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类 畜禽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81&run=13

第一辑
畜牧生产
畜牧生产概况
解放前,全区畜牧业发展缓慢,尤其在1937年以后,畜牧饲养急剧下降。到
1949年,全 区大 牲畜仅存10867头,比抗战前减少了51%。建国后,区委、区政
府认真贯彻中央"保护耕畜, 奖励繁殖"的方针,积极推广家畜良种,发放贷款
鼓励群众增养。 1951年,牲畜即发展到12 045头,比1949年增长了10.8%。1957
年, 又发展到13495头,比1949年增长14%。1960~196 2年,饲草饲料极缺,加
之饲养管理不善, 家畜死亡甚多。1962年,大牲畜下降到5717头, 比1949年下
降47.3%。 1963年,全区贯彻"禁止私宰、乱宰耕畜"和"配种、繁殖、奖励一 条
腿"的政策, 牲畜饲养又有回升。1970年,全区牲畜已恢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
达到1074 2头。 1971~1976年,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干扰,多数单位出现了"卖耕
畜买铁牛"的现象, 又因牲畜"只准公养,不准私养"的规定,繁殖奖励政策不兑
现, 因而牲畜存养量再度出现 下降。1978年后,对畜牧业内部结构作了调整,
鼓励农民私养家畜, 改变了过去"只准公养 ,不准私养"的做法。到1987年,全
区实有大牲畜8796头。
牲畜种类与改良
耕牛 解放前,当地耕牛分大、中、小3种类型,其中,中型牛最多,约占70%。
40年代 ,牲 畜商人还从泗水、费县等地引进部分耕牛,费县牛以性情温驯、力
大活好而为当地农民所欢 迎。 解放后,为发展农业生产,本区从内蒙古和山东
省西部引进了大批耕牛。经多年杂交改 良,提高了当地耕牛的体尺和役用能力。
截至1987年,全区存牛4693头,占大牲畜总存数的 53.35%。
奶牛 张店区从60年代开始引进奶牛,至1966年,全区奶牛存养27头。1979
年后,又引 进了 黑白花奶牛、西门答尔乳肉兼用牛和夏克来肉役兼用牛。1981
年, 全区计有乳杂一代牛140 头,肉杂牛25头。1983年,全区已有乳牛650头。
1987年,又发展到1200头。
马 解放前,全区有马千余匹,但无良种马。1950年,引进了新疆伊犁种马
和蒙古马。 1962 年后,又先后引进阿尔登重怼⑺赵印⒃雍退樟佝马,与
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提高 了马的体尺和ΑD辏区有马匹,其中母马匹。
年,全区有马匹,占大牲畜总存数的。 驴 解放前,当地养驴均系传统品种,
以中、小型为多。解放后,多改为德州驴杂交后 代。 1982年,全区有驴1641头,
多饲养于马尚、 傅家、中埠、卫固、石桥和沣水等乡镇。截至19 87年,全区存
养驴1228头,占大牲畜总数的29.2%。
骡 当地畜养较为普遍,到1987年,全区实有1637头,占大牲畜总数的38.9
%。
猪 解放前,当地所养生猪,均系华北型土种黑猪。1949年,全区养猪5016
头。后来, 由于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公、私养并举"的方针,提高了农民饲养生
猪的积极性。到1957年,全 区猪的存栏量达13043头。1958~1960年,生猪饲养
下降较快, 1960年,全区养猪降为6921头,比1957年下降了46.9%。1962~1965
年, 区委、区政府认真推行"六定一奖"生产责任 制,积极推广发酵饲料,实行
科学养猪,全区饲养生猪逐年增加。1965年,猪存栏量达3357 6头。1966~1975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生猪饲养又有下降。1969年,生猪存栏量 为29406
头,比1965年减少了4170头。1976年,经过全面整顿,全区集体养猪迅速发展,
当 年发展到62359头, 比1966年增加3倍多。 1978年后, 生猪饲养稳步发展。
1982年底, 全区生 猪存养72071头,比1976年增长15.6%。以后,由于猪饲料价
格升高,生猪存养量又有所下 降。1987年,全区生猪存养34503头。
生猪改良 1950年后,本区开始引进良种猪与本地猪进行杂交改良。至1975
年,当地原 土种 猪基本绝迹,除部分良种外,均系杂交猪群。哈本猪 (由哈白
猪与本地猪杂交) 约占杂交猪群 的50%;约本猪(约克夏猪与本地猪杂交)约占杂
交猪群的30%。张店区先后引进的外国品种有:长白猪、苏联大白猪、约克夏猪;
本国品种有:垛山猪、崂力猪、哈(尔滨) 白猪、沂蒙猪 、内江猪、荣昌猪、宁
乡猪、新准猪、新金猪等。
羊 当地传统品种有山羊(又分为白山羊、黑山羊、青山羊三类) 和绵羊(又
分为大、小 尾寒 羊) 两种,多分布于张店东部山丘地带。1975年后,卫固、四
宝山和湖田3个乡镇相继引进了 苏联美利努羊以改良寒羊。杂交一代改良羊年平
均产毛量可达4.3公斤。1987年,全区共有 羊6992只。
第二辑
禽兔饲养
当地家禽的主要品类有:鸡、鸭、鹅、鸽等。70年代以前,多为户养,存养
量较小。 19 78年后,家禽饲养发展迅速,不仅兴办了养鸡场,而且还涌现了大
批养鸡专业户,1987年, 全区存养家禽76万只。
鸡 1970年前,全区农村多以本地鸡为主,除兼养寿光鸡、安徽鸡之外,别
