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预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61&run=13

第一辑
卫生防疫
疫情
建国前,无疫情记载资料。建国后,从1956年开始,逐步完善了疫情报告组
织。
张店地区发生的法定传染病有以下19种:
霍乱和副霍乱: 张店区于1976年和1985年发生副霍乱各1例。至1987年,再
未发生霍乱病。
白喉:1960年曾在区内局部流行,发病191例。1961年发病269例。以后逐年
减少,1974年后绝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历年均有发生。1966年,流脑达到高峰,
发病671例, 发病率为215.31/十万。流脑4次小流行,分别是1959年、1971年、
1977年、1980年,其他年份为散发期。1949~1987年,全区共发病2618例。
百日咳:历年均有发生,1957年发病率最高,达338.01/十万;1971年最低,
为1.49/十万。
猩红热:历年从未间断,仅有一例死亡 (1960年) 。1958年发病率最高,达
141.38/十万。1985年,全区共发病146人,平均发病率为31.74/十万。1987年,
共发病71人,平均发病率为14.92/十万。
麻疹:发病率逐年降低。1957年发病最多,达1561例,发病率为2207.67/十
万。 1985年,下降为14.92/十万。1987年,发病率下降为6.94/十万。发病时间
多在3月份,发病者多为3周岁儿童。
流行性感冒: 1949年后,张店区有两次大流行,一次是1957年,发病10853
人, 发病率为15349.04/十万。 另一次是1964年, 发病14009人, 发病率为
6173.11/十万。1981年以后,没有疫情报告。
痢疾:年年都有病例发生,偶有死亡。1977年发病最多,全区发病8776人,
发病率为2281.85/十万。 1956~1974年,发病率均在1000/十万以下。1985年,
发病3568人, 发病率775.65/十万,仍较高。1987年,发病2057人,发病率下降
为432.34/十万。
伤寒:建国后,呈散在发生,从未间断。1959年发病率最高,达82.55/十万。
1985年发病19例,发病率4.1/十万。1987年发病13例,发病率下降为2.73/十万。
传染性肝炎:从1959年以来,每年都有发生,每隔2~3年流行一次。1982年
发病率最高, 为928.39/十万。1985年下降到72.18/十万。1987年患病人数1169
人,发病率245.70/十万。
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即婴儿瘫):自1956~1977年,全区呈散在流行。1959年
和1963年发病最多,1959年发病61名,发病率30.52/十万。1978年以后未见疫情。
乙型脑炎:自1956年每年都有散在发生,最少每年1例,最多157例(1966年),
发病率50.38/十万。1985年发病8例,发病率为1.76/十万。
斑疹伤寒: 1949年后,有两次流行高峰:1961年发病82人;1982年发病176
人,发病率为41.15/十万。
黑热病:此病本区少见。1957年和1959年各发现1例,1960年后绝迹。
狂犬病: 1980年前无疫情记载。1980年和1982年各发病1例,均死亡。1983
年至1987年没有发病情况。
麻疯病: 1950~1985年,全区累计发病235人。麻疯病人以房镇最多,石桥
次之。1986年发病7人,治愈3人。1987年发病4人。
丝虫病:1959年全区查出丝虫病员50人,1960年2人;1963年3人,以后未见
疫情。
梅毒病: 1956年,在202017人中检血检查821人,可疑299人,确诊173人。
1978~1987年未有发病。
炭疽病:1965年发病最多,为7人。1972年以后绝迹。
防疫
计划免疫 主要指预防接种工作。本区建国前就开始种牛痘预防天花,但方
法落后,覆盖面不广。建国后除普及新法种痘外,普遍推广麻疹疫苗、百白破三
联苗、脊灰苗、卡介苗的接种工作。1976年,开始对计划免疫实行卡片管理,扩
大了接种覆盖面。1984年,区防疫站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规定的按人口溶量
比例概率抽样法进行检查, 在30个自然村抽样,每村查7名儿童,调查出生18~
30个月的儿童,四苗接种率为:麻疹疫苗80.1%、脊灰疫苗86.2%、百白破三联苗
58.1%、 卡介苗63.3%, 四苗覆盖率为34.3%。发病率:麻疹22.5/十万、百日咳
25.96/十万,脊灰、白喉未发病。按山东省防疫站要求,只有南定镇和张店城区
达标。 1985年11月,淄博市卫生防疫站用同样方法对张店区30个单位的210名儿
童进行调查,其四苗接种率为:麻疹疫苗84.76%、脊灰疫苗86.62%、百白破三联
苗85.24%、卡介苗69.52%,四苗覆盖率为57.62%,取得92.6分的成绩,名列全市
第一。
计划免疫抑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建国后,天花病已经绝迹,麻疹病已
控制流行, 发病率由1966年的980.29/十万,下降到1985年的14.78/十万。白喉
