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2&rec=132&run=13

【综述】 沣水镇位于张店区的东南郊,镇域面积42.45平方公里。东南为丘陵山
地, 共有大小山头23座, 其中高200米以上的3座,小金山系全镇至高点,海拔
290.9米。 西北为广阔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刘家村西最低为海拔
56.5米。境内有河流两条:涝淄河从张炳村入境,由张二村出境流入湖田镇,境
内全长8公里。因煤矿提取地下水而大部干枯; 猪龙河发源于寨子村东南泉河头,
由昌城村出境,经由张店城区向北流入马踏湖。自六十年代初源头枯竭,部分河
道已填平,其主河道已成为附近厂矿的排污沟。镇内自然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
石、粘土、铝矿石等,储量丰富,品质好,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沣水镇1988年辖20个村委会,住户8896户,人口27253人,其中非农业户517
户,1553人。土地面积66768亩,耕地22648亩。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高炳村分
为高东、高西、梁鲁3个村,计全镇22个村委会。1995年辖区住户12686户,人口
357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83户、8951人。1996年1月,良乡村划归杏园办事处,
住户减至12242户,人口为337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30户、8991人。土地面积
63671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为790人。
镇政府机关坐落于范王村北。1988年设1办2委,机关工作人员75名,其中国
家干部23名, 合同招聘干部14名,亦工亦农人员32名,临时工6名。1993年工作
人员增至134名。同年底进行机构改革,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2人办理了提前离
岗退休手续,对编外临时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流,机关办事机构合并为1办5委:党
政办、经委、农委、教科文委、城乡建委、社会事务委。1997年9月司法所恢复。
至此,镇机关共有工作人员104名,其中国家干部32名,招聘干部9名,国家职工
13名,合同制干部、亦工亦农工作人员50名。
沣水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工农业生
产突飞猛进。 199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63亿元。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坚
持不懈地抓精神文明建设,10年来,先后有12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3个
单位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11个家庭被评为市级文明家庭。镇政府1992年获市级
文明单位称号,连续6年获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获"十佳小康
示范乡镇"称号。

【农业】 10年来,沣水镇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镇按照科技兴农和发
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进行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粮、林、果、畜齐头并进,
形成了种、养、加工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农业科学技术含量逐年增加,农业生产
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除草化学化,浇地部分喷灌化,管理科学化。全镇21个行
政村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些, 都为粮食的旱涝丰收提供了可靠保证。至
1997年,全镇实有耕地面积22647亩,粮田面积19099亩;农业总产值达4551万元,
比1988年增长了5.7倍;粮食总产达到14735吨,单产达到386公斤,分别比1988年
提高了8.1%和115公斤。
1988年以来,全镇先后推广了小麦精播半精播、玉米直播、药剂拌种、化学
除草、秸秆还田、小麦高留茬、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等先进科学技术,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1989年,镇农科站与农技站联合研制的水播耧,解决了干旱条件下播种的难
题。采用此耧播种,可以保证一播全苗及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为小麦高
产打下了基础。当年播种小麦5000多亩, 增产达40%以上,此技术曾在省《农业
知识》和国家级《农技报》上进行了推广。农技站研制的独杆麦试栽培试验获得
成功,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517.33公斤,增产幅度大,提高了复种指数,有利于
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资源,得到了省有关领导的肯定。从1987年开始的万亩吨
粮田开发,1989年获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1000多公斤。为加速种子更新换代步
伐, 1987年全镇实现良种化,并建立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亩,使粮食产量年
年增长,由原来的亩产451公斤,增长到1996年的818公斤。1990--1991年,农技
