行政编制定为13人,设办公室、经济研究中心、投资科、计划科和物
资科。1988年至1993年实有13人;截至1997年底实有12人。1989年10月,区计委
新成立2个单位: 区经济研究中心和区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矿产资源管理办公
室于1994年机构改革时划出,合并于土地管理局。
【"七五"末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84
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2.82倍,年均增长
14.3%; 国民收入达到19.76亿元,比1980年增长 2.56倍,年均增长13.5%。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20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830元,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市
的平均水平;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46亿元,比1980年增长4.17倍,年平均增长
17.86%。10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199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9104万元,比1980年增
长55.76%, 年平均增长4.53%;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1603万元,是1980年的
9.58倍, 年平均增长25.70%。1990年与于1980年比较,种植业比重由86.9%下
降为63%,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13.1%上升到37%.
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5473万元,是1980年的9.84倍,
是1985年的6.13倍,"七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3.73%;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152万
元,是1985年的5.97倍,年平均增长42.96%;万元产值能耗年平均降低5.1%;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8.22%;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达到11.66%。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实现4079万
元,是1985年的近13倍,年平均增长66.07%。发展了7个外贸基地企业,出口产
品达到21种。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七五"期间,共签约利用外
资项目6个,利用外资985.6万美元。
财税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1984年连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
1989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0400万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两亿元的区 (县) 。
1990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854万元,是1980年的2.57倍,年平均增长9.9%。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5年新建立交桥3座、城市骨干
道路6条, 特别是张南路、新村西路、西四路、西五路、南过境路的建成通车和
40多处具有较高水平的商业、文化、科技、卫生、体育设施的建成使用。住宅建
设速度加快,5年累计竣工面积220万平方米,使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7.67平
方米,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64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增加2.5平方米和7.6
平方米。加强了邮电设施建设,开通了市内程控电话,增强了邮电通讯能力。全
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6%, 比1985年增加5.6个百分点,其中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到39.5%, 比1985年增加5.5个百分点,人均占有绿地5.65平方米。市容环卫工
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效果,1989年率先跨入省级卫生城市的行列。
科教事业发展迅速,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促进
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10年间,引进人才950名,发展民办科研所
16处,开发推广71项技术成果,科技进步因素在工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提高到35
%。教育工作,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区已开始实施,小学入学率达 100%,
小学升初中率达到99.05%, 初中升高中段比率达到41.3%。优化了教师队伍,
小学、 初中、 高中教师达标率由1985年的60%、24.45%、35.45%分别提高到
1990年的84%、43.70%、47.58%,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幼儿教育和弱智教
育也有了较大发展。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90年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在校生达到4281人, 占高中段的44.33%。成人教育通过积极运用电视、广播、
函授等教育手段,广开办学门路,扩大招生规模,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
才。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七五"期间,全区城乡市场发
展很快,新建、扩建、改造大中型商业设施20余处,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相
继建立了劳务、物资、建筑、房地产、技术、陶瓷、建材、蔬菜、瓜果等专业市
场,"鲁中商贸中心"建设有一个良好开端。1990年底各类商业、饮食、服务网点
达到6512个, 从业人员达到29600人,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9268万元,是
1980年的4.77倍,年平均增长16.90%。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衣、食、住、
行、用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1990年全区职工平均工资达1908元,比1980年增
加1238元,比1985年增加9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元,比1980年增加936元,
比1985年增加469元。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1794万元,人均1570元。
全区人均消费额由1980年的240元提高到1388元。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在全区大力提倡"
艰苦奋斗"、 "勇于奉献"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明共建活
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淄博精神
日益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设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先后被国务院有关部委命名
为计划生育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被山东省表彰为全省有线广播先进区、国
防教育先进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和精神文明先进区。

【"八五"及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八五"及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我区国民经济高起
点、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用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三个名城"、"四个中心",力争
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赶超韩国。
(二)发展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56亿元,争取达到60亿元,2000年达到123亿元,
年平均增长17.3%。其中:"八五"年均增长17.7%,"九五"年均增长17%。
国民收入, 1995年达到46亿元,2000年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6.8%。其
中:"八五"年均增长 16.9%,"九五"年均增长16.8%。
农业总产值, 1995年达到3.2亿元,2000年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7.7%。其
