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78&run=13

附录一
重要文告辑录
中共张店区委员会、张店区人民委员会
关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城乡规划工作的
意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全面大跃进的新阶段,工农业发展速度正经历
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全国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下,以钢铁机械为纲,热火朝天地掀起了全党
全民办工业的新高潮。农业生产正向着机械化、电器化迈进,乡社工业遍地开花。
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县县办大学、乡乡办中学、社社办小学的文化革命。
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广大群众生产福利设施也将大量地发展,在这样新形
势下,有计划地指导各项生产建设的合理分布与发展,全面地进行城乡规划就有
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进行城乡规划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是一切生产建设的先
驱,是保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首先应当走在生
产建设的前头,指导生产建设。但过去由于我区规划工作开展的晚,曾出现过不
少浪费和不合理现象。许多事例说明,不论城市或乡村,如不进行全面规划,统
一安排,就会给国家建设造成很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与困难。为了
及早克服这种不合理的布置和乱拆乱建现象的发生,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
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开展城乡规划工作。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希望
各支部、各单位坚决贯彻执行。
(一)城乡规划的目的要求
根据中央及省市城乡规划会议精神,全省104个县城,198年乡镇,5100个农
业社, 初步规划要求9月份完成,争取8月底结束。市要求8月底完成,争取提前
结束。 莱阳、菏泽等专区8月15日全部完成农村规划,并向我们挑战。我区规划
任务除张店已初步规划外,还有两个镇和12个农业社的规划需要进行,按我区条
件15日前可完成两个镇,争取月底全部完成我区村镇规划。
关于集镇的规划要求,首先组织安排近期工业建设项目,达到便于协作,有
利于发展生产的目的,适当作出城市的功能分区,定出干道走向,留出城市发展
的余地,为将来详细规划作准备工作。
关于以农业社为中心的乡社规划要求,以社为中心将社的工业、学校、社员
住宅、拖拉机站、饲养场、办公室、仓库、俱乐部等用地作出初步安排,绘出平
面草图和写出说明,在规划中要考虑到“四为四结合”,即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为大中城市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城乡物资交流服务,结合考虑水利、交通、
绿化、卫生等问题进行规划,经群众讨论后报领导批准定案。
(二)村镇的发展规划
村镇的大小规模应按当地情况而定,南方村较大,北方村较小,不能统一规
定。总的原则是要适应机械化、电气化生产,土地要大面积利用,农业社可由小
并大,也可几个社合并为一个社,村也要合并,向集中发展,规划大小应因地制
宜,灵活确定,既要便于种田,又要少占土地,过小了不利生产,过大了路远不
便,一般在一千户左右,周围长两公里为宜。目前条件不足的地方可以小一些。
(三)关于近期和远期的结合问题
规划一个村镇不仅要考虑现在的问题,还要考虑发展的可能,不能忽视任何
一方面,城市不要封闭式的布置,要有远见。既不能重远轻近,不从现状出发,
也不能兴近疏远,远近不相结合,盲目发展。偏于一方面就会脱离实际,造成浪
费,必须以近为主,考虑远近结合,应较详细地考虑近期,适当照顾远景,使规
划方案成为一个既能满足目前要求又能保证长远利益的综合建设规划。
(四)规划的标准与定额
规划定额的高低是关系到城市用地的经济问题,全国因气候条件不一样,所
以定额也有一定的伸缩性,原定每人9平方米高了一点,后来改为4平方米又低了
点,现在是4~6平方米,生活用地是每人30~60平方米,我们参照以上情况暂定
每人5平方米,生活用地40平方米,农村可参照使用。
住宅的层数问题,我区是一个工业城市,人口将发展到30多万,必须经济地
考虑用地和投资。我区楼房,城市一般以3~4层为主,市中心可以高一些,4~6
层。郊区不强调多建楼房,但也应适当建一些2~3层楼房,既经济又美观。
关于道路的宽窄问题:宽了浪费,窄了也浪费,道路的宽窄决定于交通和建
筑的高低。我区城区干道宽度确定为50~60米,次干道30~40米,支道是15~20
米,农村道路一般5~10米即可。
(五)对旧有村镇的改造利用
对旧村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方面要有计划的进行改造,两方面必须结合,
凡能利用的尽量利用,这样做是比较经济的,能较快地满足人民生活要求。因此,
过多过早地拆迁并不合适,但有些既不利生产又不利人民生活要求的建筑也应当
有计划地改建,改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因为改建本身就是建设,经过改建,
就会使旧式农村变为新式农村。在规划中要充分利用旧有基础,在布局上要掌握
“由内到外,填空补实,集中紧凑,合理发展”的原则,把空闲地利用起来。对
通风不良,采光不好,卫生条件很差的建筑,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
(六)为了作好规划,必须掌握以下问题
1.党委领导,政治挂帅,各级党的组织必须加强规划工作的领导。城乡规划
是一门新的工作,基础薄弱,要及时抓回报,及时指导,加强宣传教育,克服保
守思想,特别是“认为没有规划也能建设”、“搞规划必能影响生产”的错误思
想。应当认识由于当前生产建设高速度的发展,如不合理规划,今天的建设就可
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就会给国家给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将
工作适当安排,搞好规划,以促进工农业生产大发展。
2.打破迷信思想,依靠群众开展城乡规划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把一切可以
利用的力量都要调动起来,充分发挥老农、妇女、学生、军人、下放干部等方面
的力量,组织他们参加可能胜任的工作,广泛研究与采纳他们的意见,使规划工
作完成得更快、更好、更合理。
3.在各项建设中要积极贯彻安全、卫生、经济、适应、美观的具体要求,结
合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要求(建筑形式、因地绿化、人畜分家、坟墓深埋等等)制定
村镇的规划方案。
4.大力提倡洋办法和土办法相结合的方法,在目前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规划工作可大量地采用土办法进行,一切图纸资料除利用现有的以外,应发动群
众调查经济、水文、地质等资料,用土法绘制本村平面草图,并教会群众用简易
方法进行规划。
5.建立组织起区规划领导小组,由张店区农村工作部邱恩浩、财贸政治部李
新民及公安局、 卫生科、民政科、建设科等9个单位负责人组成,并由张国权书
记、张鹏升副区长分任正副组长。各办事处,各农业社可吸收有关厂矿,有关单
位参加,分别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办事处支书或主任、农业社长任组长,负责掌
握规划工作。今后的规划和建筑管理,可由居委会的治安委员会和农业社的基建
股具体负责管起来。
6.迅速召开办事处主任、支部书记、农业社长会议进行布置,并由农业社抽
