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种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76&run=13

第一辑
粮食作物良种
解放前,张店农家所用的粮食作物种子多是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所沿
用的常见品 种有小麦:"红秃头"、"白秃头"、"黄县大粒半芒"等;玉米:"小粒
红"、"大马牙 "、"红骨头"、"金皇后"等;谷子:"刀把子齐"、"青、红母鸡嘴"、
"十里香"、 "野鸡翎"、"龙爪"、"露水红"、"罗裙带"、"菠菜根子"、"60日还仓"
等;高粱 :"马尾松"、"红、黑萼子"、"打锣锤"、"黄锣伞"等;地瓜:"长蔓大
红袍"、 " 一窝猴"、"农林4号"。这些品种是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对比所选
择的较好品种, 曾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经过多年的种植,种
子已渐渐变异、退化、混杂、抗逆性较差,增产潜力小,产量低而且不稳定。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作物良种的试验研究和引进推广,加快了作
物品种的新 陈代谢,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近40年来,全区粮食作物
先后引进的主要良种计58 种。其中,小麦23种:"蚰子麦"、"碧蚂1号"、"碧蚂4
号"、 "济南2号"、 "济南4号 "、"济南8号"、"济南9号"、"济南6号"、"鉴四六
(昌滩5号)"、"泰山1号"、" 泰山5号"、"淄选2号"、"北京8号"、"白蚰包"、"辉
县红"、 "石家庄407"、"跃 进8号"、"石家庄54号"、"辛石3号"、"泰山4号"、"
桓群4号"、"卫东8号"、" 昌乐5号"、"昌潍20号"、"山农幅63"、"济南13号"等。
玉米11种: "坊杂2号"、"新单1号"、"华威"、"郑单2号"、"丰单1号"、"丰
三1号"、 "鲁原单4号"、"掖单2号"、"烟单14号"、"莫17谆癜住⒌び窈拧⑺�
号、群单、泰单、新跃号等。 谷子6种:"华北三二二"、"大伏谷"、"东风谷"、
"柳条青"、"打罗垂"、" 燕京811"。
高粱6种: "鹿邑歪头"、"原杂10号"、"原杂11号"、"熊岳二五三"、"抗蚜2
号 "、"多穗高粱"。
大豆3种:"向阳1号"、"东解1号"、"早丰4号"。
地瓜9种:"胜利百号"、"华北5245"、"华北117"、"南京92"、"青农2号"、 "
徐薯18"、"烟薯1号"、"济薯1号"、"烟薯3号"。
水稻4种: "水源300粒"、 "小站稻"、"黄克早"、"银方稻"。本区因水源缺
乏, 素无植稻习惯。1964年,曾借助萌山水库在房镇、大张两乡的部分村队试
种过水稻。 当时产 量多者亩产五、六百斤,少者亦在三、四百斤之间,稻米质
量不错。后因水源不济而不再种植。
张店区粮食作物良种引进情况一览表

┏━┯━┯━━━━━━━━━━┯━━━━┯━━━━━┯━━━━━━━━━┯━━━━━━┓
┃类│名│良种来源 │引进时间│生育期 │优点 │缺点 ┃
┃ │ │ │ ├──┬──┤ │ ┃
┃ │ │ │ │天数│类型│ │ ┃
┠─┼─┼──────────┼────┼──┼──┼─────────┼──────┨
┃ │昌│1966年,昌乐县种子站│19 68年 │ │中熟│抗倒伏耐瘠薄,抗旱│抗叶锈病较差┃
┃小│乐│与群众结台,从济南4 │ │ │ │抗条锈病、杆锈病,│。 ┃
┃麦│五│号中选出的变异单株。│ │ │ │品质好。 │ ┃
┃ │号│ │ │ │ │ │ ┃
┃ ├─┼──────────┼────┼──┼──┼─────────┼──────┨
┃ │泰│由泰安农科所在原 │1974年以│ │中熟│耐水肥、抗 倒伏、 │易染叶锈病和┃
┃ │山│54405×欧柔中选育而 │后 │ │ │抗条杆锈病,产量稳│白粉病。 ┃
┃ │一│成。 │ │ │ │定。 │ ┃
┃ │号│ │ │ │ │ │ ┃
┠─┼─┼──────────┼────┼──┼──┼─────────┼──────┨
┃ │泰│泰安农科所由(辉县红 │1974年后│ │早 │抗倒伏、抗条锈病。│易染叶锈病和┃
┃ │山│×阿勃)×欧柔白杂交 │ │ │中熟│ │白粉病。 ┃
┃ │五│材料中选育而成。 │ │ │ │ │ ┃