自1974年、 婴儿瘫自1978年以后,均未发病。百日咳发病率由1957年的338.01/
十万,下降到1985年的17.38/十万。
疫情回报 自1956年起,区卫生防疫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要求,实行
传染病卡片报告制度,对法定传染病,实行逐级回报。传染病卡片由法定报告人
填写,报区卫生防疫站,遇有紧急情况先电话报告,再补报卡片。乡村医生填写
的卡片,先报乡镇卫生院(或区分院)防疫组,登记盖章后报区防疫站。城区医院
医生镇写的报告卡片,先报本院保健科,盖章后再报区防疫站。其他医疗单位可
填写卡片并登记在传染病簿内,将卡片直接报区防疫站。为搞好疫情回报,1964
年,区卫生防疫站训练了基层疫情报告员2100名,整顿地段医师。1974年以来,
恢复疫情报告网,乡镇卫生院以上医院设立防疫科(组),居民委员会、村庄和工
厂车间设立不脱产的疫情报告员,健全了区、乡(镇)、村三级疫情报告网,使全
区的疫情回报逐渐达到准确、及时。
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或地区,给易感者以临时性药物预防,控
制传染病的流行。 1976年6月,南定车站街搬运工人路光明被确诊为患副霍乱以
后, 区防疫站对南定车站街居民283人, 进行粪便细菌培养3次,并对重点人群
400余人进行预防接种。 同时,对南定镇进行了防治知识培训,并组织开展了饮
水消毒、灭蝇等工作,终止该病流行。1965~1966年,两次麻疹大流行时,组织
为易感儿童服用“贯众合剂”、“紫草合剂”;1967年,“流脑”流行时,采用
了服磺胺药和磺胺药滴鼻、喷喉等办法;1978年肝炎流行,对易感人群进行了预
防性服药,学校、机关集体服用大枣茵陈红糖汤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消灭传染病源 建国以来,坚持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改良厕所、栏圈、水井;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医疗单位对注射工作认真执行一人一针一
管制,防止交叉传染。除淄博市传染病医院外,区医院设有传染病房,专门收治
传染病人。 1960年4月,张店区曾在房镇乡麻营村建立麻疯病医院,集中收治全
区麻疯病人。1981年,为防止狂犬病的发生,区城建局、农林局、公安局、卫生
局、商业局联合下达《关于对城区犬进行捕杀和免疫的通知》,同时以公社为单
位对农村犬进行免疫注射。 这样连续进行了2年,基本上消灭了狂犬病源。对于
散居农村的急性传染病人,由乡镇卫生院(或区分院)协同乡村医生,定期到户巡
诊,安排好病人的隔离和防治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张店区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不少病种已被
消灭。如白喉、流行性感冒、婴儿瘫、炭疽病已无疫情发生。但是,痢疾和肝炎
的发病仍旧较多,如1985年的痢疾发病,占了全年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7.79%,肝
炎发病占7.17%。 从1983年开始,流行性出血热传入张店区,1985年流行性出血
热占全区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2%。以上3种传染病,共占全区传染病发病总数的
89.68%。
食品卫生管理
1955年,区卫生科设专人负责管理食品卫生。是年,对31个单位食堂的炊事
人员进行4次培训,对全区饮食业进行检查鉴定,给115个饮食业店铺颁发《卫生
许可证》。1957年,对267户饮食服务行业进行登记换证,对145名从业人员进行
卫生培训,并建立了张店区市场管理委员会。
1963年,开始贯彻执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对全区1717名食品加工制作和
炊事人员进行卫生训练。 各饮食业户大都增添了防蝇、防尘设备。8个饮食服务
店制定了对餐具实行煮沸或漂白粉消毒制度。1974年,山东省和淄博市食品卫生
检查团对全市食品卫生进行检查, 抽查张店区54个单位,其中优秀占32%,良好
占26%,一般占33%,较差占9%,名列全市第一。1977年,张店区根据食品卫生会
议精神,充实了食品卫生领导机构,加强了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年内签发卫
生许可证329个。1979年,张店区制定《防止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规划》
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1980年,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和《山东省食品
商贩和城乡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分期分批地发放卫生许可证562