中:"八五"年均增长 10.9%,"九五"年均增长4.6%。
工业总产值, 1995年达到64亿元,2000年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27%。其
中:"八五"年均增长35%,"九五"年均增长20%。
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年达到16亿元,2000年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24.5%。
其中: "八五"年均增长25.5%,"九五"年均增长22.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分别提高到28.6%和37.4%。
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0亿元。其中: "八五"30亿元,"九五"60
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5年达到25亿元,2000年达到62亿元,年均增长21.4
%。其中:"八五"年均增长22.9%,"九五"年均增长20%。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1995年达到3亿元,2000年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40.2
%。其中:"八五"年均增长49%,"九五"年均增长32%。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亿美
元。
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 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平均每年增长1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7%,其中 工业 全员
劳动生产率 平均 每年 提高8%,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3%,1995、
2000年乡及乡以上 工业资金 利税率分别 达到15%和2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万人。
普及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一个新发展,职工干部素质得到进一步
提高。
总人口1995年控制在61万人以内,2000年控制在73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10壱韵隆�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4
%,全区生态与环境质量在主要方面符合国家标准,人民生活由小康型达到富裕
型。
(三)实施步骤
第一步,到1992年,全区农村达到小康水平,为产业结构升级作准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32.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0元。
第二步, 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0元,工业总产值达到地区
总产值的50%。
第三步,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000元。
二、调整产业结构,更有实效发展
(一)农业
1、 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亩均产出水平。"八五"和"九五"末,使粮食作物
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基本调整为6『�1蜁 �
2、 畜牧业。1995年和200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
40%和45%。
3、农副产品加工业,力争到1995和200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
亿元、2亿元。
4、 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建设。"九五"投资3700万元,全部达到设计
规模,建成后年工农业产值达到1亿元,利税3000万元。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太河水库二干渠和三、四分干渠及孝
妇河综合治理。
(二)工业
1、 扩大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 "八五"工业计划投入23亿元,"八五"投资
4000万元, "九五"初步形成规模,"九五"平均每年投入8亿元,每年新上3至5条
投资2000万元以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生产流水线,组建跨地区、
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1020家,形成群体优势。
2、 调整结构,突出发展重点。主导产业之一化学工业,重点发展五大系列
产品:(一) 橡塑系列产品;(二)医药系列产品;(三)日用化工系列产品;(四)"
三废"利用系列产品;(五) 农用化工。主导产业之二建材工业:1995年和2000年
水泥产量分别达100万吨和150万吨;釉面砖产量分别达到1000万平方米和2000万
平方米。主导产业之三机电工业:1995年和2000年,搪玻璃系列产品生产能力分
别达到3万吨和6万吨; 整体压型制动缸,形成4万台套的生产能力;水晶扩产达
到100吨。主导产业之四轻纺工业:2000年各种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出口
达到50万件。主导产业之五新材料工业,要重点开发新型陶瓷材料、复合塑料材
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3、 加快建筑业现代化,使建筑业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1995年建筑业总产
值达到7亿元,2000年达到1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
(三)第三产业
到2000年, 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4%,超过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一是加
快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2000年集贸市场发展到80个。二是适应现代城市要求,
加快商业、饮食、服务业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重点建设水上游
乐城、温泉度假村、黄土崖水上公园等游乐项目,逐步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交融一体,综合成龙配套的旅游体系。四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五是积极发展金
融、保险业。六是大力开发和拓展信息咨询服务业。七是农村要重点发展为农业
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乡镇经济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
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1、加快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八五"期间,
全区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200家。
2、搞好出口基地建设,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创汇。
"八五"期间, 外贸出口保持平均每年50%的速度,力争全区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
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500万美元的企业5家。
3、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4、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
四、以扩城为重点,加快城乡建设
1、以扩城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把张店建成55万人口的中心城市。
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3、 加快城乡居民住宅建设: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1995年达到10平方米,
2000年达到1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95年稳定在23平方米,2000年稳定在
25平方米。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
5、加强城乡环境保护:199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到43%, 人均占有绿地7平方米;200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城区绿化覆
盖率达到45%,人均占有绿地10平方米。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科教兴区"的战略方针,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 教育事业, 1995年小学升初中率、 初中升高中段率分别达到100%和70%;
1997年, 初中升高中段率达到80%,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段教育;1995年各