站进行了百亩旱田创吨粮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全镇林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91年春开始育林荒山绿化,共绿化荒山4009
亩,植树135.5万株,农田林网发展到3万亩米,1993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
八五"绿化达标先进单位。果园面发展到1920亩,果品产量达到333吨。1996年开
始探索特色种植, 建立了占地100亩的特色种植园,引进种植银杏、桔梗等经济
林木和农作物,当年全镇共种植银杏160亩,裁植银杏32005株。1997年又调出土
地2400亩,专门种植桔梗、地膜花生、蓖麻等经济作物,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
发展畜牧业, 坚持走城郊型农业之路,实行科技兴牧,"以防为主,防治结
合, 科学饲养,品种优良"的方针,10年来全镇的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8
年同1997年相比, 大牲畜存栏由488头发展到1086头,生猪由3256头发展到6428
头, 羊由2610只发展到5486只,鸡由2.1万只发展到25万只,兔由2000只发展到
5.6万只; 肉类总产量由267吨增长到1509吨;建成集体养鸡场6处,发展养鸡大
户3户,百头以上养猪场8户。镇兽医站从1988-1992年连续5年被省农业厅授予"
先进文明站"、 "省先进农研会"称号。1997年,城郊型特色农业又有新的发展,
张炳村建起了特色养殖园,主要饲养狐狸、猪、兔、山鸡等。
10年来, 沣水镇农机事业发展很快。早在1987年该镇就建有8处农机大院,
居全市前列, 市区曾2次召开现场会议向全市乃至全省推广。至1997年,农机大
院已发展到21处,全部农机没有1台在露天存放。为有助于农机大院的自身建设,
镇投资35.7万元,建配件门市部1处,投资21.4万元,建加油站1处。全镇农机购
买潮从1988年开始, 截止1997年,共投资192万元,购置喷灌机24台。凡有浇地
条件的村都使用了喷灌机, 农机动力达到39862千瓦,亩平均动力为2.02千瓦。
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小麦播肥机等一些新的农业机械也相继
在该镇安家落户。 1997年秋,市区在该镇召开玉米联合收割机现场会,8台收割
机进行了现场表演。
农田水利建设。1988年发生严重干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全镇74眼井干枯。
1989-1991年间,镇村两级共投资802万元新钻深井46眼、大口井3眼,建万方以
上蓄水池2个, 修防渗渠30575米。 截至1997年,全镇共有深水井65眼,防渗渠
58445米。 1992年镇政府成立社会化供水管理中心,经过1992-1993年的努力,
投资20万元, 解决了高东、四角方、炒米、东高、张炳,河庄、唐炳等7个村的
吃水问题。 同时完善了供水管理, 1993年率先在全区通过验收,并获二等奖。
1996年该镇被评为市级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沣水镇的秸秆气化工程受到农业部的高度重视。1994年,沣水镇张三村投资
40万元,建设秸秆生物气化站。秸秆气化工程即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的废物利用,
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村民燃料供应问题,使广大村民象城市里用管道煤气一样,
大大方便了自己的生活。1996年又投资2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使全村用上方便、
洁净的生物气。张三村秸秆生物气站是农业部推广项目,建成后受到省农业厅表
彰,中央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许多外省市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参观,大大提高
了沣水以至张店区的知名度。根据这一形势以及省里的优惠政策,1997年,张一
村、张炳村、四角方村又分别投资40万元,建秸秆生物气站一处,使全镇秸秆生
物气站达到4个,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工业 】 沣水镇的工业生产起步较早,1986年全镇就有工业企业51家(其中镇
办工业14家),年生产总值达3243万元。1988年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年产值超
过亿元大关。 但此时的生产主要是以资源型(煤炭、 石灰石、粘土)和烧三窑
(砖窑、瓦窑、石灰窑)为主,产品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它虽然为全镇人民
创造了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
境。从1992年开始,全镇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进一
步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集团
化战略,先后组建起宝沣、万沣、泰沣、润沣等企业集团。1995年,沣水实业集
团总公司被确定为山东省计划单列乡镇企业集团后,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工业生
产开始步入高科技、深加工、高投入、规范化、跳跃式发展的轨道。1993年以来,
全镇共投资6亿元, 主要用于化工、高档日用陶瓷、高档建筑陶瓷、特种水泥、
石灰石深加工、机械等行业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信息化发展,规模上从散而小向规模化发展,五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为五大企业
集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几年来共建立引进利用外资企业13个,
外向型企业12家,其中宝沣集团和万沣集团先后获得自营出口权;进行企业股份
