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62&run=13

第一辑
医疗队伍
医务人员
新中国成立前,张店区医事业十分落后,医务工作者很少。在张店城区,只
有几家西药房、中药铺,附设坐堂医生;在农村,多数村庄缺医少药,个别村庄
有几名民间中医,城乡医生总计30人左右。1949年,张店区有医院医务工作者23
人; 1950年, 有278人; 1955年,有314人。1963年,全区有医务人员169人;
1978年,医务人员发展到552人;1987年底,增加到751人。
中医 1950年有86人,1955年为82人,1958年增至127人(以上年份含市属和
厂矿医院) ;1963年,全区有中医大夫32人(不含市属和厂矿医院);1978年,全
区有中医师3人,中医士9人;1981年全区晋升中医士11人,中医师19人;1987年
全区有中医主治医师5人,中医师及相应职称的19人,中医士39人。
西医 1949年全区有西医师3人, 西医士4人;1950年有西医师3人,西医士
68人;1955年有西医师23人,西医士139人;1958年有西医师46人,西医士188人
(以上各年均含市属和厂矿医院) ; 1963年张店区有西医师13人,西医士41人;
1978年有西医师41人, 西医士64人,1981年晋升西医师42人,西医士4人,主治
医师16人;1987年,全区有主治医师13人,西医师114人,西医士107人。
护士 1949年全区有护士7人,护理员4人;1950年有护士43人,护理员12人,
助产士9人;
1955年有护士140人, 护理员131人,助产士26人;1958年有护士179人,护
理员113人(以上各年均含市属及厂矿医院) 。1963年,张店区属以下医院有护士
13人,助产士10人;1978年,区属以下医院有护士38人,助产士30人;1981年,
晋升护士11人,助产士9人,护师6人;1987年,全区有护师5人,护士110人,助
产士25人,护理员52人。
司药 1949年, 张店区有药剂员4人;1950年有司药10人;1955年有司药40
人;1958年,有司药58人(以上年份含市属及厂矿医院)。1963年,张店区属以下
医院有西药士3人,中药士2人,药剂员29人;1978年,有西药师1人,西药士8人,
中药士5人, 药剂员24人;1981年晋升中药士9人,西药士5人,中药师13人,西
药师6人; 1987年,全区有中药师7人,西药师7人,中药师20人,西药士17人,
药剂员41人。
其他 1950年,张店地区有检验员1人;1955年有检验员6人;1958年有检验
员6人(以上均为市属和厂矿医院)。1963年,张店区有检验人员3人,口腔科技术
人员3人; 1978年,有检验人员8人,口腔科技术人员4人,放射人员10人;1981
年, 晋升放射医士4人,检验技士4人,口腔医士2人,麻醉医士1人,检验技师1
人,麻醉师2人;1987年,全区有检验师6人,检验士18人,检验员15人;放射科
医师1人,放射科医士2人,麻醉师2人;镶牙技师2人,镶牙技士1人。
乡村医生 1949年,张店区乡村医生有30余人。他们的行医方式主要有开铺
行医、 坐堂行医、在家行医和游走行医4种。大多数处于自由状态。1952~1955
年,这部分乡村医生大都参加了联合诊所,以后逐步转为全民或集体医院的医务
工作者。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张店区各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继
建立卫生室,招用了部分有高小文化水平的人,经过短期培训,担任卫生员,后
来逐渐成为乡村医生。他们不脱离生产,劳医结合,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补助工分。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农业生产合作社卫生室改为生产大队卫生室,卫生员
也改为生产大队卫生员。
1969年8月, 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以后,各生产大队都建立卫生室,卫生
员改称“赤脚医生”,乡村医生队伍有了较大发展。1970年,全区赤脚医生发展
到364人,平均每个生产大队2.04人。1976年,赤脚医生发展到644人 (其中女赤
脚医生270人) 。1979年4月,区卫生局开始对农村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发证,获证
者允许行医。1981年8月,全区有428名赤脚医生通过考试,合格者409人。是年,
农村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1987年,全区有乡村医生472名。
业务培训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张店区卫生局(科)开办医学教育,培训各类医生。培训
的形式有:长期训练班(卫校)、短期培训班、在职去上级医院进修、举办学术讲
座。
长期训练班 1959~1987年,张店区卫生局(科)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共举办
长期训练班18期,共培训学员1030人,招生对象为赤脚医生和医院初级卫生人员。
培训内容有中医、西医、幼儿卫生、药理、病理、护理等,培训时间一般为6~9
个月,最短3个月,最长3年。
