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2&run=13


张店是淄博市的一个行政区,市委、市政府均设张店,是全市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它东接临淄区,南邻淄川区,西与周村区接壤,北与桓台县毗邻,总
面积349.104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3%。1988年末,全区辖6镇、5乡、4
个办事处、168个自然村。有汉、满、回等9个民族,总人口496444人,其中少数
民族人口占1%。
张店, 古称黄桑店。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因乐毅伐齐有功,封其为“昌国
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遂在昌国城设昌国县。至隋开皇6年 (公
元586年)废昌国县名,更名逄山。到宋末金初,张店渐为兴旺。至元代,张店已
发展为淄川县三镇之一。
张店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部、南部系低山丘陵;西部、北部系山
前积斜平原和湖沼沉积相平原。山丘为14438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57%。平原
为37926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43%。境内山丘属鲁山山脉,有大小山峰40余座。
河流属小清河水系,除猪龙河外,孝妇河、涝淄河、漫泗河等,均为过境北向河
流。
张店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质地良好。1988年,耕地面积27万亩,垦殖
率为58%。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阳能总辐
射量122.9千卡/平方厘米, 平均气温13℃,平均地温14.4℃,平均无霜冻期190
天。年均降水量636.8毫米,径流量4773.70万立方米。张店区地下矿藏丰富,东
北部有铁矿, 储量约813.9万吨;东南部为煤矿,储量约2249万吨;另外,还有
石灰石矿、粘土矿、铝土矿等,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张店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清代光绪26年(1900),张店义和团在“扶清
灭洋”的口号下,聚众300余人。9月间,一举捣毁了南岭等村的基督教堂。次年,
又在卫固镇歼灭了以刘武举为首的团练,焚烧了刘宅,打开了当铺,将财物散发
给老百姓,其势颇盛。
1924年冬,中共张店火车站党支部在洪沟村建立,揭开了张店地区革命斗争
的序幕。至1925年夏,已发展党员30余名。并深入农村,团结民众,参加了胶济
铁路工人大罢工,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成为当时共产党在淄博地区秘密活动
的联络点。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店人民先后在洪沟、卫固、尚庄、湖田、昌城、
张赵等村组织起数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12月,长山中学革命师生和张店
“民先队员”及抗日积极分子举行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在姚仲明、廖容标、
马耀南的领导下,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938年1月8日,起义
部队夜袭长山,一举歼灭了长山县维持会。次日,部队又在小清河陶塘口设埋伏,
击沉日军汽艇1艘。之后,起义部队在周村以西白云山麓一带与400余人的日军激
战一天,毙伤日军百余人。黑铁山起义部队连战连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
抗日信心。不到半年,这支抗日武装队伍就发展到30多个中队,近6000名战士。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在清河平原上,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
树立了一座丰碑。
抗战胜利后,张店解放区各村镇相继建立了民兵队,民兵数量已占解放区人
口的5%。 1946年7月后,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各村民兵
队伍迅速联合起来,组成民兵联防队,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同敌人展开敌后
游击战。 1946年5月初,尹家坞、南岭、军屯村的民兵全歼了由张店外出抢粮的
国民党军30多人,缴枪13支,被渤海军区三分区武装委员会命名为模范村。同年
9月, 桓台二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张立范率领民兵爆炸队,深入张店蒋军训练场
埋设地雷,炸死炸伤敌人11名,被渤海军区三分区人民武装部荣记一等功。
解放战争时期,张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
革运动,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
度。1946年6月~1948年3月,在三次解放张店的战斗中,张店人民积极配合人民
解放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和地主土匪武装在张店的负隅顽抗,使张店人民彻底
获得了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

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地下资源,为张店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客观条件。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疯狂的经济掠夺,使张店的经济
发展受到严重破坏。1949年,张店区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403万元,人均产值只有
99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198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
值达到31772万元, 平均每年递增8.3%。社会总产值达到408659万元,比1949年
增长37倍。全区国民收入由1949年的3710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144401万元,人
均2950元,居全市之首。
解放前,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张店经济蒙上了浓厚的殖民地经济色彩,民族工
业遭受摧残。解放初期,除了南定轻金属厂和金岭铁矿两大企业仍在生产外,仅
有63家小手工业作坊。50年代,许多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工厂、公私合营企业,
逐步发展为集体和国营企业,并且新建了一些炼铁厂、炼焦厂、化工厂、机械制
修厂和服装鞋帽厂、 增加了工业种类和产品品种。 1959年,区属工业总产值为
1942万元。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张店又相继建起了
无线电、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增加了30多个品种,加强了企业管理,提高
了产品质量。1970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3705万元。“文化大革命”中,由于
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企业一度混乱,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全区干部职工以
求实创新的行动,对左倾错误进行抵制,使得工业生产在曲折的道路上仍取得了
较大发展。从1970年起,工业比重开始超过了农业,而且不断上升。1976年,工
业总产值为7969万元, 比1966年的1232万元增加了5.4倍。尤其是乡镇和街道企
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困境中求得了发展。1976年,乡镇和街道企业发展
到230余处,企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张店的工业
生产调整了产业结构,扩大了生产规模,普遍推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调动
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88年,乡镇村办企业发展
到705处, 安置劳力45536人,年总产值50743万元,占全区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