制改造3家,其中宝沣公司股票1994年在淄博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沣水实业集团是1992年成立的一家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其产业结构合理,
创汇能力强,1995年4月被山东省计委列为计划单列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授予"
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称号。 该集团拥有下属公司(企业)32家(其中镇直企业
12家),职工15000人,固定资产6.5亿元,主要生产化工糖醇、树脂、PU革、三
聚氯氢、丙烯酰氨、高档日用陶瓷、高档建筑陶瓷、特种水泥系列产品、碳酸钙
系列产品、 工业折轴、煤炭等200余种产品。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销
售收入20亿元,其中紧密层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14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
实现利税5760万元。 近年来连获全国乡镇企业"300强"、全省"100强"、全市"25
强"和"10强乡镇"称号,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十佳小康乡镇"。

【教育、科技】 1997年沣水镇有中学3处、小学4处,教职员工306人,在校生
3298名。沣水中心学校为沣水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
学生。 1997年初中毕业率达97%,升高中段人数占96.6%。同时也涌现出一大
批黄家圣式的优秀教师。1989年10月,黄家圣老师被评为省级劳模。1990年实行
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到市政府表彰,1991年在建设淄博立新功中荣立集体三等
功。自1993年全面推行"单元达标教学"改革以来,该镇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更
好的成绩,被区教委表彰为学校工作先进单位,沣水一中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这是张店区乡镇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学校。1995年建成沣水镇市级规范化成人教育
中心学校,同年被区政府表彰为综合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义务教育先
进单位。1996年进一步加强了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教学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沣水一中顺利通过了市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义务教育
工作又一次受到表彰。镇党委、政府在庆祝教师节活动中,表彰了教育教学成绩
突出的沣水镇教育劳动模范2名、教育标兵6名。
学校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一中、一小、二小、四小,均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
一中、二中、一小均建成了微机室和语音室;三小、四小、成教中心于1997年上
半年建成微机室,成为全区乡镇第一家校校有微机的乡镇。该镇正为三小、四小
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努力,力争尽快成为全区第一家校校达标规范的乡镇。
沣水镇实施科技兴镇战略,10年来在依靠科技振兴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8-1997年共申报专利项目3个,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2个,"丰收计划"项目6
个、"工业振兴计划"项目18个,开发新产品15个。农业先进适用科技技术覆盖面
积达到100%, 80%的镇办企业先后成立了技术开发机构, 配备了科技副厂长
(经理) 。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所3个、民营科技企业9个。不足3年,科技进步对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贡献额比1993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列全市之首。 选拔
500多名优秀青年到各类大专院校委培,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每年有
90%以上的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各种培训。

【文化、体育、卫生】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沣水民间的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且越来越受到广大村民的重视。张赵京剧团,南沣秧歌队,
寨子范王的筷子舞、挑花篮等,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对
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淄博日报、淄博电视台都作过报道。四角方、张一、
张二、张三获市级特色文化村称号。剪纸、文石、刻瓷等文化家庭层出不穷。全
镇两年举办一届农运会, 每年举办4次以上单项比赛,10年间已成功地举办了六
届农运会和40余次单项比赛。在1988年区第二届农民田径运动会和1989年区首届
农民运动会上,该镇分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篮球第一名、中国象棋团体第一
名的好成绩。在1990年区"乒协杯"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1991年被省体委命名为"