无良种。 本 地鸡 约占总养量的45%以上。1978年,马尚养鸡场建立后,向全区
推广优良品种。 并相继由国外 引进了澳洲黑、来克亨、白洛克、日本S200、星
杂288、星杂579和罗斯等良种鸡。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1983年,全区养鸡专业
户、 重点户剧增,掀起了养鸡致富热潮,全区养鸡 达60万只。截至1987年,全
区养鸡增加到65万只。
鸭、鹅 鸭、鹅饲养虽然较早普遍,但数量不多。雏鸭来源,主要依靠外地
供应。到19 82年,鸭的存养量仅占禽类总数的3.6%。1987年底,全区养鸭3万只,
占养禽总数的8%。
鹅的品种, 当地多以烟台五龙鹅为主。 1982年,鹅存养量约占养禽总数的
9.6%。至198 7年底,全区养鹅49万只,占总数的6.5%。
家兔 家兔是很好的家庭副业。其肉鲜嫩,味美适口,高蛋白、低脂肪,出
口东南亚、 日本 、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73年以前,全区只有部分农户饲养家
兔, 品种单一,数量也很少。 1973年,自马尚镇马一村开始为外贸加工兔肉出
口以来, 理顺了产销渠道,全区养兔事业有 了较大发展。1976年,全区家兔发
展到7800只。 1977年先后引进了安哥拉兔、西德长毛兔、 美国加利福尼亚兔和
德国巨型肉食兔,改良了当地家兔的品种,年底家兔饲养量增加到6500 0只,比
上年增长了7.3倍。 1983年,全区发展家兔662800只,年底存养727800只。平均
每 年以94000只的速度递增。 以后又逐年下降, 截至1987年,全区仅存养家兔
40000只。
第三辑
畜禽疫病防治
1975年,兽医部门对畜禽疫病进行了普查,区内畜禽常发生的疫病有以下几
种:
猪 猪瘟、猪丹毒、猪喘病、猪水肿、白痢、破伤风、传染性肠胃炎、猪水
痘、流感、 李氏杆菌病、口蹄疫、猪囊虫、猪蛔虫病等。
牛 牛流感、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
马 马鼻疽、马腺疫、马脑炎、马肌红蛋白尿等。
羊 羊肝片吸虫病、狂犬病、羊炭疽等。
鸡 鸡新城疫、鸡白痢、禽霍乱等。
畜禽疫病危害甚大,尤其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及牛布氏杆菌病等发病较
为普遍,传 染性 强,死亡率高。以猪为例,1975年,全区发生猪喘病达2376头,
死亡170头, 死亡率7%;猪 传染性肠胃炎达10510头,死亡率为3.7%。此病病期
长,既是经过治疗免于死亡,也会较严 重地影响猪的生长。
为了加强对畜禽疫病的防治,自60年代起,先后建立了区、乡(镇)、村畜禽
防疫机构, 并采 取了加强畜禽饲养管理,增强畜禽抗病能力,定期对畜禽预防
注射, 抓好畜禽出入区境的检 疫和集市检疫,对疫情发生处采取及时消毒、隔
离、治疗等有效措施。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 牛肺疫、猪肺疫、牛气肿、羊炭疽、
耕畜炭疽、马传贫、马鼻疽、马腺疫、鸭瘟、禽霍乱等畜禽疫病。
第四辑
水产、养殖
莲藕 张店区西北一带农村种植莲藕历史悠久,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
修的《长山 县志 》中记载:"房家镇、石桥子重者常年积水,民利水田植藕也,
夏季莲花盛开,故有莲花池 之称。"解放后,莲藕种植迅速发展,不仅西北涝洼
乡村种植, 其他乡村也开始利用塘湾、 河沟种植。1958年,贾庄、王舍庄、马
庄先后在张博公路和胶济铁路两侧的河沟里开始集体 种植莲藕。 1983年,全区
已发展莲藕385亩,全年可产藕77万斤。以后几年,均保持了1983 年的种植面积
和产量。
淡水鱼 淡水鱼可分为天然和养殖两大鱼类。天然鱼类:黑色、鲇鱼、麦穗
鱼、棒花鱼 、餐 条鱼、泥鳅、嘎牙鱼等。养殖鱼类:草鱼、鲫鱼、花鲢鱼、白
鲢鱼、鲤鱼、红鲤鱼、青鲤鱼 、鲂鱼、鳊鱼、非洲鲫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
解放前,当地虽有鱼,却多系野生,只捕不养。解放后,在治山治水,发展
农业生产的 同时 ,区人民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淡水鱼养殖,至
1970年,全区养鱼面积发展到 100余亩。1971年,全区淡水鱼养殖迅速发展。一
年后, 计有9个乡镇,25个村庄发展起了淡 水鱼养殖,养殖面积200亩。1978年
扩大为334亩; 到1983年, 养鱼面积又扩大到683.5亩, 占全区水面的42.3%。
1987年, 开始发展网箱养鱼,仅在周村区萌山水库就有6个网箱,总 面积148平
方米, 年产罗非鱼11000斤。1987年,全区养鱼面积达到950亩,投放鱼苗110万
尾 。鱼苗品类主要有:非洲鲫鱼,红、青鲤鱼,草鱼,花、白鲢鱼6种,年产鲜
鱼100吨左右。
水貂 1974年,由马尚镇马一村办起了全区第一家养貂场。是年秋,该场从
烟台貂场购 进种 貂60只(其中:母貂45只,公貂15只) 开始繁育。次年繁殖200
只, 取皮125张, 获纯利2000元 。以后逐年发展,饲养范围和数量逐步扩大。
1977年, 湖田镇的店子村和卫固镇的傅山村也 相继办起了养貂场,并引进瑞典
种貂72只。 1981年,全区养貂943只,取皮出口700余张。之 后,户养水貂越来
越多。截至1987年,全区养貂达685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