出专人组织学习规划知识,培养技术力量,加速开展规划工作,在进行中确定每
三天向区领导小组回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一日
中共张店区委
1962~1967年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规划
当前我区农村总的形势好于去年,灾情大于去年,全年收成接近去年,秋季
收成大大好于去年秋季收成,安排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好于去年,群众情绪基本稳
定。困难是暂时的,灾荒是可以战胜的,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前途是光明的。当前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主要任务是:鼓足干劲,自力更生,发
奋图强,彻底战胜灾荒,加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争1962年农业丰收。主要
农业产品接近1957年的水平,农村粮食自给有余,蔬菜保证全区自给,力争有余,
相应地恢复发展烤烟、花生、麻类、畜牧、林业等生产。丰收单位要争取更大丰
收,对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有灾单位要切实做好生产救灾工作,争取有个较好的
收成,力争粮食自给,不要国家供应粮食,并要求1963年主要农产品接近1956年
的水平;1964年到1967年,达到或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粮食过关,有些储备;
蔬菜自给有余,吃细吃好,并相应地增加肉类、蛋类等好的副食品,生产更多的
农副产品,支援城市,支援工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跃进。
根据既要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并争取尽量多出售些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又
要解决全区人民的吃菜问题,并逐步增加其他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因此,
必须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安排”的方针,切实掌握以粮、菜为重点,带动
其他各项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近郊区要以菜为纲,菜粮并重;远郊区要以粮
为纲,粮菜并重。在今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大体分为两步走:1963年前,着
重加强调整,争取翻身;1964年到1967年,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关系,争取较快的
速度,继续发展。为此,提出1962年农业生产主要指标和今后六年的远景设想如
下:
(一)1962年的主要生产指标规划意见
1962年全区总耕地面积种到226738亩,总播种面积达30万亩。其中:除去社
员自留地1597亩(占总耕面积6.6%);厂矿、机关用地10969亩(占总耕面积4.8%;
集体种植199798亩。现对集体种植提出以下安排意见:
1.粮食:粮田面积安排17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87.63%,比1961年扩大15.2
%,每耕亩年产220斤,比1961年增产53.3%;总产3850万斤,比1961年增加73.41
%。 各项作物具体安排是:小麦95000亩,单产85斤,总产807.5万斤;秋季作物
17.5万亩, 单产174斤,总产3048.5万斤。其中:高粱4万亩,单产155斤,总产
620万斤;谷子3.5万亩,单产180斤,总产630万斤;玉米2.5万亩,单产150斤,
总产375万斤;地瓜2.5万亩,单产400斤,总产1000万斤;大豆4万亩,单产85斤,
总产340万斤;小杂粮1万亩,单产85斤,总产85万斤。
2. 蔬菜:商品菜占用耕地面积1.2万亩,比1961年扩大20%,复种面积2.4万
亩以上,亩产5670斤,总产6800万斤,比1961年增加3.8%。
3. 经济作物占用耕地1.28万亩, 其中:棉花2500亩,单产30斤皮棉,总产
7.5万斤;烤烟6000亩,单产96斤,总产57万斤;花生2000亩,单产120斤,总产
2.4万斤;瓜类1800亩,单产2500斤,总产37.5万斤;麻类798亩,单产50斤,总
产4万斤;其他各项芝麻、药材可利用扩大耕地办法积极种植。
4.畜牧业:大耕畜恢复到4500头,比1961年增加7.1%;毛猪恢复到7000头,
比1961年增加16.6%; 羊发展到8000只,比1961年增加11.4%;家禽恢复发展到4
万只,比1961年增加33.3%;其他养兔、养蜂等,因地因队制宜,积极发展。
5. 林、 蚕、 果:造林10000亩,零星植树30万株,平均每人2~3棵;蚕茧
8000斤,比1961年增加75.5%;果品50万斤,比1961年增加31.5%。
实现上述指标后,对粮食的分配打算是:集体生产的粮食按5%留出余地,按
95%, 即36575万斤, 扣留种子350万斤, 饲料135万斤, 征购550万斤, 还有
2622.5万斤, 加上国家预计统销200万斤,农村共有口粮2822.5万斤,每人平均
274斤,每天平均7.5大两(比今年平均5大两提高15%)。预计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到
50元以上。除了集中生产外,社员自留地种植的5971亩,如果按七成种粮食,可
产392万斤, 平均每人38斤,这样全年每人平均将有口粮312斤,每天平均8.5大
两。 其他: 集体蔬菜除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外,尚有1300万斤,加自留地将产
2700万斤,共4000万斤,农村人口平均每人每天有菜1斤以上。
(二)1963~1967年农业生产规划设想
1.粮食:积极扩大粮田面积,尽量减少机关、厂矿占用公社耕地。1963年争
取粮田面积18.5万亩, 亩产达到253斤,总产量达4680.5万斤左右,扣留种子、
饲料和征购后,农村口粮水平每人每年316斤以上,每天8.6大两。1964年粮田面
积扩大到19万亩, 每亩耕田产量达到286斤,总产为5434万斤左右。农村口粮平
均每人每年386斤, 每天1斤以上。 1967年粮田面积仍保持18.5万亩,亩产达到
360斤至370斤, 总产量达到6680万斤至6845万斤,农村口粮每人每年达到400斤
左右,并搞些储备粮,粮食问题基本过关。
2.蔬菜:1963年后商品菜面积稳定不动,逐步扩大基地化,努力增加品种,
提高质量和产量,全部自给,保证有余,逐步做到四季常青,鲜菜上市,均衡供
应,力争多种些细菜,吃细吃好。
3.畜牧业:大家畜,1963年恢复到4800头,1964年5000头,1967年达到5500
头, 即超过1957年的水平。 毛猪, 1963年10000头, 1964年12000头,1967年
16000头,农村基本实现1.8户养1头猪。
4.其他各项生产,应当本着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精神,相应恢复和发展。
特别是我区土地平整,有水源条件,又能便于机械操作,应加速发展粮食和蔬菜
生产。同时要求到1967年基本实现耕作、排灌机械化,机耕面积达到可耕面积的
80%以上。
上述规划指标是积极的,也是可能的,争取实现这些指标的主要条件是:第
一,全面贯彻中央60条和各项有关政策,必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社
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我区水、土自然条件较好,增产潜力很大,水、肥、
机具等条件不断改善;第三,人民公社经过不断整顿、巩固、提高,必将更显著
地发挥它的优越性;第四,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较前大有加强,并且