┃ │号│ │ │ │ │ │ ┃
┠─┼─┼──────────┼────┼──┼──┼─────────┼──────┨
┃ │济│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69│1981年 │ │晚熟│茎杆粗壮,抗倒伏、│一般水平不宜┃
┃ │南│年始用欧柔白×辉县 │ │ │ │抗条锈。粒大喜肥、│种植 ┃
┃ │13│红×阿勃杂交,1977年│ │ │ │水,综合抗病性强。│ ┃
┃ │号│育成。 │ │ │ │ │ ┃
┠─┼─┼──────────┼────┼──┼──┼─────────┼──────┨
┃ │山│系省农学院以钴一60丙│1981年 │ │中熟│穗大、形方、芒长,│易染叶条锈病┃
┃ │东│种射线处理"蚰包着啡 │ │ │ │白壳白粒,粒重稳定│,轻感杆锈病┃
┃ │辅│第四代的一个株系。 │ │ │ │。生长后期保持青绿│、白粉病。休┃
┃ │六│ │ │ │ │,光合性能好。 │眠期短,遇雨┃
┃ │三│ │ │ │ │ │易发芽。 ┃
┠─┼─┼──────────┼────┼──┼──┼─────────┼──────┨
┃ │新│由525自交系作母本, │1965年 │90 │中 │抗倒伏;抗玉米常发│ ┃
┃ │单│517作父本杂交而成。 │1970年 │ │熟 │多种病;稳产性能好│ ┃
┃玉│一│ │ │ │ │。 │ ┃
┃米│号│ │ │ │ │ │ ┃
┃ ├─┼──────────┼────┼──┼──┼─────────┼──────┨
┃ │丰│ 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1978年后│9296│中熟│茎粗壮,抗倒伏,抗│株高穗位偏上┃
┃ │单│育成。 │ │天 │ │大小斑病、矮花叶病│ ┃
┃ │一│ │ │ │ │毒、锈病、青枯病、│ ┃
┃ │号│ │ │ │ │丝黑穗病及散黑粉病│ ┃
┃ │ │ │ │ │ │。 │ ┃
┠─┼─┼──────────┼────┼──┼──┼─────────┼──────┨
┃ │郑│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 │1971年 │110 │中晚│杆粗壮,抗倒伏,穗│后期易染大小┃
┃ │单│河南以唐四平头作母 │1976年 │天左│熟 │大产量高 │叶斑病 。 ┃
┃ │二│本,获白为父本培育而│ │右 │ │ │ ┃
┃ │号│成。 │ │ │ │ │ ┃
┠─┼─┼──────────┼────┼──┼──┼─────────┼──────┨
┃ │华│ 1973年,由中国农科 │1973年 │春11│中熟│耐涝,抗倒伏,抗大│ ┃
┃ │威│院用160和威20杂交育 │1976年 │0天 │ │小叶斑病。 │ ┃
┃ │ │成。 │ │ │ │ │ ┃
┠─┼─┼──────────┼────┼──┼──┼─────────┼──────┨
┃ │鲁│1974年,由省农科院原│1978年后│ │中熟│抗倒伏,抗小斑病。│轻感大敞病。┃
┃ │原│子能研究所用60射线处│ │ │ │ │ ┃
┃ │单│理原武O2×威风332配 │ │ │ │ │ ┃
┃ │4 │制成单交种。 │ │ │ │ │ ┃
┃ │号│ │ │ │ │ │ ┃
┠─┼─┼──────────┼────┼──┼──┼─────────┼──────┨
┃ │丹│1968年,由辽宁丹东市│春110天 │ │晚 │抗大小叶斑病抗涝性│有秃顶现象耐┃
┃ │玉│以旅28×330育成单交 │夏125天 │ │熟 │好,较能抗倒伏。 │涝性差。 ┃
┃ │6 │种。 │ │ │ │ │ ┃
┃ │号│ │ │ │ │ │ ┃
┠─┼─┼──────────┼────┼──┼──┼─────────┼──────┨
┃高│鹿│原产河北鹿邑县。1965│125天130│ │晚熟│耐肥水,适应性强 │ ┃
┃粱│邑│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天 │ │ │ │ ┃
┃ │歪│引入我省。 │ │ │ │ │ ┃
┃ │头│ │ │ │ │ │ ┃
┃ ├─┼──────────┼────┼──┼──┼─────────┼──────┨
┃ │原│由省农林学院原子能研│ │春11│中熟│喜肥水,抗倒伏 , │有短芒,难脱┃
┃ │杂│究所育成。 │ │5天 │ │适应性强。 │粒品质差。 ┃
┃ │10│ │ │夏15│ │ │ ┃
┃ │号│ │ │0天 │ │ │ ┃