体育先进乡镇",同年参加区首届体育先进乡镇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全镇现有文化大院16个,其中达到一类文化大院标准的5个,二类文化大院5
个, 三类文化大院6个。有图书室24个,藏书达72000册,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
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该镇一贯重视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1988年
以来, 先后购进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双路双功能光量
子等仪器,给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至1997年,沣水镇医院设有13个科室,
共有医护管理人员130名, 能完成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
该院利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发挥医院中医专科的优势,成为一所具有较高医疗水
平、 担负着沣水4万人口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医院。该镇注重各村卫
生室的建设, 1997年2月实现镇村卫生室一体化,对人事、业务、财务、药品实
行统一管理,各村卫生室均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辖区内的食品卫生、计划免疫、
传染病监督等预防保健机构设置齐全。对全镇的公办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各
村镇办企业领导和村领导实行公费医疗。1995年顺利通过上级甲等医院的验收。
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卫生乡镇计划免疫先进单位称号,一人被评为计划免疫先进。

【城镇建设】 1994年沣水镇成立城镇建设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全镇的建设规
划。他们在区建设部门的指导下,依据淄博市及张店区的总体规划,委托山东省
城乡设计服务中心,科学合理地编制了符合沣水镇实际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各
项分区规划,详细划分了用地职能、基础设施、道路网及发展远景等,使整个规
划真正体现了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发展有序、着眼未来的特点。在总体
规划的指导下,分期对各地分区规划组织实施。首先对本辖区的主干道、对经济
发展影响最大的基础道路工程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1)在驻地企业的支持帮助
下, 投资248万元,占地93亩,完成了宽16米、长3.1公里的混凝土路面"东四路
南延工程"。(2)投资60万元,完成了"利丰路"1650米的混凝土路拓宽修建工程。
(3)投资160万元,占地40亩,对沣水镇中心路1.4公里的汇沣路段进行了拓宽
改造,安装路灯65盏,建排水渠1条。(4)按照市总体规划,投资约2000万元,
新修筑了外环路(湖南路中段),共计6.1公里。占地498.4亩,建小桥、涵洞12
座,拆迁村民住宅70余户、砖瓦窑7座。(5)在驻地企业帮助下,投资40万元,
修筑长870米的"沣田路"。(6)投资100余万元,修筑金山路、胜利路、大治路,
总长4.9公里, 占地90余亩。(7)投资25.4万元,占地68亩,改造扩建沣水镇
主干道城东路。 (8)全镇村村实现道路联网硬化,城东路、汇沣路园林全部安
装了路灯,为沣水镇小城建设又添了一大景观。
其次,规范化管理本着严格把关,科学布局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要求
分期完成了"良乡生活小区"的建设性详规, 计划建设用地6.9公顷,投资2100万
元;完成了城东村生活小区规划、汇沣路商贸一条街规划、环境保护区规划及各
村规划,达到了规划指导建设,建设服从规划的目的,形成了"三区一街"的总体
布局,并已初见成效。村庄建设中已有城东村、南沣村、北沣村、四角方村逐步
向住宅楼房化、高楼层方向发展。1994年沣水镇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小城镇试点
乡镇。
第三,沣水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园林绿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在加快小城镇
建设的同时, 投资近40万元,建设镇政府5000平方米、学校10000平方米、玉沣
建陶厂2000平方米、 仇家生活小区300平方米和城东生活小区6000平方米的草坪
绿地,大大改善了沣水镇的城镇面貌。全镇辖区90%的企业单位被评为省、市、
区级花园式单位,使沣水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同时,放手发动
各村积极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广泛开展绿化工程。1997年,全镇由两个村基本完
成了规划建设, 两个村被评为花园式村庄,3个村被评为市级明星村,90%的村
庄达到了村容村貌整治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沣水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加快。"
八五"期间, 全镇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争创文明村(户)"活动,先后
有26个单位被授予市、区文明单位称号,11户被评为市、区文明村称号。镇妇联
广泛开展了文明进家活动,1997年在全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建温馨家庭和
沣水镇讲文明、树新风宣传一条街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向了高潮。广大