比一般农业区好得多;第五,继续加强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进一步转变领导作
风,继续集中力量充实、加强农业战线,我们的基层干部经过一年多的生产救灾
工作,有了克服各项困难的经验。当然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会遇
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高举三面红旗,正确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发奋图强,鼓足干劲,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依靠群众,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坚定
不移地克服困难,积极努力地经过二年、三年、五年的时间,就完全可能全面实
现和超额实现上述规划指标,把我区农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
关于扶持经济发展后进村尽快致富的决定
我区农村经济,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4个一号文件,成效十分显著。1985
年农业总收入27438万元,比1984年增长37.92%,比1978年增长近3倍,人均收入
657元, 比1984年增长27.57%, 比1978年增长4.2倍;储蓄余额6971万元,人均
305元, 分别比1984年增长39.25%和50%,比1978年增长7倍。农民的生活结构,
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农村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我区
仍有25个村经济基础较弱, 1985年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为实现全区1986年农
村经济发展规划,扶持25个经济薄弱的村尽快致富,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扶持后进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实现全区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要求,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
望。在我区绝大多数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后进村多给一些扶持和帮助,
使他们尽快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跟上全区的前进步伐,不仅是必要的,也
是完全应该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区直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作风,把
这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二、治穷要治根,扶贫要扶志。我区经济发展后进村,是多年形成的。具体
情况虽各不相同,原因不尽一致,但根本问题多是领导班子较弱,奋发向上精神
不振,或主要负责人墨守陈规,思想不开阔;或组织能力差,事业心不强;或劲
使不到一块,不团结。因此,解决他们的问题要“一治二扶”。首先下决心调整
领导班子,启用能人。进而加强培养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振
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忘我工作,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带领村民治穷致富。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发展。25个经济发展后进村分布在
全区八个乡镇, 人均占有土地1.618亩,1985年总收入1228万元,工业收入仅占
23.40%, 多种经营收入仅占3.46%。这一情况,充分表明他们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单一。因此,必须帮助他们全面贯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
方针,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稳妥、脚踏实地的发展经
济。
四、积极扶持,热情服务。扶持25个经济发展后进村,是全区的工作重点之
一,各级党政组织、机关各部门及率先致富的村、企事业单位,责无旁贷。基本
要求是区委、区政府抓,区直部门和乡镇包,选先进村(包括姊妹村)帮,乡镇企
业带。生产项目、资金、原材料、技术信息等优先提供,产供销优先安排,政策
优惠。各单位、各部门、全区各方面力量都要为此尽心尽力,多做贡献。
五、提倡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经济。对25个经济发展后进村的积极
扶持是必要的,但决定的因素还是靠这些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雄心壮志和“愚公”的精神。25个村的党政组织,要紧密结合整党,迅速
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带领群众致富。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
张店区人民政府
关于认真办好“八件实事”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
一九八八年,区政府本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为人民群众的生
产和生活办好“住房年”等八件实事,已经区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为保证
这项任务按期完成,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的原则,“八件实事”分别有下列单位办理:
1.“住房年”活动。主要内容是全年建成城镇住宅24万平方米,使城镇居民
人均增加住房面积1平方米。 该项任务以城乡建委为主。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和区房地产管理局配合抓好落实。
2. 完成玉皇山隧道工程,解决四宝山、卫固、中埠3乡镇粮田缺水问题。以
区水利局为主,区农委配合落实。各乡镇要集中力量按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3.逐步扩建新村西路至西七路。此项任务由区城乡建委负责落实。
4.扩建张南路,双桥洞以南至山铝铁路专用线,全长3500米。此项任务由区
城乡建委负责落实。
5.配合中心小区改造,新建综合农贸市场一处,形成大型综合生活资料中心。
该项任务集资工作由区工商局负责。设计、建设任务由区房地产管理局和城市建
设综合开发公司负责落实。
6.完成西一路步行商业街建设。由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负责落实。
7.建成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由区民政局负责集资,区城乡建委负责
建设。
8.成立一处辅读学校。由区教育局负责落实。
二、上述八件实事,是关系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工作量大,时间要求严
格,各主办单位要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重视起来,集中人力、
物力的时间,及早动手,积极工作,克服困难,确保年内完成任务,以带动和促
进全区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互相协作,保证重点,坚