个,同时开展了食品卫生宣传活动。1981年,对外销食品车实行挂卫生牌的制度。
1982年, 组织培养卫生骨干691人,各有关单位建立了食品卫生机构,有专人抓
食品卫生工作,换发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全区19处农贸市场,均设专人管理,坚
持对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对分管食品卫生的40名基层防疫大夫颁发了《食品卫生
监督证书》,让他们大胆地从事食品卫生监督工作。1983年,全区开始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区卫生局先后举办97期学习班,对食品行业内
班组长以上的1496名干部进行执法教育。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
“食品卫生法”。1984年,全区换发卫生许可证1830个,重点抓了城市市场的卫
生管理。 1985年开始食品卫生法宣传月活动。建立宣传站,发放卫生小报1万余
份, 使全区15万人受到食品卫生教育。 是年, 发放卫生许可证890个,健康证
5200个。1986年,按照《山东省发放卫生许可证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换发卫
生许可证1972个,取缔63户达不到卫生要求的经营户。组织体检9103人,查出病
患者212人,全部调离食品岗位。是年,发生散在食物中毒8起,中毒9人。年内,
进行了4次食品卫生大检查,查出并销毁变质食品12197公斤,对42家卫生差的单
位,给予停业和罚款处理。1987年,对13家违犯食品卫生法情节较重的单位进行
了立案处理,销毁变质食品12350公斤。全区9家冰糕厂都建有化验室,严格执行
产品化验合格才能出厂的制度。
第二辑
地方病防治
解放前,对地方病没有采取过防治措施。解放后,逐步建立健全了防治机构,
加强了防治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
地方性甲状腺肿
1978年8月, 区防疫站对全区农村209571人进行普查, 查出甲状腺肿病人
5690人,发病率为2.71%。尔后,分60个点对全区饮用水井进行了水质含碘调查,
发现饮用水含碘量低于国家标准。并对发病率较高的湖田、沣水、大张、傅家、
房镇5处公社和卫固公社仁和大队采用碘盐防治, 又对全区病户供应碘盐。1979
年,在湖田、房镇两处公社采用消瘿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Ⅱ°以上地方性甲
状腺肿病人120余人。 1981年, 对患者进行复查建卡, 原有病人5690人,治愈
2191人, 治愈率38.6%。又对未治愈者,进行了碘化钾或消瘿片治疗。1982年对
傅家、 湖田、大张、沣水、房镇5个地甲病区,以省定标准进行考核验收。抽查
15个村, 12578人,受检率为90.86%,查出患者186人,患病率为1.47%。对检查
的患者施以碘化胶丸治疗。 10月底复查,患病率降到1.22%。1983年,对原有的
2600名病人复审, 治愈772人。1984年治愈173人。1985年复查1289人,治愈288
人,治愈率22.3%,尚有病人1001人。是年4月,省卫生防疫站来张店区考核了湖
田、大张两乡镇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病防治工作,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6年,
在5处病区乡镇达到基本控制的基础上, 主要抓了碘盐供应和食盐检测。查食盐
868份, 有碘的853份,有碘率为98.3%。同时,为了观察防治效果,对房镇、大
张乡的3个村(东孙、刘西、小庄)及房镇联中的57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查出
Ⅰ°患者4人,患病率为0.69%;生理肿大者47人,肿大率为8.8%,达到基本控制
标准。1987年,主要抓了碘盐供应和食盐检测 。1~12月共测盐样1169份,有碘
1145份,总有碘率为97.75%。其中盐业、供销门市部监测23份,有碘率100%,代
销点测28份,有碘的26份,有碘率为92.86%,户下测1118份,有碘的1096份,有
碘率为98.63%。同时,为了观察防治效果,对沣水镇的四角方、大张的刘西、傅
家的高家等3个地甲病观察点的居民进行调查,共查1200人,查出Ⅰ°患者8人,
患病率为0.67%, 生理肿大95人,肿大率为8.58%。并在以上3个村进行了水碘、
尿碘含量测定。 采水样3份,平均水碘含量为5.46ug/24h;采尿56份,平均尿碘
含量为128.19ug/24h (其中四角方20份,平均尿碘含量为130.13ug/24h,刘西19
份,平均尿碘含量为151.43ug/24h,高家17份,平均尿碘含量为99.93ug/24h)。
地方性氟中毒
1977年,淄博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饮用水井进行水氟含量调查时,发现张店
区的石桥、大张、房镇、卫固4乡镇的26个自然村斑釉牙发病率在80%以上,被定
为病区。这26个村是:石桥乡丁家、朱家、马庄、南石、北石、王埠、东吕、辛