短期培训班 1955~1987年,区卫生局(科)、区人民医院、区医院各分院、
乡镇(公社)卫生院,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卫生人员短期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业
务能力。如:接生员培训班、保育员培训班、学校保健医生培训班、西医学习中
医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的特点是:学期短(一般1周至1月) 、目标专(一次培训
只学习1个内容)、见效快(学员很快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
在职进修 张店区卫生局(科)按照全面规划,重点提高,有利于卫生事业发
展的方针,对所属医疗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在职进修。其途径:一是医师带徒弟,
主要适用于中医;二是按计划分期分批派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进修时间
3个月至1年。进修科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护理、检验、五官科、
放射、心电图、超声波、麻醉、药剂、口腔科、中医、卫生防疫等。1982~1987
年,全区卫生系统在职人员进修达99人。
学术讲座 分为两种,一种是配合季节性发病,举办专题讲座。如:流脑、
乙脑、 出血热、 中暑、有机磷中毒、心衰、心律失常的抢救与处理等。1982~
1987年, 全区共举办学术讲座20期,有700余人次参加。第二种是请著名医学专
家做专题报告。这种讲座都是由淄博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淄博市科学技术协会组
织及区卫生局组织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第二辑
医疗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张店区各医疗单位的医疗设施十分简陋。中医诊断病情全靠
“望、闻、问、切”,西药房的坐堂大夫有个听诊器就算“先进”的器械。张店
铁路医院曾设有病床,收治住院病人。1949年后,区属各医疗单位医疗设施逐年
增加, 逐步改善。1959年,全区有普通产床1张,高压消毒器1个,显微镜4台,
牙科电动磨光机1台,电温箱2个,电烤箱1个,带立体痰盂电钻牙科椅2把,手提
式高压消毒器2个,手术无影灯1台。1962年,全区有显微镜3台,万能手术床2张,
万能产床2张,无影灯1台,麻醉机1台,电冰箱1个,电动离心机3台,恒温箱2个,
干燥箱1个, 蒸馏器2个,手提式消毒器2个,立式消毒器1个,牙科椅2张,光电
比色计1台, 经络探测仪1台。1970年,全区有显微镜10台,万能手术床2张,普
通手术床8张,产床8张,电冰箱5个,高压消毒器21个,X光机2台,红外线仪1台,
保温箱2个, 氧气瓶2个。1972年8月,张店区人民医院建立病房,设病床40张。
1987年,全区各医疗单位设施情况如下:
张店区人民医院 病房面积1726平方米, 病床190张,院内备有日产阿劳克
22A—B型超声诊断仪1台,国产200MAX线诊断机2台,超声心动机1台,A型超声波
诊断仪1台, 心电图机3台,心脏起搏器4台,自动呼吸器1台,多种显微镜5台,
烘干箱1个, 高压消毒柜1个,万能手术台3台,无影灯2台,洗胃机1部,心音图
机1部,胃镜1个,雾化治疗机1台,立体牙钻1部,电冰箱5个,脑血流图仪1台,
胃肠减压器1台,心脏除颤起搏器1台,心向量图仪1台,电泳仪1台,离心沉淀机
1部等。
张店区中医院 病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病床70张。院内备有200毫安X
线诊断仪2台,170立升电冰箱2台,心电图机2台,1000倍显微镜1台,恒温箱1台,
电动吸引器1台。
张店区卫生防疫站 备有电冰箱11台,显微镜3台,PC—1500电子计算机1台,
ZD—1全自动大汽采样器1台, UQZ声级机2台,X光机2台,摩托车3部,防疫救护
车1部。
张店区妇幼保健站 备有万能手术床,无影灯、电冰箱、电动人工流产器、
胎心音监护仪、离子透入机、X光机、电动离心机等。
区医院各分院和乡镇卫生院 备有病床262张, X光机9台,B超2台,心电图
机9台, 显微镜11台,人体信息诊断仪1台,电冰箱11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台,
洗胃机7台。
第三辑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
张店区自1952年7月开始, 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残废军
人,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7年全区享受公费医疗的991人 (内有交费享受者151
人)。其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
每人每月1.5元,全年18元。1/3作为门诊公疗费用,下拨给医疗就诊单位,控制
使用。 病人凭公费医疗预防证到指定医院就诊记帐。2/3由卫生科掌握,解决享