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 占高中段 在校生的 比率达 到65%。 全面 实施"2000年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争创"国家卫生城市",1995年全区卫生医护人员
达到1200人, 病床总数发展到700张。体育事业,1995、2000年全区经常参加体
育活动的人数分别达到总人数的45%和50%以上。文化事业,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
应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责任制。1995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10000元,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1900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
入达到3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
重下降到3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以上。
六、深化各项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体制。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素质。
3、扩大融资渠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条件。
5、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
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8亿元,年均增长11.45%。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值 预 计 达到 11751元, 年均 增长 21.06%。全区财政收
入保持年均递增12.24%的水平,达到20361万元(新口径)。第一产业 增加 值预
计 达到2.97亿元, 是1990年的1.3倍, 年均增长5.2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
36.4亿元,是1990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1.4亿
元,是199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5%。
(二) 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农业结构转变,城郊型农业的基础框架初步构成。"
八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 年均递增10.6%,亩均产值达到1853元;林
牧渔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农村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达到65%。
(三)工业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强,产业、产品结构演进趋向合理化。"八五"期
间用于生产性投资累计近28亿元,199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03.26亿元 (1990年不
变价,下同) ,年递增50.72%。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达到21.82
亿元,利税17002万元,实现利润7533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36%,工业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236元/人。
(四)培育市场体系,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八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2%。 全区集贸市场交易额1995年达到29.38亿元,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01亿元,是1990年的3.62倍,年均递增29.33%。
(五)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外向型经济初步在区、镇、村三个层次上全面布局。
预计"八五"期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54个,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000万美元,
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17家, 2家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出口商品收购值达到
5.65亿元,年均递增69.16%。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八五"末, 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95公里,区乡道路通车里
程达160公里。供电能力由1990年的97万千伏安增加到130万千伏安。公众电话容
量由5万门增加到11万门。园林绿地面积达119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9平方
米,居全省前列。
(七)科教兴区初见成效,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八五"期间,引进、应用
各类科研成果101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水平,3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45%。教育事业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普及了九年
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得到了全面贯彻,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
年的8.31壗档綁。�2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八五"末,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2245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239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
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农村达到29平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96
%和19%。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16%。城市热化率、气化率分别达到52%和90%。
(九)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八五"末,已改制股
份有限公司17家、有限责任公司6家、股份合作制公司699家。

【"九五"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目标
(一)总任务
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区内,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是:坚
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实现经济国际化、运行市场化、结构合理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人民生活在
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富裕型迈进,把张店建设成为更加富裕文明的具有区域中心
地位的现代化城市。
(二)指导原则
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必须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抓
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以
下原则:
以发展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前提,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努力
保持长久稳定,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克服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
因素,推进制度创新,加速市场化进程。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由速度
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科技带动战略,推进技术进步,实现速
度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事实求是,量力而行,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发展中大的波动,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速度建立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在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妥善解决劳动就业,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区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逐步缩小镇村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同