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两学"和"三学"活动, 开展了"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
民造福"的"三为"活动, 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效
果。民政、司法、军民共建、社会养老保险、广播电视、通讯、档案、经济等工
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建活动在中央台、山东台作了宣传报道。工、青、妇、民
兵、科协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铁路专用线】 沣水矿山公司铁路专用线,由脐济铁路的湖田车站到该公司北
矿所在地炒米村,总长2435米。其中正线1474米,安全线103米,装卸线857米。
设700米的高货位一处、 道岔4组、21平方米扳道房2处、桥涵4处、道口1处。通
讯信号、电力工程网等配套设施齐全。
该专用线是在青岛碱厂的支持下,由沣水镇经贸委协助沣水矿山公司集资兴
建, 总投资达400万元。工程由济南铁路局工务段大修设计组勘探、设计,青岛
铁路分局淄博公务段承建。 1986年11月1日破土动工,在青岛铁路分局、淄博站
公务段、淄博电务段、淄博站水电段、淄博站机务段、辛店车务段、湖田车站、
市铁办、淄博公路段及当地驻军的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下,奋战13个月,于1987
年12月1日竣工,经验收开通。
该专用线具备整列发运的条件。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可运石灰石50-60万吨。
这对矿山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发运多样化,
逐步成为沣水镇的一条经济动脉。

【宝沣大厦】 宝沣大厦位于东四路立交桥南,309国道以北,主楼12层,并有
地下室。 地上部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有客房68套,其中总统套房2套;大餐
厅300平方米, 小餐厅120平方米,舞厅300平方米,大小会议室各一个。室内装
修先进,设备一流,各种附属设施齐全,是集餐饮、住宿、办公、娱乐为一体的
综合型楼房,亦是一所高标准的涉外宾馆。
宝沣大厦是山东宝沣化工集团投资2400万元兴建的。工程由华宇设计院和淄
博市建筑工程公司设计院设计, 张店区傅家镇建筑公司施工,1994年12月1日开
工, 1997年5月30日竣工。大厦内全部按国际三星级标准装修,客房、酒店等硬
件亦按三星级标准配备,并装有中央空调和烟感报警、自动喷淋等现代化消防设
备。

(毕作坤 靳承美 靳承勇 臧素丽 杨玉森)

【组织机构及领导任职变更】
党 委
书 记:
李其和(1986年12月-1990年10月)
王国富(1990年10月-1991年10月)
张宇信(1991年11月-1994年3月)
梅永富(1994年3月-1996年3月)
孙 斋(1996年3月-1998年3月)
宁世远(1998年3月-
副书记:
姜富才(1987年1月-1988年6月)
于亦新(1987年10月-1989年12月)
王道珍(1988年5月-1992年10月)
邢兆金(1989年5月-1990年10月)
王江庆(1990年3月-1990年11月)
王国富(1990年3月-1990年10月)
吴承森(1990年10月-1994年3月)
侯志俊(1990年11月-1992年10月)
孙 斋(1991年10月-1996年3月)
张奎斌(1992年10月-1995年11月)
宁世远(1994年3月-1995年3月)
王海波(1995年3月-1998年3月)
董继德(1995年11月-1998年3月)
韩卫国(1996年3月-1998年3月)
庄步才(1998年3月-
杨伟华(1998年3月-
刘守坤(1998年3月-
纪委书记:
邹光润(1987年1月-1989年11月)
孟宪宝(1989年11月-1992年10月)
郭能胜(1992年10月-1996年1月)
陈建忠(1996年1月-
党委委员:
陈雪云(1983年9月-1988年8月)
靳承美(1983年9月-1989年7月)
邹光润(1987年1月-1989年11月)
蒋宗杰(1987年9月-1988年7月)
胡绍文(1988年1月-1992年10月)
王江庆(1988年8月-1990年2月)
王国富(1988年11月-1990年3月)
李传芳(1989年9月-1992年10月)
孟宪宝(1989年11月-1992年10月)
张奎斌(1989年12月-1995年12月)
孙 斋(1990年3月-1991年9月)
韩其绅(1992年10月-1994年10月)
周 强(1992年10月-1994年5月)
毕立忠(1992年10月-1995年12月)
于守芝(1992年10月-1998年3月)
郭能胜(1992年10月-1996年1月)
齐传明(1994年10月1998年3月)
毕作坤(1995年3月-
陈建忠(1996年1月-
李超瑞(1996年1月-
张敦平(挂职,1995年4月-1997年10月)
孙 涛(1998年3月-
乔 磊(1998年3月-
政 府
镇 长:
于亦新(1986年12月-1989年9月)
王国富(1989年9月-1991年9月)
孙 斋(1991年9月-1996年3月)
王海波(1996年3月-1998年3月)
庄步才(1998年3月-
副镇长:
孙 刚(1987年9月-1992年10月)
曲立忠(1987年9月-1989年9月)
乔元杰(1990年2月-1992年10月)
韩发明(1990年2月-1992年10月)
孙 斋(1991年3月-1991年10月)
于守芝(1992年10月-1998年3月)
徐冬梅(1992年10月-
张钦佩(1992年10月-1994年2月)
滕春生(1994年3月-1998年3月)
刘圣明(1995年3月-
杨伟华(1996年1月-1998年3月)
韩 波(科技,1997年8月-
赵景昌(挂职,1997年10月-
乔 磊(1998年3月-
人大工作室
主 席:
孙念文(1986年12月-1992年10月)
胡绍文(1992年10月-1998年3月)
于守芝(1998年3月-
副主席:
王 仙(1995年11月-1997年2月)
政协工作室
主 任:
翟维功(1989年11月-1992年10月)
李传芳(1992年10月-
武装部长:
李传芳(1987年9月-1992年10月)
毕立忠(1992年10月-1995年12月)
李超瑞(199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