决杜绝扯皮、推诿现象,积极为完成八件实事多做贡献。
三、为督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区政府将不定期地对八件实事的进展情况
进行检查,并在年底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快的单位将给予表彰。
反之,将给以批评。希望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思想,你追我赶,奋
勇争先,切实把八件实事落到实处。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共张店区委
关于党政机关为政廉洁的十项规定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经济要繁荣,党政机关要廉洁”的指示精神,把我区
党政机关建设成开拓创新,公正廉洁,高效务实,民主团结的机关,经区委研究,
制定党政机关为政廉洁的规定如下:
一、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要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观念,深入开展建设廉政机关、争做清廉干部的活动,扎扎实实地为基层、
为群众办实事。
二、要清除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不准利用职权刁难基层和群众,不准索贿
受贿,不准以权谋取私利。为政廉洁,要首先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机关
干部出现不廉洁现象,要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领导干部出现不廉洁的现象,
要从严处理。
三、区直机关干部到乡镇和乡镇干部到村,不准接受公款宴请,确因工作需
要在基层就餐时,应吃便餐,按价付款,违者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如数退赔。
四、区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一般不参加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剪彩、典礼、
订货会等活动。确需参加的,由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不准接受宴请和收受礼
品。
五、对外地客人,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必要的招待要从简适度,严格控
制陪餐人数。区直部门和乡镇、办事处之间的横向交往,一律不宴请。
六、严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不准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拿“回
报”。不准要生产单位提供紧俏商品进行转手倒卖。
七、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要适当控制会议和与会人数,严格按照标准用餐。
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纪念品。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坚决反对奢侈浪费。
八、除经济活动中合理而必要的馈赠外,严禁各级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用公
款请客送礼,到基层索要财物。
九、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鼓励和支持群众
检举揭发违法乱纪行为。
十、严肃党纪、政纪、法纪,对弄权渎职,索贿受贿、违法乱纪、损害党和
政府声誉的干部,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附录二
逸闻奇事
地名传说
院尚村
据考,房镇乡的院尚村,在明朝万历年间曾叫“卧牛村”。因为该村的地形
很象一头卧着的牛——村西有一湾,状若牛头;村头有一湾,形似牛尾;村的西
南和东南各有两个小湾,宛如牛的四个蹄子。
后来为何更名院尚村呢? 传说,有一尚书,会看风水,他察看了卧牛村的地
形后,便告诉县令说:“这个卧牛可不得了,它一旦奋起 (指这里将会出现有才
能的人),就会造你的反,夺你的权。”县令颇为惊恐,遂问:“有何破法?”尚
书答曰:“可在村西牛头上盖一大庙,即能破此风脉,大牛就永世站不起来。”
县令信以为真, 于是便差人强迫村民在村西牛头湾边建造了一座大寺院, 取名
“崇兴寺”。寺院宽宏,殿堂巍峨,寺院内还住了若干和尚,每日诵经念佛。继
之,县令又下令将卧牛村更名为“院尚村”。村民们世代相传由卧牛改为院尚的
故事,牢记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至今,寺院虽废,但是院尚村的来历却无
人不晓。
范王庄
沣水镇范王庄,原称贩牛村,继曰“叩角村”。关于村名的由来和更换,在
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个名叫宁戚的有才华的牛贩子,他每次贩牛归来,都住在这
个村。牛饿了,他赶着牛到山上放牧。人们常见他骑在头牛上,一边敲着牛角,
一边歌唱,以发泄怀才不遇的苦衷。他唱道:“沼沼乎白水,南山灿,北石烂,
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短衣才至,从昏贩牛至夜半,长夜漫
漫何时旦。”
一次,管仲陪同齐桓公到鲁国出访,路过这里时,管仲见宁戚两眼紧盯着他,
不停地击角而歌。管仲走出去很远,歌声仍在耳际回响。回首望时,宁戚照旧双
目直视自己,用力击角,放声歌唱。管仲不解其意,遂问夫人。夫人曰:“望洋
兴叹,望水生悲,乃人之常情,恐此人亦不例外。”管仲返归,向宁戚问明缘由。
并把手串摘下,交与宁戚,让他凭此物进见齐王。齐王至,宁戚呈献信物,齐桓
公让宁戚随同出访。回国后,齐王封宁戚为左相,与右相管仲一起辅佐齐王,治
理国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宁戚,便将这个村取名“贩牛村”,不久,又改为
“叩角村”。
宁戚被封左相后,主张兴齐必先奉周。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带着贡
品三次拜见周王。齐王借助周王之誉称霸诸侯。自此,齐国更加强大。齐王见宁
戚确有治国安邦之才,便晋封宁戚为范王,于是叩角村民又以宁戚官名命村名,
改称“范王庄”。
乐店村的来历
南定镇乐店村(现写作岳店)原名乐毅店村,其村名的来历,源远流长,世代
相传。
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乃魏国乐羊之后。他聪颖过人,经名师授业,胸
怀经天纬地之才,保国安民之策。欲投贤主请教其师。师曰:“你若投齐,打你
四十,你如奔燕,打你一千(签)。”乐毅考虑再三,认为齐国的实力雄厚,国富
民强,便决定投奔齐国。
乐毅来到齐国时,正值齐王在位,此人独断专横,狂妄自大,对外发兵侵
略他国,对内残酷镇压百姓,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齐王一见乐毅,就问他有什么本领。乐毅便把自己平生所学的排兵布阵、
治国安民的韬略讲述了一番。齐王听后,认为乐毅自吹自擂,目空一切,不但
不重用,反而将乐毅重打四十,赶出齐国。
乐毅被打后,又气又恼,顺着西南大道走了下去。时值盛夏,天气炎热,雨
浇汗浸,棒伤疼痛,行至一破窑旁时再也挪不动了,便到破窑里面去休息。由于
伤痛和劳累,乐毅躺下便起不来了。附近村民,见他虽被齐王打得皮开肉绽,
但是两眼却炯炯有神,不象凡夫俗子,于是便争相为他送来酒食草药。
乐毅在此休养月余,棒疮平复,并与当地百姓混熟,便决心于此地起兵反齐。
这一带百姓因倍受齐王的残酷统治,早已民怨沸腾。听说伐齐,纷纷响应。乐
毅很快在这里组织、训练出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并同兵士们一起挖地道、凿岩洞,
将队伍隐蔽起来。
尔后,乐毅先到魏国借兵,魏王惧齐不应。乐毅深知燕王对齐王有杀子之恨,