步发展、共同富裕。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政
策体系,提高宏观调控及社会经济预测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建设物质
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
统一的奋斗目标,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腐倡廉,巩固社会安定,实现经济与
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九五"计划目标
1、 经济总量。 到2000年,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14%。到
199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一、二、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亿元、65亿元和4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12%和
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5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
到50%。 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2%。出口创汇7600万美元,年均增长
1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2、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1995年的4.9: 5.2调整到2000年的3.4
: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3、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到2000年,60%以上的工业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期
国内先进水平, 15%达到国际水平。工业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工业资金利
税率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提高到2.5次,万元国民生
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3%,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1%。科技进步因素
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5%以上。
4、 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城市居民50万人,城市化水平
达到70%,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3万平方米。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电话
普及率达到47%。城市燃气化率达到95%。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区划鲜明,生
态环境优美,管理科学高效,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得到突出体现。
5、社会事业。全区普及高中段教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
口发展到60万人;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民主和法制建设进
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高质量的社会设备完善,各项社会事
业全面发展。
6、 人民生活。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8%左右。城镇居民
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8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
和17%。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稳定在1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
米,住房质量向功能化、生态化、舒服化方向转变。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
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标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并逐步向富裕型迈进。
(四)2010年远景目标
在全面实施"九五"计划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同步高效演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366亿元,
年均增长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2万元。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
比重达到70%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基本实现合理化、
高级化。初步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工业支柱优势突出,高新
技术产业逐步生成。建立起体系完善、层次较高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区国民经济
发展的支柱。实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建立起结构
合理、管理配套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国际化和外向化。人口素质明显提
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发展到70万人。张店成为经济发达、
社会文明、中心地位突出的现代化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市
居民发展到60万人。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格局,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口总数适应同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等事
业发达,卫生保健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食物结构
和营养结构科学合理,居民住房初步实现功能化、生态化、舒适化。完善的公共
交通成为主要代步工具,部分家庭拥有汽车。城乡环境达到“美化、净化、绿化”,
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公德高尚,
精神生活文明充实,人民安居乐业。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框架
(一)生产力布局
巩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建立基础稳固、相互协调、
运转有序的经济体系,生产力布局必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农业按照"东西两大产业聚集区"的布局发展。东部沿沣水、湖田、中埠、卫
固,南北走向丘陵地带,发展畜牧林果产业,建立果、菜、肉、蛋、奶、油商品
基地并配套深加工;西部沿傅家、马尚、房镇、大张南北走向,发展西部农业新
技术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特征,形成蔬菜生产、良种繁育、苗木培育、
养殖实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实现规模种植和养殖。
工业采取"一头两翼"的分布格局。在胶济铁路以南沿沣水、南定、傅家东西
走向上,依托三镇雄厚的发展基础,建立张店区具有产业规模、产品规模、经营
规模发达的工业龙头,形成陶瓷、建材生产基地。在城区以东、胶济铁路以北的
东翼地区,重点形成化工工业加工区;城区以西严禁污染项目,重点形成非污染
加工工业区,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第三产业形成以城市中心商务区为核心、以外围专业市场群为集聚带,容周
边城镇为一体的"星团式"格局。在城市中心商务区,重点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
要素市场体系,强化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城区外围培育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
场,形成辐射力较强的市场群;在周边城镇重点建立与城郊型经济配套发展的农
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经济结构
"九五"期间,围绕以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促进