┠─┼─┼──────────┼────┼──┼──┼─────────┼──────┨
┃ │熊│系辽宁熊岳县科研部门│1976 年 │9510│中熟│秸杆硬,抗倒伏,穗│ ┃
┃ │岳│由农家品种选育而成 │ │0天 │ │紧凑,粒白质佳。 │ ┃
┃ │二│(我区由汶上引进种植 │ │ │ │ │ ┃
┃ │三│)。 │ │ │ │ │ ┃
┃ │五│ │ │ │ │ │ ┃
┠─┼─┼──────────┼────┼──┼──┼─────────┼──────┨
┃谷│柳│系省农科院由泰安农家│1970年后│85天│早熟│抗倒伏抗病 虫害 │ ┃
┃子│条│品种选育而成。 │ │ │ │ │ ┃
┃ │青│ │ │ │ │ │ ┃
┠─┼─┼──────────┼────┼──┼──┼─────────┼──────┨
┃大│向│由诸成县河套科研队用│1970年后│9510│中熟│抗旱抗病耐涝 │ ┃
┃豆│阳│齐黄1号×小粒青杂 │ │0天 │ │ │ ┃
┃ │一│交后选育而成。 │ │ │ │ │ ┃
┃ │号│ │ │ │ │ │ ┃
┃ ├─┼──────────┼────┼──┼──┼─────────┼──────┨
┃ │东│由牟平县解家庄大队选│1970年后│80天│早熟│株矮抗倒生长迅速,│易生食心虫,┃
┃ │解│育而成。 │ │ │ │抗旱 耐阴适应性广 │适应小畦大背┃
┃ │一│ │ │ │ │,产量稳定籽粒较大│种植。 ┃
┃ │号│ │ │ │ │,品质较好,易抗霉│ ┃
┃ │ │ │ │ │ │毒病。 │ ┃
┗━┷━┷━━━━━━━━━━┷━━━━┷━━┷━━┷━━━━━━━━━┷━━━━━━┛

第二辑
经济作物良种
棉花 建国前,张店没有植棉的习惯。50年代,引进了棉花品种"斯字棉"、"
岱字棉 "。 70年代,又引进了"鲁棉一号"。1985年,又由莱阳农学院引进了"莱
农10号",试种200 亩,获得了平均亩产460斤的好收成。
花生 当地除四宝山乡、卫固镇的部分村户种植花生外,其他乡镇种植很少。
1977~19 78年 ,引进了花生良种"花27",该品种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1960年
以"伏花生"状蠡ㄉ咏欢桑谔祗右,属中熟类型,明显的特点是抗旱�
越锨浚仓械确仕扛摺R院螅引进白沙。该品种系广东省登海县白沙
农场用狮头企伏花 生"杂交育成, 生育期为130天左右,中熟类型,具有耐涝、
耐阴、耐肥性强等特点。1985年,最新引进的夏直播花生良种有"鲁花6号"和"油
花1号",该品种由省花生研究所培育 。
瓜类 70年代以前,张店种瓜者很少,而且瓜地面积小。以后,随着良种的
引进,略有 发展 ,早期瓜类品种有:梢瓜(黑梢瓜、脆瓜) ,甜瓜(银瓜、网纹
甜瓜、面瓜、淄博脆瓜),西瓜 (大籽西瓜、小籽西瓜)。七十年代末,又引进了"
密宝"、"北京早花"和"琼酥"等西瓜 良种。截至1987年,全区瓜地已扩大为3001
亩。
蔬菜 1978年以前,本区蔬菜只有茄子、韭菜、西红柿、白菜等10几个品种,
多年没有 大的 改变。1978年以后,蔬菜基地逐年扩大,蔬菜良种亦不断引进和
更新。至1987年,常见的蔬 菜已达40余种。主要良种有:卫固包头、山东4号、
天津绿、济南大根、胶县白菜、黄苗、迎春、白苤蓝、瑞士雪球、长春密刺、春
到秋、济南大红、早粉1号、徐州长茄、寿光独根 红、铃铛椒、潍县青苗、红豆
角、济南青园脆、淄薯1号、老来少、尖叶窝笋、淄博红皮、 寿光大葱、尖叶菠
菜、白皮西葫芦等。
第三辑
种子更新
小麦
全区小麦良种发展大致分六个阶段,有四次更新。
第一阶段(1949~1954年):小麦种植,主要以农家品种(透垅白、红和尚头、
白和尚头) 为主 , 这些品种对当时小麦产量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使小麦由原亩
产101斤,提高到125.4斤, 增长了24.1%。
第二阶段(1955~1965年):随着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更以及生
产条件的改 善和 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品种杆高、无芒、不抗倒伏的缺点日渐
突出,于是引进推广了抗性较 好的"齐大195"、"早洋麦"、"蚰子麦"、"碧蚂1号"、
"碧蚂4号"、 "黄县大粒半 芒"等品种。全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97.1斤,比1964
年增长56.7%。