曹、王南、王北、赵庄;大张乡的于营、曹营、解营、董家、西吕、莲池;房镇
乡的院上、 麻营、 东孙、东平、北黄;卫固镇的南岭、北岭、仁和、李家楼。
1980年,对大张乡于营村、石桥乡朱家村进行调查,于营村被查的1002人中,患
氟斑牙945人,患病率94.3%;朱家村被查的990人,患氟斑牙934人,患病率94.3
%。同时,在朱家村查出5名轻型氟骨病人,经山东医学院教授确诊后,给予复方
川断片治疗。自1982年开始,对上述26个村实行打深水井治氟,采取“国家、集
体、个人三集资”的办法,首先在马庄、北石、辛曹3个村分别打了一眼150米深
的水井, 到1987年底,26个村全部打了深水井,使30187人吃上了含氟量较低的
井水,为消灭地方性氟中毒创造了条件。
疟疾病
张店区自1957年开始有疟疾病的发病记载。1961年出现第一次高峰,发病率
达175.81/十万。1964年,张店区西北部部分土地实行“稻改”,改旱田为水田,
为蚊子滋生创造了条件,造成1965年出现第二次高峰,发病率高达303.32/十万。
1976年以后,由于采取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已控制到3.64/
十万,低于法定基本消灭的指标(发病率5/十万)。1985年全区发病6人,发病率
为1.32/十万。对疟疾病的防治,主要采用了搞好传染病源管理、消灭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对疟疾病人进行根治和复治等方法。1987年此病绝迹。
流行性出血热
1983年以前,区内无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报告。1983年11月29日,发现第一
例患者, 经抢救治疗后全愈。 1984年,发生第二例后开始流行,至年底共发病
170例,死亡2人。1984年,在石桥乡王埠村进行人群带毒调查,采人血21份,经
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检验,带毒者4人。对其全部进行了治疗。1985年发病216例,
死亡3人。 区卫生防疫站对此病采取的防治措施是:管好治好传染病源,对病人
家庭迅速进行消毒、灭鼠。为了减少鼠害,区政府投资,在全区开展了多次灭鼠
活动。1987年,全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173例,死亡2人。
肝吸虫病
1980年9月, 在大张、小张、天乙、范家4个村,对7~16周岁在校学生进行
肝吸虫病调查。 834人中,查出患者7人,均用血防846进行了治疗。1981年,在
莲池村查160人; 1982年,在房镇查85人,均未查出患者。1983年,卫固镇太平
村出现1例病人后,区防疫站对该村7~14周岁儿童138人进行检验,查出患者1人,
及时进行治疗。至1987年调查,再未发现病例。
第三辑
职业病防治
建国前,对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均无系统记载。建国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预
防措施,较好地控制了职业病的发展。
张店区常见的职业病主要有矽肺病、药物中毒、放射性工种对人体的损害等。
1957年5月检查,金岭铁矿有Ⅰ期矽肺病2人,Ⅱ期1人,可疑4人;山东新华制药
厂有Ⅰ期矽肺病2人, Ⅱ期1人;第四砂轮厂有疑似矽肺病人4人。1979年检查铅
中毒情况: 查张店电池厂110人,其中体内含铅超标的26人,占23.64%;空气中
铅分子浓度超标3.542倍, 中毒增加。检查苯中毒情况:张店鞋厂高出国家标准
2.68倍。截至1987年,全区共有职业病人42例。其中:尘肺16人,慢性职业中毒
16人,急性职业中毒3人,噪声性耳聋7人。对职业病采取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改
善工作环境,预防发病。对已发病者,采取调换工种、加强营养的方法,配合医
院治疗。
生产性粉尘防护
1956年4月,区卫生科对8处厂矿的环境卫生、劳动条件等方面进行检查,并
提出改进意见。区卫生防疫站自1977~1983年,对驻地厂矿粉尘情况进行了测定。
每次测定后,对粉尘浓度超标准的单位,都提出了改进意见,限期改进设备,减
轻粉尘。 1985年,在全区105个乡镇企业中开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建档工作,同
时,进行防尘测定。共测60个扬尘点,合格的9个,仅占15%。至1987年,全区实
有扬尘点739个,通过对其中的505个进行监测,合格的62个,合格率占12.28%。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快,尘点增多,管理跟不上,致使合格率下降。
药物中毒的预防
1962年,张店区首先在山东铝厂、第四砂轮厂、淄博蓄电池厂、张店农药厂、
山东新华制药厂等6个大企业试行职业病和职业中毒报告制度。1977年调查摸底,
张店区市属以上35个厂矿, 职工50000余人,接毒4600人;区属57个厂矿,职工
13000人,接毒2700人。1978年调查131个厂矿,65453名职工,扬毒点927个,接