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总的思路是:
在巩固农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转变的同时,重点调整工
业的内部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搞好精深加工,巩固和发展支柱产业,
加快培埴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主导突出、相互协调、运转
高效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
1、 第一产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向城郊型农业为主的转变,生产经营
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
业工业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
2、 第二产业。工业结构要从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实现工业结构的
优化升级。产品技术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组织结构,由
低层次、松散型向高层次、集团型转变。企业空间结构,由无序型向规划型转变。
企业队伍结构,由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企业管理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积极发展建筑业,实现由小规模、粗放型向大规模、集约型方向转变。
3、 第三产业。要以完善和培育市场体系为先导,实现由单一型向多元型、
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建立以商品流通、资金融通、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为内
容的高层次第三产业体系,形成以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
业和旅游业为内容的城市经济体系。
(三)城市结构
张店城市建设应着眼于21世纪发展,城市发展政策由过去第二产业推进型向
第三产业推进型转变,优先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第二产业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和区内各工业园区转移。城市功能由重工业型向科技、消费、生活型转变。
城市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现代型转变,使张店成为具有区域突出位置的重要
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市中心。
(四)社会结构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由滞后型向同步型转变。国民教育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
变。人民生活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
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1、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林牧渔业产值到2000年占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达到50%。
2、 大力 发展 林果 业,搞好 山丘 滩涂 绿化。"九五"末,果品总产量达
到1.1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 1.5%。
3、 加强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九五"末,建立
起具有相当规模的肉、菜、奶商品基地。到2000年,蔬菜产量达到20万吨,肉类
总产量1.6万吨,鲜奶产量0.75万吨,禽蛋产量2.1万吨。
4、 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加强水利
和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装配水平。"九五"期间重点搞好黄土
崖水利工程。按外向型农业要求,发展创汇农业。"九五"末,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出口收购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 按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快农业环
境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
(二)优化工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
全面推动我区工业运行质量的稳步提高,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雄厚、协作配
套的全新工业体系。
1、 以新型建材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九五"期间完成张店、湖田、田家、沣
水等水泥厂的旋窑改造项目, 旋窑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加快现有建筑陶瓷生
产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形成1300万平方米玻化砖生产能力。
2、 以精细化工为方向的化学工业。"九五"末,把张店区建成碳酸钙系列产
品的生产基地。期间完成4万吨碳酸钙生产线、1000吨离子钙生产线和1万吨轻钙
扩产的建设项目。 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化工合成材料, 完成1500吨气泡保温膜、
8000吨聚酯切片、6000吨聚丙烯扩产、60万贴皮装饰板和650万平方米PVC胶皮等
重点项目。 搞好化工、医药中间体系列产品开发,重点完成8000吨山梨醇和100
吨碘酸钾项目建设。
3、 以机电一体化为方向的机械电子工业。化工机械: "九五"期间重点完成
5000吨高颈法兰、 10000立升大型反应釜扩产项目。专业机械:"九五"期间,重
点完成1000吨铜管、 3000吨螺旋焊管及600万套塑料模具等重点项目。电子业:
以电缆故障测距仪、电缆充气机和硅橡胶绝缘子产品为龙头,加快新产品开发,
培植该产业的生长。"九五"期间利用压电晶体深加工,先行完成1700万件谐振器
项目。
4、 以化纤深加工为方向的轻纺工业,着重开发差别化纤维深加工制品。服
装工业加快向高档、新潮、名牌方向发展。轻工行业重点开发炊事产品、PU革、
高档纸、家具、日用消费品、旅游产品等。"九五"期间新上一条可分解食品盒生
产线。
(三)培育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九五"末,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25%,城乡集贸市场交
易额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9%。
1、 大力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业。以创"名牌、名店、名街、名城"为目的,
完善现有市场。搞活商贸企业,与大企业集团销售网对接,兴办连锁商店,经营
特色商店,适当发展超级购物市场。
2、 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以南郊专业市场群为重点,形成大宗农产
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
3、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形成张店资金拆借市场,
建立张店外汇调剂市场,把张店建成重要的证券交易中心。加强保险业网络化建
设。
4、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开放型的区域信息市场,
扩大和完善技术市场,大力发展以房地产、会计、储蓄、广告、法律咨询、政策
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社会中介服务为内容的新兴第三产业。
5、 培植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尽快
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完善黑铁山风景
区、黄土崖景区、威尼斯乐园、唐家温泉度假村四大旅游工程。
(四)构筑大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九五"期间,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要搞好六大重点:
1、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中心商务区。"九五"期间,调整中心商务区的结构,
明确功能区划,优选区位,各得其所,形成商务功能区。
2、 优化城市布局,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区划布局,在东起西
七路、西至西十路、南起胶济铁路、北到济青高速公路的广大区域,以市、区行
政管理功能区的西移为启动点,拉动整个城市向高层次发展,扩大城市规模。
3、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一是建设"三纵三横
一环"公路网, 形成四通八达、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三纵"即张博路、湖
罗路、卫湖路、张博汽车专用线;"三横"即昌国路、新村西路、张(店)房(镇)路;
"一环"即沿湖田、沣水、南定、傅家、马尚、大张、石桥、四宝山等镇驻地的张
店大外环,形成扩城的框架。二是在外环路规划大型汽车站。三是增加社会设施
的配套,尤其要重视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完成对化