受公费医疗人员的住院费用。是年,财政部门拨给全区公费医疗经费6444.5元,
实际支出5780.76元, 节余663.74元。从1971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公费医疗
经费年年超支,这种大锅饭式的办法一直沿用到1982年。从1983年开始,区公费
医疗管理委员会对公费医疗门诊经费实行单位包干制度,即享受公费医疗人员住
院治病, 其医疗费由医院同卫生局结算。其门诊经费由区财政局按每人每月3元
拨给工作单位。病人自费到医院就诊后,凭单据回单位报销。1987年,由于改革
了公费医疗管理制度,医疗经费比上年减少支出1306.45万元,人均减少30.82元,
下降23.72%。
合作医疗
张店区农村合作医疗始于1969年8月。1970年底,全区189个农村生产队,建
有178个大队卫生室,其中141个大队实行队办合作医疗。1975年,沣水、崔军、
中埠、 大张、石桥、张店、湖田、房镇8处人民公社实行了社队两级管理的合作
医疗。
张店区公费医疗开支情况一览表
(1969~1987年)

┏━━━┯━━━━━━━┯━━━━━━━━┯━━━━━━━━━┓
┃年份 │支付款数(万元)│享受人数 │人年平均数(元) ┃
┠───┼───────┼────────┼─────────┨
┃1969 │2.4 │2028 │11.8 ┃
┠───┼───────┼────────┼─────────┨
┃1970 │2.4 │2038 │11.7 ┃
┠───┼───────┼────────┼─────────┨
┃1971 │5.8 │2356 │24.6 ┃
┠───┼───────┼────────┼─────────┨
┃1972 │7.9 │2698 │29.3 ┃
┠───┼───────┼────────┼─────────┨
┃1973 │8.2 │2700 │30 ┃
┠───┼───────┼────────┼─────────┨
┃1974 │10.8 │2753 │39.2 ┃
┠───┼───────┼────────┼─────────┨
┃1975 │10.3 │2721 │38 ┃
┠───┼───────┼────────┼─────────┨
┃1976 │11.9 │2844 │41.8 ┃
┠───┼───────┼────────┼─────────┨
┃1977 │10.5 │2981 │36.3 ┃
┠───┼───────┼────────┼─────────┨
┃1978 │6.5 │2973 │18.5 ┃
┠───┼───────┼────────┼─────────┨
┃1979 │13.9 │3200 │43.4 ┃
┠───┼───────┼────────┼─────────┨
┃1980 │14.0 │3499 │40.0 ┃
┠───┼───────┼────────┼─────────┨
┃1981 │18.0 │3797 │47.4 ┃
┠───┼───────┼────────┼─────────┨
┃1982 │24.3 │3930 │72.0 ┃
┠───┼───────┼────────┼─────────┨
┃1983 │27.9 │3998 │69.8 ┃
┠───┼───────┼────────┼─────────┨
┃1984 │30.2 │4119 │73.3 ┃
┠───┼───────┼────────┼─────────┨
┃1985 │34.96 │4370 │79.80 ┃
┠───┼───────┼────────┼─────────┨
┃1986 │66.70 │5194 │126.49 ┃
┠───┼───────┼────────┼─────────┨
┃1987 │57.00 │5659 │98.95 ┃
┗━━━┷━━━━━━━┷━━━━━━━━┷━━━━━━━━━┛

注:1985年另给教师拨5080元

1976年, 全区189个大队全部实行队办合作医疗,社队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
也达到了90%以上。1980年以后,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停止执行。
农村合作医疗的领导机构是生产大队建立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公社建立合作
医疗管理委员会,公社和大队都制定了《合作医疗章程》,做为实行合作医疗的
具体法规。队办合作医疗的资金,主要从生产大队、生产队公益金中扣留,再由
社员交纳一部分。公社办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公益金中
扣留。多者每人每年5元,少者每人每年2元。合作医疗资金,单独建帐,独立核
算,年初集资,年终结算。使用情况向全体社员公布。加入队办合作医疗的社员,
在生产大队卫生室(有的改名为合作医疗站)记帐看病,若本队卫生室不能医疗,
本人又加入了公社合作医疗,可由大队“赤脚医生”介绍到公社所在的区分院或
公社卫生院记帐就诊。
农村合作医疗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方针,利用土、单验方为社员
治病,坚持“三土”(土医、土药、土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养)