毒9522人。1979年检查防毒情况时,发现张店绝缘材料厂原材料中苯的成分较多,
职工和居民意见大。在防疫站的督促下,该厂改革工艺,达到了规定标准。南定
搪瓷厂将手枪喷漆改为“水溶电泳涂漆法”,减少了二甲苯对职工的危害。1979
年,有关部门对铅、苯、汞、有机磷、TNT5种毒物进行调查,查出尿铅1400人,
多数低于国家标准。查苯34个厂矿,超标的有16个,查有机磷12个点,多数在国
家标准之内。 1985年,测定了3个扬毒点,均超标准。毒点高者达522mg/m3,超
过国家标准260倍。全区乡镇企业共有扬毒点32个,接毒389人。
防止农药中毒,是预防职业中毒的组成部分。1980年,区卫生局召开农药中
毒抢救治疗学术会议,交流了抢救中毒病人的经验;1982年,建立农药中毒报告
制度;1984年,张店区各医院成立农药中毒抢救小组,建立抢救间,并备齐了抢
救药品;1985年,确定以卫固镇为农村中毒重点防治对象,并对该镇中毒者进行
个案调查,并采取防治措施。1987年,生产性中毒未见发生,非生产性中毒41例,
死亡11人。
放射防护
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张店地区各医疗单位放射防护工作也在不
断提高和完善。透视机由50年代的10台增加到1987年的50台。其中,区及区以下
各医院透视机18台, 村级卫生所透视机2台,市级医院及厂矿医院透视机36台。
放射工作人员也由50年代的17名增加到1987年的59名。其中,区属医院18名。
为了搞好X光机的防护工作, 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病员的身体不受损害,
1978年,张店区对区属以下医院12台X光机安装了防护设备,区人民医院X光机安
装了铅隔室。1982~1984年,由区卫生局统一组织、集资,对全区50毫安以上的
X光机,全部安装了防护部件,对200毫安以上的X光机(包括市级和厂矿医院) ,
全部进行了改装,增加了防护装置或改成铅隔室。这样以来,使透视、拍片的漏
射线量达到零点几的标准,比1982年以前,平均下降10倍以上。1985年经山东省
卫生厅、 淄博市卫生防疫站监测验收,张店地区46台X光机的漏射线量均低于国
家规定的立位5毫伦、卧位15毫伦/小时的标准,位于全省卫生系统前列。
第四辑
妇幼保健
新法接生
1949年前, 张店区妇女生孩子采用旧法接生,新生儿死亡率达20%,死于产
后风的产妇也相当多。1953年,开始推行新法接生。1953年和1955年先后举办了
两期新法接生员训练班,共培训接生员58人。到1955年12月,张店城区有接生员
41人, 农村有接生员35人。全区成立了6处接生站,并实行接生员划片负责制。
1956年,农村新法接生率达到95%~97%,城区职工家属新法接生达99%,1959年,
全区农村建立妇产院64处,设床位178张,配备接生员127名,凡住院分娩的,产
妇和婴儿都无死亡。 是年, 全区出生婴儿4510名,采用新法接生的4217名,占
93.5%。1962年全区出生婴儿5679人,采用新法接生的4283人,占75.4%。1965年,
全区90%的大队配备了经过培训的接生员。 1970年开始建立孕妇卡片,定期进行
产前检查和产后访问,对高危妊娠加强了管理。1980年对围产期管理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计划内生育妇女住院分娩率达85%以上。农村达70%以上,城区达100%。
从而降低了产妇染病率,新生儿破伤风也得到了控制。1987年,全区新生儿7612
名,均采用新法接生,新法接生率100%,住院分娩6945名,住院分娩率91.41%。
妇女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张店区妇女社会地位低,结婚早,生育多,劳动过度,营养
差,疾病多,中青年妇女死亡率高。她们多数死于肺结核、难产、产后风、产后
大流血、宫颈癌等,身心健康无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重视妇女保
健工作。从1955年开始,区卫生科有关人员深入农村宣传保护妇女身体健康知识,
强调对妇女劳动实行“三调三不调”,即妇女经期调干(指劳动条件干燥)不调湿
(指劳动条件潮湿),孕期调轻(指轻体力劳动)不调重(指重体力劳动);哺乳期调
近(指干活地点离家近)不调远(指干活地点离家远)。提倡四期保护,即妇女月经
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卫生保护 (从1978年开始又增加更年期,改为五期保
护)。城区厂矿普遍为妇女建立四室(妇女冲洗室、孕期休息室、哺乳室、食堂),
农村尽可能根据妇女特点, 安排工副业生产。从1956年9月开始,区妇幼保健站
为城乡妇女查病治病。 1987年,为全区妇女查体18035人次,共查出子宫脱垂病
人22人, 宫颈糜烂3446人,阴道炎1773人,附件炎1635人,子宫癌5人,子宫肌
瘤165人,盆腔炎108人,卵巢囊肿68人。对查出的病人,妇幼保健站协同其他医
疗单位,及时进行治疗。有的服药、敷药、打针,有的做了手术,总治愈率达90
%以上。