第三阶段(1965~1975年):此期间,小麦锈病经常发生,品种严重混杂和退
化。 为使小 麦稳 产、增产,引进了"济南2、8、9、6号"以及"矮6号"、"跃进8
号"、 "蚰包""2411" 、"辛石3号"等品种。在这一阶段中,全区小麦单产首次突
破300斤,平均亩产达到316.4斤,比1965年增长60.5%。
第四阶段(1975~1980年):主要推广了"泰山1号"、(种植面积为107448亩),
"淄选2 号" (种植面积为51895亩),"昌乐5号"(种植面积17324亩)。在这一阶段
中,小麦平均亩产突破500斤大关,比1977年增长27%。
第五阶段(1981~1983年) :引进并推广的主要良种有:"山农幅63"、"济南
13号"、 "鲁 麦5号"、 "鲁麦7号"和"晋麦21号"。 做到当年引进,当年受益。
1981年,小麦平均单产 高达577斤。
第六阶段(1984~1987年) :主要引进并推广了"鲁麦5号"、"鲁麦7号"、"鲁
麦12号 "、 "鲁麦21号"和"远832",经过几年大面积推广,小麦一直稳定增产。
1987年,亩产达 到544斤。
玉米
玉米良种的更新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0年):建国后至1965年的玉米种植,主要以农家品种和
品种间杂交 种为 主, 如"金皇后"、"坊杂2号"、"白马牙"、"小粒红"等。种植
面积小,亩产低而不 稳。1964年,亩产仅有151斤。1966年后,开始引进并推广
自交系间杂交种。 如"双跃3号" 、 "双跃20号"、 "新单1号"等双、三交种。至
1970年,玉米平均单产提高到288斤,比19 64年增长47.64%。
第二阶段(1971~1975年):为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综合利用阶段。全区
首次对玉米 品系 进行了全面更新,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已占了主导地位。1971~
1973年,主要以双交、三交为 主,品种有:"双跃3号"、"新跃1号"、"昌潍三交"
等。辅助兼用的品种有"华威"、"双威"、"新单1号"、"泰单71"和少量顶交种(武
顶1号、新顶1号)等。三年间,玉米 杂交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以上。1974
年和1975年, 主要以单交种为当家品种,而双、 三交种却变为搭配品种。平均
亩产403.9斤,比1970年亩增115.7斤。增长40.2%。
第三阶段(1976~1978年):为单交种普及利用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郑单2
号"为主 ,次 为"新单1号"、"群单105"、"泰单71"等。同时还引进了"丰单1号"、
"丰三1号"等 部分接班良种,实现了玉米品种的第二次更新。1978年,亩产达到
442.2斤,比1975年增长 8.67%。
第四阶段(1979~1984年) :1979~1980年,主要以"丰单1号"为当家品种,
以"丰三1 号" 、 "丹玉6号"、"鲁原单4号"、"鲁单31"为辅用品种。这些品种增
产效果明显, 深受群 众欢迎。乔庄村试种玉米742亩,获每亩810斤的好收成。
自80年代开始, 又相继引进了"掖 单2号"、"鲁玉4号"、"烟单14号"等上冲型玉
米品种,其特点是株型紧凑,叶片上冲, 易密植,产量高。单产达到575.9斤,
比1978年增长18.5%。
第五阶段(1985~1987年) :推广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以"掖单2号"为主要
品种, 搭 配"鲁玉12号"、 "烟单14号"等。玉米单产达到668斤,比1984年提高
9.7%。
其他作物品种的更新
伴随小麦、玉米品种的更新,其他作物品种亦进行了更新。建国初期,地瓜,
以"胜利 百号 "为主,之后,相继被"南京92"、"青农2号"、"烟薯1号"、"烟薯3
号"、"徐薯18 "、"济薯1号"所取代。大豆,原来以"小粒青"、"四粒青"、"黑眉
子"为主,至80 年代,更新为"东解1号"、"向阳1号"等。高粱,原来以黑、黄、
红萼子为主,70年代 ,主要品种有"熊岳253"、"鹿邑歪头"及"甜高粱"等。谷子,
50年代主要以"华北332 "、 "大伏谷"等品种为主。70年代后,相继引进了"柳条
青"、"打锣锤"等系列新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