的40%上升到83%。 1988年, 全区工业总产值为58136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87.9%,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解放前比较落后。由于小农耕作方式抵御不了自然灾害,全区粮
食作物亩产量一直徘徊于百斤以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生产
力获得了解放。区人民政府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过统一
规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全区的山、水、林、田、路进行了
综合治理。 相继兴修了马尚黄土崖灌区和太河水库张店二干渠, 水渠总长为
568.7公里; 开挖排涝沟27条,总长77400米,修建了小型水库5座,塘坝32处,
扬水站78座; 打机井4415眼,地下水开发量可达18400立方米,总有效灌溉面积
22.2万亩,灌溉率达83.74%。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在全区普遍推
广使用。 1988年,全区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570台,农用汽车522台。农机
总动力16.1万千瓦, 每亩耕地平均1.6千瓦,为全省第一。耕地、播种、收割、
脱粒、磨面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1988年,全区实
有林地面积20700亩, 森林覆盖率达4.6%。宜林地面积7189亩。新建林面积3258
亩,四旁植树45万株。果园面积6365亩,年产果品2841吨。林业总收入157万元。
全区农业专业户、 重点户已发展到13055户, 联合体276处,农村多种经营收入
42324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89%。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
物品种的更新, 粮食亩产量由1949年的84公斤提高到1988年的571公斤。粮食总
产达到119990吨,是解放初期的4.3倍。
解放前的张店,是一个方圆不到3公里、人口不足2万的小城镇,城内南北仅
有3条土马路, 房屋多是平屋草房,古老破旧,拥挤不堪。解放后,张店作为淄
博市的中枢,在城乡建设上依据地理、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全市“大
分散,小集中”的城镇组群的独特模式,坚持治本与治表相结合、开发与改造并
举的原则,大力改造旧城面貌,以向西向北为主,扩大城区面积,并适当发展南
定、石桥、湖田、马尚四个乡镇,构成以张店为中心的城镇组群。经过1958年和
1978年两次城区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有规划地进行城市建设,逐步改
造了中心路、杏园路、柳泉路、商场西路和西二路中段,修建环城公路、人民路、
昌国路等47条主要街道。扩建了火车站广场、长途汽车站。新建了天乐园商场、
天齐商场和天华商场。从1978年起,张店城区住宅建设有计划地在柳泉路以西以
北新建了8个居民新村, 并逐步建设太平、王辛、王舍和城中居民小区。这12个
居民新村和小区的住宅楼房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 约有1万余户市民喜迁新居。
至1988年,城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为357万多平方米。城区面积已由解放前的3平方
公里扩大到1988年的13平方公里。城市绿化本着“先绿化,后提高,普遍绿化,
重点美化” 的方针, 大搞植树造林,兴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林带。
1983~1988年,共植树110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张店商业历来比较发达。 1949年,境内共有私营商业623家,在业人员1200
余人,资本金额约计30万元。1956年,经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
商业仅存63家。国营、集体、合作商业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成为商品流通市场的
主体。1978年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国营、集体、私营商业
都有了很快的发展,第三产业日趋兴旺。1988年,张店区城镇有商业、饮食服务、
修理服务网点3101处。城乡贸易市场45处,贸易成交额6454万元。全区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67475万元。 张店的中心路南起火车站,北至新新商店是全区文明商业
示范街。沿街各种商店鳞次栉比,顾客游人熙熙攘攘。1988年,这条文明商业示
范街的商品销售额达8173万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6%。
张店区对外贸易工作自1977~1988年,采取加强联系、疏通渠道、外引内联、
开发新产品的措施,增加化工产品、轻工产品、五金制品和土特产品的出口量。
全区出口创汇企业已由过去的9家发展到14家, 创汇产品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16
种。1988年,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630.58万元。
张店地处鲁中交通要冲,铁路、公路密布,四通八达。境内有胶济铁路、张
(店) 博(山)铁路、张(店)东(营)铁路,大小火车站7处,铁路里程为54.5公里。
张店火车站自1987年元旦更名为淄博火车站后,经过整修,面貌一新。客货运输
量骤增。1988年,货运装车32.7万车,发送货物1726万吨,发送旅客521万人次,
客货运输总收入2333.8万元。张店区公路建设日新月异,至1988年,境内先后建
成干线、 支线公路各6条, 较大的乡镇公路9条, 专用公路7条,总通车里程为
202.4公里。形成了以王(村) 潍(坊)、张(店)博(山)、张(店)田(镇)、张(店)义
(和庄)、湖(田)南(庄)等干线公路网。
张店区共设邮电局、 邮政分局各1处,邮电支局9处,邮电所5处,邮电营业
点14处。 随着邮运工具的增加和改善,1988年,全区邮路总长623公里,其中省
内邮路407公里,市内邮路74公里。农村邮政投递路线发展到548公里。电讯业务
日趋繁荣。 1981年后,新增载波电报机3部,传真电报机5部,短波发信机9部,
电传打字机15部。通往市外的电报电路6条,通往市内的电报电路9条。80年代,
全区年均收发电报达10.2万份, 为60年代年均量的3.2倍。区内长途电话和市内
电话十分方便,长途通话半自动设备和市内程控电话工程已顺利竣工,极大地提
高了电话通信能力。1988年,长途电话室完成业务收入237.16万元。
张店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科技队伍由小到大,1988
年, 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510人,其中获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获中级技术职称的
215人, 获初级技术职称的1207人。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努力,1955~1988
年, 共取得科技成果488项,其中,60项获省、市、区科技成果奖。教育事业发
展迅速, 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1988年,全区有各类学校213处,在校学
生74207人, 比1949年增长49倍。农村普及了小学教育,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1988年,全区有514名青年考入大中
专院校, 列全市榜首。 高教自学考试中,全区有43人达到专科水平,占全市的
54.4%。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1处乡镇和4个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电影管理
站、电影队。城乡人民在劳动之余能看上电影、电视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听
到张店区广播站贴近当地生活的广播节目。全区电影放映单位35个,每年可放映
电影4000余场, 完成发行收入5万余元。张店文化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辅导
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区城乡体
育设施齐全, 拥有张店区体育馆和26个田径场,243个篮球、排球、足球场。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22处,区业余体校至1988年为省、市以上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