儿童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儿童保健无人过问,婴儿死亡率达5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保健工作。从1956年开始,张店区建立了儿童保健组
织。制定了《妇幼卫生规划》,在推行新法接生的同时,推行新法育儿,广泛宣
传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护理和治疗知识,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
30多年来,坚持定期给儿童接种牛痘,进行四苗 (麻疹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
三联苗、卡介苗) 接种,使天花病在本区绝迹,肺结核、婴儿瘫、麻疹等严重危
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降低。区妇幼保健站成立以来,多次对全区婴幼
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查。例如:1961年曾组织有关人员对南定城市人民公社
马庄大队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意见。1979年对张店城区
8951名儿童进行了科学查体。1980年对房镇公社、张店公社、中埠公社进行了婴
儿三年(1977、1978、1979)死亡原因回顾调查,发现新生儿多死于畸形和肺炎。
1981年, 给儿童查体3340人,查出患病者1803人,经过治疗,疾病矫治率达70%
以上。1982年,为5579名儿童查体,患病人数占60.3%,疾病矫治率为75%以上;
同时,对城区1541名儿童进行了营养调查和全面查体,对孩子的膳食和营养进行
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83年,为儿童查体4972人,查出佝偻病患者1459人,
贫血541人, 营养不良57人。1984年,为儿童查体9832人,佝偻病患者1476人,
贫血1513人, 营养不良85人。1985年为儿童查体3044人,患病者2437人。3年疾
病矫治率均在85%以上。 1987年为儿童查体6282人,患病人数为2248人,患病率
为39.6%,疾病矫治2123人,矫治率85.3%。
第五辑
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后,张店区的爱国卫生运动贯彻预防为主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的方针,组织全社会的力量除四害、讲卫生。1950年,针对美国对中朝两国发动
细菌战争,张店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设立交通检疫站,训练防疫员,开展了以
反对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从1955年开始, 坚持开展了以除“四害”
(原指:苍蝇、老鼠、麻雀、蚊子,后改麻雀为臭虫)讲卫生为中心的群众爱国卫
生运动。结合生产积肥,既开辟了肥源,又改变了环境卫生面貌。1962年,全区
开展大型卫生突击活动9次, 清除垃圾17万多吨,灭蚊蝇的烟熏房4000多间,灭
鼠2287只, 挖出水沟泥560吨。由于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65年,
张店区的卫生面貌已有明显改观。“文化大革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曾一度处
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1970年,张店区爱卫会同有关部门一起制定了《关于
整顿城区革命秩序,搞好城市建设和市容卫生的联合通知》以及《关于“卫生单
位”、“卫生绿化段”、“卫生户”卫生标准要求的通知》,并进行广泛宣传,
使许多单位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渐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1979年以后,农
村实行“两管五改” (即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牲畜棚圈、
改室内外环境) ,对改变农村卫生面貌起了很大作用。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从着
重抓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入手,逐步向治本的方向发展。1980年,开
展了戒烟宣传活动,全区有2796个吸烟者戒烟。从1984年4月开始,城区660个单
位与其所在办事处签订了“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书,实行
分段联合执勤,挂牌立标。这些制度的推行,使城市环境卫生大为改观。1986~
1987年,张店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