必欲伐齐,便星夜赶到燕国。燕昭王以上宾之礼接见了乐毅,对乐毅治军治国联
合伐齐的宏图大略,极为赞赏。随即拔竹签一支,掷于乐毅身上 (应验了奔燕打
一千签之说) ,任乐毅为亚卿,统率三军,准备伐齐。乐毅把他在齐国境内训练
的几千义兵的事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立刻派人为义兵送去了大宗金银,并在乐
毅养伤的破窑附近,用砖瓦砌起了几百间房屋,作为屯兵作战的大本营。在大本
营内,派重兵把守,帅旗高挂。
公元前284年, 燕国联合赵、楚、魏、韩四国,燕昭王派乐毅总领五国兵将
伐齐。屯聚在乐毅养伤处的几千义兵,也奋起参战。乐毅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节
节胜利,克城七十余座,一举攻占齐国京都临淄。
乐毅伐齐有功, 燕昭王封其为昌国君, 驻守在临淄西南四十余里的昌国城
(今沣水镇昌城村),并巡视齐地。乐毅在昌国驻守期间,轻徭役,薄赋税,法度
严明,使人民安居乐业,生产迅速恢复。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乐毅的崇敬和怀念,
便把他屯兵的房屋改造成昌国公祠(即乐毅庙,在乐店村北;后庙废,尚存基石),
内塑乐毅坐像,百姓四季朝拜,香火不断。当地百姓还把乐毅在这里养伤的日子
定为庙会期。乐毅屯兵的地方,渐成一村,取名“乐毅店”,简称“乐店”。
四宝山的传说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天顺年间,四宝山下散居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叫房
迎山的农夫,父亲早丧,家境穷困,唯与母亲每日以种地打柴为生。
有一年秋天,天气酷热。房迎山上山砍柴,时至中午,烈日当空,饥渴难当,
于是他便在沟壑缝中找水喝。寻到一条山沟,只见沟里流淌着清冽的泉水,他喜
出望外,趴下就饮。山泉水清凉甘甜,喝后顿觉神清气爽。他抬起头来,见沟旁
有一块光滑的大青石,便躺在大青石上小憩。朦胧中,房迎山只觉得身轻如燕,
飘飘悠悠地登上悬崖,站在怪石树丛之中。他大喜过望,正要举斧砍柴,忽闻人
语,举首四顾不见有人。他拨开荆棘,沿着山间的小道寻声走去,小路尽头是一
片高粱地,高粱地那边人声更加清晰。他穿过高粱地,只见大树下坐着两个精神
矍铄银须飘动的老人,正在一边吃着西瓜,一边说着话。老人听到声响,见房衣
服褴褛,手持柴斧,知道是个勤劳忠厚的庄户人,便招呼他坐下吃瓜。那西瓜红
瓤黑籽,香甜可口。吃完西瓜,两个老人领着房迎山来到一片碧绿的瓜田里,但
见枝肥叶茂,一个个滚圆的西瓜煞是喜人。老人指着瓜田细述种瓜的方法,然后
又送给房迎山一包西瓜种,让他回家种瓜,以解母子衣食之难。房谢过两位老人,
乘兴而归。
第二年春天,房迎山遵照两位老人的指点,在四宝山的山坡上种上了一片西
瓜。他起早睡晚,施肥浇水,西瓜长得又多又好。夏天,西瓜成熟,他在瓜田边
搭起凉棚,让老母守园看瓜,自己挑着西瓜到集市售卖。由于西瓜的味道特别好,
市人争相购买,母子二人的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房迎山还向邻里乡亲传授种瓜
技术,使许多穷乡亲的生活有了好转。
有一年中秋节过后,瓜田里的西瓜已经卖完了,房迎山在瓜田里拔秧时,忽
然发现有一株瓜秧依然蔓青叶绿,上边还结了一个满是绿茸茸嫩毛的小西瓜,他
将瓜蔓拔起往地堰上一撂,不料呼隆一声巨响,四宝山裂开一道大缝,从里面射
出万道金光。房迎山惊奇地瞪大了两眼,趋步细看时,不慎坠入裂缝中。出现在
房迎山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绿树掩村,茅舍鸡啼。村头有一盘石碾,一个眉清
目秀的少女正在赶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拉碾,碾盘上全是金光闪闪的豆子。石碾
旁边还有一架葡萄,果实累累,晶莹闪亮。那少女见房也不回避,含情脉脉地抓
起一把豆子,摘下一串葡萄,微笑着递到房迎山的手里,然后依旧扬鞭赶马拉碾。
房才欲说话,呼地刮起一阵大风,把他吹出山外,裂缝复合如故。
房迎山回到家中向母亲诉说他的奇遇,并把少女赠送的礼物捧于母亲细看,
原来豆子和葡萄粒粒是黄金,颗颗闪金光。母子二人遂把这些金豆子和金葡萄分
送给众乡亲,使大家都过上了衣食不愁的好生活。房迎山的奇遇很快传开了,人
们都知道这座山里埋藏着四件珍宝:金姑娘、金马、金豆子、金葡萄。四宝山也
由此而得名。
人物传说
“箭三安”——赵曰溏
赵曰溏,绰号“箭三安”,沣水镇张赵村人。赵自幼好武,清乾隆五十九年
考中武举,习功练武四季不辍,其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杨,箭无虚发”之誉。
有一次,青州府的守备官从张赵村北的御路上经过,因久闻曰溏箭法,便绕
道他家中拜访。恰巧曰溏正在邻村城东教人习武,闻讯后,匆匆赶回叩拜。那守
备官却板着脸问:“本官到此,尔为何避而不迎?”
“下官因于城东教人练射,有失远迎,请恕罪!”
“既是如此,罪可饶恕,但本官今日要试试你的箭法。”
赵曰溏说:“下官愿到靶场献丑,请老爷赐标!”
来到靶场后,守备官令差役将三棵高粱秸立于百步之外,并在各棵中间染一
黑点。然后对曰溏说:“只许三箭,每箭一标!”
在靶场观看的乡亲,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提心吊胆。再看曰溏,却泰然自若,
提弓带箭走到指定地点,挽弓凝目连射三箭,随着嗖嗖的箭声,那三棵高粱秸齐
刷刷地从黑点处折断。此刻,乡亲们才放心松气,报以热烈的掌声。那守备官也
啧啧称赞:“箭法妙绝,似手安一样准!”并且当众赏给曰溏白银三百两。从此,
“箭三安”的名子在这一带传开了。
曰溏晚年,虽体力、视力不如从前,却仍不厌射,并乐于诲徒。
一次,他在本村教徒练射,前设一标,因标远且微,他看不清楚,故发出第
一箭后便问:“射中了没有? ”徒弟们回答:“高了二指。”射出第二箭后他又
问:“这一箭呢? ”徒弟们报知:“低了二指。”曰溏又射第三箭,正中目标,
他连发三十余箭,箭箭从孔中穿过。在场的徒弟及围观的乡亲都夸他是:“老将
不减当年勇,箭法超绝炉火纯青。”
“刘川阳还金碑”的故事。
在傅家乡傅家庄学校院内,竖立着一块古碑,上面镌刻着六个大字:“刘川
阳还金处”。当地人称此碑为“刘川阳还金碑”。此碑碑文字迹已经模糊,据传
是记载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刘川阳拾金不昧的一段佳话。
当年,傅家庄地处北至高苑县南到博山县的交通要道。傅家庄人刘川阳在庄
南头大道边开了一爿客店。一日,一山西客商宿于店内,翌晨离店赶路,匆忙间
将盛银钱的皮提搭丢失店门外。店主刘川阳早起扫地拾得皮提搭,发现内有许多
金银,遂将皮提搭放好,等待失主觅寻时归还。一年后,这位山西客商又复经傅
家庄,投宿在刘川阳店中,闲谈中说起去年丢失钱搭的事。刘川阳问道:“内盛
金银多少? ”山西客商以实相告,刘川阳点头,即从屋内取出钱搭奉还。山西客
商清点搭内的金银,分文不少,又惊又喜,执意将一半金银分与刘川阳作为酬谢。
刘川阳说:“拾金还金乃人之常理,不必介意。”拒辞酬金。这位山西客商为表
达巨金失而复得的感激之情,便在刘川阳的客店门前立了一块石碑,以颂扬刘川
阳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一代名师王西来
清乾隆年间,湖田镇辛安店村有个廪生,名叫王西来。他为人笃厚,才学出
众,诗词文赋过目成诵。
王西来曾在诸城设馆教书,培养出了许多贤人志士、清官忠良。当朝吏部天
官刘墉,就是王西来先生的弟子。
一次,刘墉衣锦还乡,金盔银冠,车马喧天,前呼后拥,声势煊赫。所经之
地,大小官吏、黎民百姓,无不夹道迎接。这一天,刘墉一行来到辛安店村时,
却见村民们各行其事,并无一人出来迎接。跟随刘墉的官员甚感诧异,随即传令:
“怠慢朝廷天官者,罪在不赦! ”村民依然如故。经询问,刘墉方知此处是辛安
店村,乃自己老师的家乡,当即面谕:“此乃吾恩师桑梓,切勿骚动! ”随即下
轿,步行至辛安店村,顶礼膜拜恩师。恳求尊师宽恕部下冒昧打搅之罪。王西来
目注视着刘墉,凛然说道:“打搅之罪虽可宽恕,本师唯望你今后要做一名清
正廉明的好官! ”刘墉诚惶诚恐地应诺:“遵命!遵命!”随后,刘墉又亲自到王
西来先生的家中探望, 见老师仍旧住着一间破草房, 心中恻隐不忍,连声说:
“弟子有罪! ”返京后,刘墉便差专人到辛安店村为其师盖房,并要为辛安店村
开渠引水,王西来执意不肯,他说:“教书乃我的本分,无功受禄,实不敢当!”
