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生产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88&run=13

第一辑
生产设施
张店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1948年为6.74万元 (原值,下同) 。1950年为
13.88万元。1957年为45.02万元。1958年为281.65万元。1949~1985年间,累计
固定资产投资8694.8万元,年均投资234.49万元;1981~1987年间,累计固定资
产投资5095.4万元,年均投资727.91万元。截至1987年末,全区工业企业的固定
资产净值1.0726亿元,全区工业企业的占地面积(包括乡镇企业)计180.73万平方
米,企业房屋建筑面积32.16万平方米。
张店区工业设备包括锅炉、窑炉、泵、风机、机床、汽车、仪表衡器,并包
括内燃机、蒸汽机、压缩机、木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粉碎机械、印刷
机械、分离机械等,还包括冷冻磨粉、发电、起重、锻压、铸造等设备,以及其
他专用设备等。截至1987年末,总计5136台(套、座、条、辆),总价值3068.9万
元,动力机械总能力为61084千瓦。其中,已经安装使用的4811台(套、座、条、
辆),占93.67%,闲置的325台(套、座、条、辆),占6.33%。
第二辑
经营管理
1958年后,张店区属工业除先后建立的7个国营、5个"五小" (小钢铁、小农
机、小水泥、小化肥、小农药) 企业外,其他皆是由小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即由
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到合作组、合作社及合作工厂。随着企业体制的改变和生
产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至1987年,区属工业经历了民主化管理、一长制计
划管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
50年代,区属工业逐步从私营过渡到合作社集体经营。合作社建有理事会、
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社内一切生产、供销、财务、人事管理活动,均由理事
会组织、指挥、计划、协调、检查。民主办社,财务公开,采用民主集中制的领
导方式,完成生产计划。当时实行的是小生产方式,既缺乏必要的经济核算,且
管理工作分工不细,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
50年代末期,改用"一长制"经营管理的办法,用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生产。
本着积极可靠、留有余地、切实可行的原则,由厂长编制生产计划和原材料消耗
计划,然后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因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忽视了经济管
理手段,因而束缚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58~1961年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企业管理混乱,
经济效益低下,经营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70年代初期,区属企
业开始从整顿入手,制定以优质、高产、低耗为内容的生产岗位责任制,并相继
设置供销管理部门,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
在各厂实行"代金券"(一种塑料制成的、在企业内部作为货币流通的证券),促进
了生产岗位责任制的落实, 使生产有章可循,开始回升。自80年代起,贯彻"调
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实行分层承包责任制,包产量、包质量、包消
耗,独立管理,分级核算,利润分成,选优嘉奖。1987年,在14个区属企业中,
推行了"工资总数与上交利润挂钩浮动"和"确定基数、递增超额分档计税"的承包
经营责任制。 同时,在全部区属企业中推行浮动工资制,即企业拿出30%的基本
工资,与奖金捆在一起使用,拉开分配档次,增强了以经济手段管理企业的控制
能力。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国家、企业、个人三
者利益结合起来,打破了多年来"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
乡镇企业的生产管理,1976年以前系指令性计划管理,1976年后探索以经济
管理经济、实行经济承包岗位责任制,遵循价值规律,进行商品生产,使计划经
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6年7月,区乡镇企业局与15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经
济承包协议书",奖金一次兑现,加强了生产管理。1987年,全区95%以上的乡镇