的原则,提倡少花钱,多看病;不花钱,也看病。60年代末、70年代初实行的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方便了群众,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起了积极作用。但由
于合作医疗资金普遍不足,逐渐终止。
第四辑
医疗水平
中医
张店区各医疗单位中医科对于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疾病均能治疗。但对于
一些顽固的慢性病不能根治。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中医王梦久、赵文卿等人对于
中医外科的疮疖疽痈的治疗比较擅长,在城区较有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
的发展,疮疖疽痈等症大为减少,也很少有人去研究它了。随之而起的是中医骨
外科。张店区中医院骨外科可以治疗以下疾病。创伤:对开放性骨折,可在清创
的基础上,施行内固定术,把折骨复位愈合。对闭合性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正复,
手法正复不行的,可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术。对于尺、桡骨骨折可行闭合穿针治
疗。骨关节脱位:俗名脱臼。新发病可采用手法正复,陈旧性的可采取手术治疗。
骨畸形病变:可进行矫形术。如对婴儿瘫后遗症,脑性瘫等所致畸形及先天性畸
形,凡符合手术条件的可进行手术治疗(主要能做肌腱手术和骨骼手术)。软组织
损伤:可用手法治疗,配合内、外用药理疗。
西医
新中国成立前,多数西医只能处理一般小伤小病。新中国成立后,西医在医
疗事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医疗水平大致分为3个阶段:1949~1969年,为常
见病对症处理阶段。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般只对症下药,缺乏病理
研究,医疗效果不够理想。1970~1979年,为疾病定性处理阶段。随着医务人员
理论水平的提高,辅助医疗设备逐步建立,开始了病理研究,诊断水平有了较大
提高。但是医疗水平跟不上,医疗效果仍不太理想。1980年以后,医疗水平有了
较大提高,进入对疾病治疗的定量认识阶段。医务人员注意作进一步的病理研究,
X光、B超、心电图等辅助医疗设备逐步健全,不但诊断水平提高了,而且治疗水
平也相应提高,医疗效果比较理想。
内科,60年代只能治疗一般的常见病,遇有危重病人,就转市、省医院转诊。
70年代,区人民医院虽对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措施和用药有所掌握,但死亡率仍在
70%左右。进入80年代,该院注重了病理研究,有机磷中毒治愈率已达90%以上,
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同时该院开始使用电除颤心脏起搏器,用硫酸镁
治疗顽固性心衰障,用α—受体阻断剂治疗肺水肿,均收到明显疗效。莨菪碱类
药物和人工呼吸机已经常用于临床。80年代中期,又新开展了食道和心脏的电生
理检查,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探讨。
外科,50年代一般只能做小型清创、缝合、包扎手术,治疗一般疮疖、浓包。
1959年,区医院外科为一病人做下肢高位截肢,取得成功。1963年,开始做阑尾
炎切除手术。70年代末期,开始做胃大部切除以及胆、肝、胰等腹部手术。80年
代开展的手术有:脾切除术,门体分流及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胆总管切开
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胆囊切除术,肾切除术,输尿管及膀胱切开取石术,
髓核摘除治疗椎间盘脱出症,食道癌开胸探查切除术及各科创伤矫形等。区医院
各分院及乡镇卫生院都能做计划生育男、女结扎和引、流产手术,并能进行阑尾
切除术。马尚、石桥两处分院还能做胃大部切除术。
妇产科:50年代主要推广新法接生。60年代开始治疗子宫脱垂、子宫颈糜烂
等妇科疾病。 70年代配合外科做计划生育4种手术。80年代,区医院妇科开展了
子宫全切除和各种妇科肿瘤的切除手术。
眼科:张店区人民医院眼科从1959年开始,做白内障切除手术,眼睑内外翻
手术。效果好,颇有名气。东至潍坊,西至济南,多有慕名前来就医者。70年代
后,在进行白内障切除手术时,采用球结合膜下埋线法,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
了并发症。用0.5%的地卡因代替1%的地卡因做粘膜麻醉,效果相同,节约了药品
并且减轻了患者痛苦。
耳鼻喉科:区人民医院设有该科,虽建立较晚,但能开展“超声雾化疗法”、
“副鼻窦炎药物置换疗法”、“耳背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
小儿科:从1978年开始,张店区人民医院小儿科对小儿病毒性肺炎出现心衰
者,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基本没有出现死亡,改变了过去对此种病患儿转
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