差官说:“我是奉天官之命而来,焉能违抗!”遂令瓦工铺基盖屋。王西来无奈,
只好应允。要求石刻字画一律朝里,只盖三间民房足矣,剩余金银全分给辛安店
村民。在王先生的影响下,辛安店村民也婉言谢绝了修渠引水之事。王西来先生
高风亮节的故事,至今还在湖田镇广为流传。
宫三爷闹漕
大张乡周围的十三个自然村,原有十三荒庄之称。溯源追由,这与一百多年
前董家村的宫三爷有一段瓜葛。
宫三爷,名叫宫兆乡,兄弟五人,排行第三,故人称“宫三爷”。
清朝同治年间,大张乡一带连降大雨,四野一片汪洋,好端端的高粱、谷子
全被淹没,庄稼颗粒不收。面对此景,老百姓哭天泣地,忿詈疾世。然而官府却
置若罔闻,仍旧横征暴敛,不顾老百姓死活。面对百年不遇的水灾,宫兆乡心急
如焚,他代表众乡亲奔赴长山县衙递呈子,报灾情,请求免征粮草。
长山县官曾公知道后,便坐着轿子带领一班人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大张乡察
看灾情。宫兆乡和乡亲们前去迎接,忙把轿子接过来,趟着过膝的水,深一脚浅
一脚地走了十几里路。途经董家村时,宫兆乡一摆手说:“停轿,请曾大人看看
水灾如何?”曾公探出头来,觑视一眼,说:“水灾不大,粮草照缴!”众人抬着
轿子继续前行,来到大张村西时,水更深了。宫兆乡大喊一声:“停轿! 请曾大
人再验水情。”曾公从轿内探出头来漫不经心地看了看说:“水灾不厉害,粮草
照……”话音未落,宫兆乡气得大声喊道:“请大人下水试试! ”大家用力把轿
一掀,曾公便从轿内滚入水中。
曾公恼羞成怒,以“抗粮、造反”之罪名将宫兆乡捉拿回县。宫兆乡刚直不
阿,据理争辩。乡亲们更是群情激愤,联名要求释放宫兆乡。当传来宫兆乡受酷
刑下监狱的消息后,乡亲们怒火中烧,揭竿而起,愤怒的浪潮席卷整个长山县城。
以曾公为首的长山县衙不堪一击,闻风而逃。众人直捣监狱,救出了宫兆乡。
宫兆乡是个血气方刚的汉子,民众的拥戴和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获救后,
他不顾伤痛,写好呈子,赴省府告状。省府大人审问宫兆乡为何带领乡民抗缴公
粮,宫兆乡义正辞严地说:“我之乡里,地处低洼,水灾甚重,颗粒未收,请求
验水灾以免粮草,曾大人非但置之不理,反而还巧立名目,贪赃枉法,连城门上
的砖石都拆光卖掉了……”
曾公听到这里急忙狡辩:“否! 城廓的砖石是被洪水冲毁的。”宫三爷穷追
不舍:“县城地居高处,与我乡里相比如山,既然洪水能冲毁城楼,我们那一带
的水灾之大,岂不可想而知?”曾公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宫三爷以铁的事实,无情地揭露了曾公的丑恶嘴脸。曾公因此调离了长山县。
经省府衙门核准,将当时大张乡的大部分村庄和房镇、马尚一带的少数村庄,共
十三个村庄,定为十三荒庄,数年之内不缴粮草。
神话传说
炉神姑
相传很早以前,在黑铁山北麓一里多的地方,有一怪物,每到夜晚便出来四
处骚扰,蚕食庄稼,群众深受其苦。有人秘密寻踪,方知是一头铁牛作祟,却奈
何不得。于是百姓便联名上报官府要求除害。时值齐桓公在位,闻众诉后,立即
传旨,广招冶工,将铁牛熔化,限期四十九天,逾期不化者,则问罪斩首。所招
之冶工被安置在冶里村(今中埠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匠们艰辛劳苦,无
不心焦如焚。限期过去了,铁牛没有熔化,工匠们全被斩首。第二期眼看又到四
十九天了,铁牛仍没熔化。这天早晨,一匠工的女儿李娥(又传丁氏),来工地为
父送饭,见父愁眉不展,便问何故? 父曰:“炼期已到,铁牛难化,今日午时,
死期将至……”李娥听后潸然泪下,她走近冶炉旁,企盼铁牛能立刻化开,谁料
眼泪滴落到炉里,那牛眼睛竟化了。李娥见此情景,又惊又喜,忙把一耳坠掷于
炉中,一只牛耳又化了,她复将另一只耳坠扔进炉里,另一只牛耳随之熔化。至
此,她暗想:看来只有我投身炉中,铁牛方能熔化,众工匠才能得救……”想到
这里,李娥乘人不备,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冶炉之中,那尊铁牛立刻化尽。众工
匠及百姓无不钦佩、称奇。为了纪念李娥,遂修祠、立碑,膜拜祭祀。齐桓公为
感其灵,敕封李娥为“炉神姑”。
高柴女攉海
很早很早以前,沣水镇就流传着高柴女的故事。高柴女出生在一个贫穷农民
的家中,父亲高柴,仲叔高朋,三叔高兰,分居生活。高柴以教书为业,前妻因
病去世后,他又续一继室,生了女孩,人称高柴女。
高柴在外地教书,收入微薄,省吃俭用。这年岁末,他带着平日积攒的钱回
家,谁料在船上竟遭了劫难,强盗把钱抢去后,又把高柴投入海里。父亲死后,
高柴女与母亲相依为命,等她长到十八岁那年,生母又病饿而死。这时她二叔高
朋心生歹意,为了趁机吞并高柴女的家产,故意刁难说:“高氏茔田里一向不容
小老婆(指高柴续妻)孤尸葬埋,免得破了高家风水。”高柴女苦苦哀求,高朋又
说:“要进墓田,须先把你父亲的尸体找回来! ”高柴女再三哭诉央求,高朋拒
之不允。
无奈,高柴女暂且寄埋了母亲,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父亲的尸体
觅回。于是,她一路乞讨,历尽千难万险,总算来到了东海边。高柴女取出要饭
瓢就一下接一下不停地攉起海水来。一连攉了三天三夜,直觉腹内饥饿,头晕目
眩,再看那海水一点也没减少,仍旧一望无际,浪涛汹涌。她失望了。知道靠攉
海寻父是无济于事的。于是想投海自尽。高柴女用衣襟把头一蒙,纵身向海里跳
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抓住她的衣领,把她拉了回来。高柴女回头一看,原来
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她微笑着对高柴女说:“你的一片孝心诚意感天动地,
这样吧,我借给你一个小瓦罐和一把小木勺,你用勺舀出的海水一定要倒进瓦罐
里,千万别洒在外边,这样,你就能把海水舀干,找到你父亲的尸首。”高柴女
半信半疑地接过瓦罐和木勺,试着舀了一勺,水面立即降下了一半,又舀了一勺,
海水就所剩无几了。此时惊动了海龙王。龙王钻出来问明了高柴女攉海的缘由,
连忙回龙宫把高柴尸体送还给高柴女。高柴的尸体上放置着灵芝草,如同闭目安