工、医药、造纸、电力、建材等行业的11个污染项目的治理,加强市容环卫,到
200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机械扫保率均达到80%以上。
4、 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园林城市特色。到"九五"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到40%。
5、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积极推广集中连片开发,加大村镇容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建设风格鲜明、美
观大方、设施配套的园林式农村生活区。
6、强化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城市现代化管理体系。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九五"末, 出口创汇7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000万
美元。
1、 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扩大出口货源,开拓国外市场,走以质取胜、
贸易多元化路子。 "九五"末,对外加工装配出口值占全区出口总值的30%以上。
到2000年,全区出口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2、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更广泛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引进技术设备, 积极发展增值水平较高的产品出口企业。"九五"期间,争取50%
的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一遍。
3、建立与国际惯例对接的经济运行机制。
(六)全面振兴科教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科学技术。组织实施以电子级氯化氢为主的特种气体系列火炬计划;组
织实施以搪玻璃管壳式换热气和等离子超微细活性钙等产品为主的星火计划;实
施开发以稀土永磁恒压发电机等产品为主的工业振兴计划;组织实施以农业作物、
畜禽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农业丰收计划。 重点引进100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
400项新产品, 完成100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5%以上,实现新增产值20
亿元、利税4亿元。"九五"末,科技进步因素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55%,在
农业总产值增长中所占比重达45%以上。
2、 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行市、区共同发展张店区域教
育的策略,城区主要是发展规模,农村主要是搞好布局调整。"九五"期间,稳步
发展学前教育, 达到普及学前3年教育。重视、支持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
达90%以上。 基础教育在创建省级高水平教育区的基础上,普及高中段教育。职
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段学校在校生数的65%左右。 在城区规划兴建4处小学、6处
中学。
(七)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活模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九五"期间,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年均增长17%。"九五"期间,在城区集中规划建设6个左右新住宅小区。"九五"末,
城市燃气化率达到95%,电话普及率47%,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保持15平方米,成套
住宅率100%。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在稳定30平方米的基础上,住房标准向城市化迈
进。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 大力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到2000年,每万人拥有病床45张,万人占有医
疗技术人员53人。"九五"期间,在区医院改造的基础上,完成中医院4000平方米
门诊楼建设, 全区规划设置二级医院2处,一级医院9处,口腔专科医院1处,一
级甲等医院达到7处。
2、 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
精神生活需要。"九五"期间,将区文化馆、少儿图书馆改造成为区级文化艺术活
动中心,全区各镇建设镇级文化中心。"九五"期间建成现代化的、开放型的广播
电视网,有线电视全部覆盖城镇,实现全国联网,收看有线电视节目30套以上。
建成区级体育活动中心和"三集中"竞技体校,适应中心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民政、侨务、宗教、档案、兵役等与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3、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城市。把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九)深化改革,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1、深化企业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把综合经济部门逐
步调整或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
步改组为不具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自律性创业组织。
3、 深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
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经济发
展,侧重管理、协调、监督、服务,确保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保持
市场物价相对稳定,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运行,努力
使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协调好部门之间、市区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的
关系,建立高层次综合协调机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及投资政策,强化第三产业
发展。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运用税收手段和预算内外的综合财力,为全区的宏观
调控服务,保证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产业政策
强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农业、水利、交
通、通信、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性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公益性事业
的发展;限制一般原材料工业和低级粗质、重复简陋的一般加工工业发展,严禁
污染项目的建设。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
建立健全支持政策,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社
会财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繁荣城乡经济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支持个体、私营、民营经济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扩大规模。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配合协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
(四)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和环境政策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坚持以行政手段为
主、经济和法律手段并重的管理,逐步形成人口控制的自我约束机制。
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和
复垦计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农田保护基金。对建设用地采取总量和建
设项目用地双重指标控制。
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取水许可证制度"、"开源凿井审批制度",依法
管好水资源。对环境保护,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
实施、同步发展。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继续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
(焦振军 高涛 刘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