村办工业, 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的承包网络, 本着"鼓励快牛、促进慢牛、鞭打懒牛"的原则,对企业分配制
度进行了改革。 是年,区属工业和乡镇企业全面开展了"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
化"的"挂网联"活动, 主动与驻地大中型企业挂钩,形成了一批紧密型和半紧密
型的联合协作单位。一部分企业在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协助下,进行了技
术改造、产品开发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本企业产品为龙头,把科研、设计、试
制、生产等方面的力量串联起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第三辑
经济效益
张店区工业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初期速度缓慢,有不少企业缺乏经营管理
经验,产值无记载,且频繁地上收下放,关停并转,经济效益难以比较。据资料
记载,大面积的亏损(不包括粮办、商办和乡镇企业) 只有2个年度:一是因自然
灾害导致亏损的1961年,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亏损的1974年。1961年,
虽有几个大企业盈利,如张店包装制品厂盈利26.3万元,服装鞋帽厂盈利17.4万
元,张店橡胶厂盈利5.9万元,张店皮革社盈利5.5万元。但南定炼铁厂和张店炼
铁厂分别亏损225.9万元和196.2万元,故盈不抵亏。是年利润负增长375.7万元。
1974年,盈利较多的企业虽有电热仪器厂(34.4万元)、互感器厂(33.1万元)、张
店电池厂(13.2万元元),但因张店化工厂和工农化工厂各亏损40.8万元,变压器
厂亏损16.6万元,导致是年利润负增长38.1万元。
1978年前, 全区工业企业效益较好的年份有:1960年是83.96万元,较1959
年增加40.33万元; 1966年是108.08万元, 较1965年增加29.49万元;1971年是
59.20万元, 较1970年增加243.94万元; 1978年是1511.56万元,较1977年增加
358.58万元。
1987年,在全区157家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中,盈利企业140个,占89.17%,
亏损企业17个,占10.83%;17家亏损企业中,包括煤炭企业2个,化工企业2个,
机械企业2个, 交通企业3个,食品企业2个,还有缝纫、橡胶、塑料、建材、冶
金、电器企业各1个。上述17家企业,区属全民企业1家,集体企业16家。亏损总
额107万元,占盈利企业总额的8.16%。
张店区的乡镇企业,始于1958年,但为数很少,管理无经验,产值无记载。
仅有石桥制修厂获微利4千元;1963年利润达1.9万元。其后,公社(乡镇)工业处
于半停产状态,虽有产值而无利润。1966年,8个企业产值达26万元,利润仅1千
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发展迟缓。1976年末,年产值3612万元,利润442.27
万元。1985年末,全区乡镇街道工业增至6078万元,为1976年的168.8%,利润增
至585万元,为1976年的132.5%。1987年度,乡镇企业与区属企业合并。

全区全部独立核算企业盈亏情况表(1979~1987)单位:个·万�
┏━━━━━┯━━━━━┯━━━━━┯━━━━┯━━━━━━┯━━━━━━┯━━━━━┓
┃ 年份 │独立核算企│亏损企业个│亏损企业│盈利企业的利│亏损企业的亏│亏损企业数┃
┃ │业个数 │数 │所占% │润总额 │损总额 │额所占% ┃
┠─────┼─────┼─────┼────┼──────┼──────┼─────┨
┃1979 │164 │15 │9.15 │1760.54 │175.71 │9.98 ┃
┠─────┼─────┼─────┼────┼──────┼──────┼─────┨
┃1980 │149 │13 │8.72 │1284 │157 │12.23 ┃
┠─────┼─────┼─────┼────┼──────┼──────┼─────┨
┃1981 │140 │17 │12.14 │1117 │106 │9.49 ┃
┠─────┼─────┼─────┼────┼──────┼──────┼─────┨
┃1982 │130 │19 │14.62 │939 │72 │7.67 ┃
┠─────┼─────┼─────┼────┼──────┼──────┼─────┨
┃1983 │132 │6 │4.55 │1118 │43 │3.85 ┃
┠─────┼─────┼─────┼────┼──────┼──────┼─────┨
┃1984 │112 │14 │12.50 │661 │122 │18.46 ┃
┠─────┼─────┼─────┼────┼──────┼──────┼─────┨
┃1985 │138 │30 │21.74 │861 │75 │8.71 ┃
┠─────┼─────┼─────┼────┼──────┼──────┼─────┨
┃1986 │140 │18 │12.86 │1190 │56 │4.71 ┃
┠─────┼─────┼─────┼────┼──────┼──────┼─────┨
┃1987 │157 │17 │10.83 │1312 │107 │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