睡一般。高柴女找到了父亲的尸首,立即把瓦罐里的水倒回东海里,海水又恢复
了原样。
白发老妪接过瓦罐和木勺后,又帮高柴女雇好车辆,还给了她一些银两,让
她回家料理父母亲的丧事。高柴女又悲又喜泪流满面,跪下就给老妪磕头,等她
抬起头来时,老妪飘然不见了,高柴女只得望空连连叩拜。
高柴女回到家中,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了父母,那天正值清明节。不久高
柴女也去世了。她的事迹传到了皇宫,皇帝赐高柴女以御葬,并敕封为“仙姑”,
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
为了纪念高柴女,她的后世至今仍把清明节作为祭墓日。为此沣水镇流传着
这样一句谚语:“张王李赵大寒食(祭祖),高家上坟清明节。”
龙的传说
南定镇崔军村王绣,系清朝顺治年间戍子科进士,官授户部观政,授浙江慈
县知县,供职多年。后因年老辞职回籍,途经一官宦花园,借宿歇息数日。一
日,忽见太湖石上有一方头绿蛇,在石孔中钻入钻出,时大时小,忽隐忽现,王
公甚奇。后来,王绣入室读书时,绿蛇又出现在桌上的砚盘内,仍旧时大时小,
忽隐忽现。继之,王公由此花园启程,行出数里外,忽见绿蛇盘于轿杆之上。王
公便对绿蛇说:“你若愿跟我回山东,可入我袖中,我带你同往。”言犹未了,
蛇已钻进王公袖中。

王公回到家中后,将绿蛇置于木盘内,供在桌案上。刚刚供好,片刻又不见
了。举目望时,绿蛇已盘绕在重梁之上,蛇体巨大,令人生畏。倾刻,又不复见。
王绣遂为此蛇摹像一张,收藏于木匣之中,时作供奉。传说,有一年久旱不雨,
王公悬蛇像祈雨,果然在村周围下起了细雨,乡人咸称“神龙”。
至清光绪年间,王绣六世孙王建本,曾先后担任刑部河南司主事,吉林刑司
军功,赏戴花翎,京察一等。王建本在刑部任官时,曾向皇帝为神龙请封。时值
气候炎热,皇帝言明神龙如能显灵降雨,即可加封。建本当即祈祷神龙,顿时,
便在皇宫周围下了一阵小雨。雨过天晴,众急观之,雨水如墨,又见龙案墨水已
空,众官员惊叹不已。皇帝当众敕封神龙为“惠泽龙神”,并赐大匾一块,上书
“岱东保障”四个金字。后来,王建本又在崔军北门外建造龙神庙一座,供乡人
祭祀祈雨。
附录三
《张店区志》编纂始末
1982年3月24日,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为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搞好地方志编纂工作,遵照上级指示,决定成立由38人组成的“张店区志编纂委
员会” 。编委会设办公室,工作人员4名,地点设在区档案局。区志办建立后,
便开始了区志资料的征集工作。 1984年5月,区机关机构改革之后,区志编纂委
员会办公室定编8人, 为局级单位,并调入了适应区志编纂的工作人员。机构调
整之后,区志编纂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在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张
店区志办公室分组织发动,搜集资料;设计篇目,编写初稿;评审志稿,修改出
版三个阶段,历经八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张店区志的编纂工
作。
1982~1986年,为组织发动、搜集资料阶段。区政府先后召开了10次全区地
方志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市历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本区编志任务。在
全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区直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建立了50个编志领
导小组和办公室,其中,部门志办公室39处,乡镇志办公室11处。选配编志人员
240余名。为了让编志人员尽快掌握地方志的编纂方法,区志办公室先后举办8次
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并组织大家到外地学习,逐渐提高了全区编志人员的业务水
平。在搞好培训编志人员的基础上,发动各编志单位,根据编志的内容和要求,
进行内查外调,查阅档案,走访知情人,召开座谈会,发放外调函,大量搜集文
献资料和口碑资料,通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编志人员查阅了区内外50多处档案
馆、图书馆,走访了500多个老干部和知情人,召开各种座谈会350余次,全区共
搜集整理了大约4000万字的区志资料,为编好区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加工
整理,编印了15期《张店区志资料》和65000字的《张店区简志》,为推动改革,
服务现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各部门和乡镇志办公室根据区志办公室的要求,相
继完成了部门志和乡镇志的编写任务,并且大部分编印成书,为编纂区志提供了
大量翔实宝贵的资料。
1987~1988年,为设计篇目,编写初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采取了以
分志为基础,以区志为主导,集中力量,编纂初稿的方法。区志办公室参照外地
经验和省志办关于编写区县志的要求,结合张店的实际情况,反复修订了《张店
区志》 篇目,制定了区志总体规划,然后从乡镇志和分志办公室聘请了5名离、
退休干部,充实了区志办公室的编辑力量。然后将30编的编写任务落实到人,由
各个编辑按照区志篇目设计要求,撰写出区志各编的初稿。由于领导重视和编志
人员的积极努力,发扬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精神,历经两年的时间,克服种种
困难,终于在1989年1月,全部完成了篇幅为120万字的《张店区志》送审稿的任
务,同时印发各单位征求意见。