员96名。城乡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运动会。组织代表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
夺取好成绩。1988年,张店区跨入了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张店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区除了市属医疗
卫生单位之外,还有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口腔病医院,病床260张。农村有4处
区人民医院分院, 3处镇卫生院,4处乡卫生院,病床270余张。全区医疗卫生队
伍825人,其中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181人。在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全
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大
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白喉、婴儿瘫、炭疽病已无疫情发生。1988年,
全区农村中级卫生室已提高到70.95%。计划免疫工作,主要抓了冷链运动管理,
“四苗”接种率平均达到省、市标准。张店区常年坚持爱国卫生运动,从清除卫
生死角入手,彻底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从1984年4月开始,城区660个单位与
其所在办事处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使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86
~1988年,张店区连续被评为山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区。
张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振兴,有了很大提高。全区大部分人民
群众过上了宽裕型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开始步入小康水平。1988年,全区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955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6.6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253
元, 与1978年相比增长2. 25倍。全区高收入富裕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城乡人
民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条件日益改善。1988年,全区农村有3460户盖起了新房,
人均住房面积是1978年的2.91倍。城区有许多居民乔迁新居,人均住房面积已由
1949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配套成龙,城市实行了
合同制职工退休费用统筹,乡镇企业开展了职工劳动保险业务。城乡人民在吃的
方面,主食比重明显降低。猪肉、水产品、家禽、鲜蛋、水果等消费品人均年消
费量都增长1倍以上。 在穿的方面,逐渐由单一化、中低档化向舒适、时兴、款
式多样化转变。在生活用品方面,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电冰箱、
摩托车、高档音响、照像机开始进入城乡居民家庭。1988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
户拥有电视机18台, 录音机8台,洗衣机84台,电冰箱74台。农民每百户拥有电
视机83台, 收音机65台,缝纫机82台。至1988年,全区城乡储蓄存款达44264万
元,突破了4亿大关。

张店素有天下第一店之称。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同志亲
笔为张店题写了“天下第一店”的条幅,给张店人民极大鼓舞。回顾四十年走过
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告诫人们,什么时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了
客观经济规律,各项事业就迅猛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必然遇到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党的总路线、总方
针和总政策,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张店区人民在党
的领导下, 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14万元,平均年递增率达到7.02%。从50年代
后期开始,由于受全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所有制变革和经
济建设上急于求成,不顾当时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经济政策脱
离客观实际,加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不但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反
而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农业总产值由1959
年的3464万元,降至1962年的222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34%。
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严重匮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1963~1965年,全区人民认真
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建规模、精减职
工队伍,调整农村政策,逐步理顺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
人民生活摆脱了拮据状况,工农业总产值由1963年的2550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
3652万元。 其中,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23%;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23%,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国民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
1966~1976年,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又
陷入了新的困境。连续的社会动乱,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
挫折。由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张店的工农业生产在困境和曲
折中仍取得了一定发展。不难设想,若没有十年动乱的干扰,国民经济的发展必
然更快。
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结合张店城乡交错的特点,确立了“城乡一体,工农一体,发展商品经济”的指
导思想,使张店区的经济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区委、区政府充分依靠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积极发展同省内外的经济技术大联合,提出“四个依靠” (依靠大专
院校、科研单位、大厂矿、人才信息库),“五个引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
设备、信息) 的政策,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抓住张店被列为山东半岛对外开
放区和被划为黄淮海平原开发区的机遇,以城市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
力把张店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的具有城乡一体、工农一体
特色的现代化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