1989年2月~1991年4月,为区志送审稿通过组织评审,反复加工修改,最后
获准出版印刷的阶段。为了确保志书质量,加快编纂进度,区人民政府于1989年
9月, 决定调整充实区志编纂委员会,确定了区志主编,并于是年底成立了区志
审稿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区志初稿的审阅力量。区志办公室就30编送审稿先后到
有关部门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当意见集中起来之后,再由编辑、主编进行
加工修改,然后提交区志审稿领导小组审阅。经过自下而上的反复修改审阅后,
区志送审稿由原来的30编压缩到27编,并对篇目内容重新作了调整,资料进行了
多次补充。 1990年5月,区志办邀请省、市志办公室领导和有关区县志办公室的
主编来张店对区志初稿进行了评审,就区志如何修改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区志办
公室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认真研究,落实修改计划,经过三个月的修改后,于
1990年8月底, 由区志编纂委员会拟请市志编纂委员会审稿小组来张店对区志稿
进行初审。《张店区志》通过这次初审后,区志办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反复对区
志初稿进行了认真的加工修改, 于1991年4月,经市志编纂委员会最后审定,批
准出版。 5月,经区政府第33次区长常务会议批准,区志办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签定了印书合同,于6月15日按期将志稿送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区委、 区政府对张店区志的编纂工作非常重视,1982年3月,区志办公室成
立之初,就及时建立了“张店区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霍振文,副主任冯惠谱、
郑全忠、高玉梧、于玉浦。区志办公室主任:高玉梧(兼),副主任:张连福(兼)、
王福昌(兼)、丁云祥(专),并配有3名工作人员。1984年5月,区机关机构改革后,
区委、区政府为减少领导层次,发挥区志办公室的主体作用,将区志办公室改为
区志编纂委员会,任命王玉栋为主任(兼),丁云祥、牛余星为副主任。区志办公
室工作人员由5人逐渐增加到8人。 1987年4月,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市地方志办
公室的要求,重新建立了张店区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宋锡坤,副主任于玉浦、韩
顺祥、 王爱存、傅山修、王承惠、窦修兴、霍恒盛、牛余星。委员15人,顾问6
人。区志办公室主任王玉栋(兼) ,副主任牛余星、丁云祥。1989年9月,区委、
区政府鉴于上届区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变动较大,又作了一次充实调整。主任宋锡
坤,副主任张新华、赵维生、王爱存、窦修兴、闫伦谋、昝持龙、傅山修、王承
惠、 霍恒盛、牛余星。委员12人,顾问4人。区志办公室主任牛余星,副主任李
继荣、调研员丁云祥。主编牛余星,副主编李继荣。编辑:牛余星、丁云祥、罗
光洲、鲁守勋、李继荣、孙金之。工作人员:花翠萍、田长青、高敏。
附录四
全区有关编志人员名单
一、乡镇志编纂人员
中埠:边崇顺、何晋东、刘在增、王曰芳、赵春明、李树江、边丽芝、郭玉

南定:夏竹亭、邹大伦、王谦书、马敏、陈彬如
湖田:陈益东、魏大邦、石静波、张奎斌、张经英、宓加刚、毕衍振
沣水:赵允宪、杨维连、崔文恕、王庆谋、邹孝华
马尚:孙向平、刘成福、闫德泉、周国斌、于学让
四宝山:孟子美、李凤荣、于子敬、张成友
大张:杨荷青、吕振东、魏衍祥、张丙宝
石桥:张正乾、李功传、成希友、朱奉焕
傅家:韩其潭、徐振东、徐金山、黄占元、王世诚、刘元晶
卫固:朱洪孝、张方元、邱方忠、马同瑞、孟庆军
房镇:孔繁桂、鲍以德、鲍泽让
二、区直各部门编志人员
房地产局:矫恒智、王长善、秦修省、王仲绪
物资局:王长录、周新成、伏新杰、刘玲
供销社:李光琰、孙宝廷、战允强、武成和
工商银行:袁致山、王庆海、赵秉义、王衍
农牧业局:孙金之、范书文、成光先、苗福昌
水利局:刘金亭、秦德玉、刘云龙、张月生
交通局:曹世宏、刁长海、刘训言
物价局:耿殿辉、齐青山、焦伟
公安局:武守祚、朱煜奎、徐福平
科委:张继清、成惠昌
粮食局:李志华、高大岷
体委:翟殿文、李嗣富、王育
教育局:田家荣、张慎平、崔殿厚
财政局:高鹏继、毕庆斌
区经委:傅振喜、高茂浚
工商局:汤浙东、徐朝修
工会:高奎寿、田家荣、赵乃庆
农行:李培坤、杨延禧
团区委:史俊英、邢家玉
统战部:刘崇良、刘兴华
区法院:温守成
商业局:叶鉴平
城乡委:朱道丰
武装部:李文仁
环保局:赵学文
计生委:孙英娥
劳动局:杨广文
人事局:苗雨
外贸局:陈同光
民政局:董景柱
文化局:牛余星 马林
卫生局:张慎平
环卫办:曹远喜
司法局:侯琅
检察院:张其谟
宣传部:马逢三 张海安
妇联:刘淑玲
档案局:王福昌
登记证号:(京)191号
责任编辑:边石
技术编辑:罗耕生
封面设计:张潮峰
书名 张店区志
编纂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彩图制版印刷 精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排版 三联电脑照排服务部
印刷 艺苑胶印厂
规格 787×1092毫米 16开本
47印张 1000千字
版次 1991年11月第1版
印次 1991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印数 1—5000册
书号 ISBN7-5057-0421-4/z·42
定价 40.00元


文件读取错误:ecUnmatchedB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