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初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44&run=13

第一辑
学校
民国初期,张店改学堂为学校。初级小学称国民学校;高级小学称高等小学
校;高级、初级合设的称双等小学校。解放后,改称初级小学校和高级小学校;
高级、初级合设的称完
全小学校。1967年后,取消初级、高级之分,通称小学校。
1935~1937年,张店一带曾开设过短期义务小学。1960年以后,农村曾兴办
过简易小学。1964年,改成工读小学。1967年,合并到普通全日制小学。
小学办学形式, 1949年前,分公立、私立和教会办学3种。1949年后,分公
办、民办、厂矿办3种。
民国初年,国民学校修业为4年,高等小学校修业为3年。从1917年起,改为
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1966年。1967年,实行小学五
年一贯制, 修业5年。短期义务小学修业为1年。简易小学、工读小学修业均为4
年。
较大小学校的负责人为校长,有的还设副校长,帮助校长工作。下设教导主
任(大学校亦酌设副主任)负责教务工作;总务主任(或事务员)管理财务工作。每
一年级为一级部,设级部主任(或称级部教研组长)负责级部工作。农村规模较小
的学校,设学校负责人(亦称主任教师),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个教学班设班主
任1人,负责管理学生。
1918~1932年期间,今张店行政区内,先后建有高级小学10处。其中,位于
四宝山乡街子村的桓台县第四高级小学,建置较早,对社会贡献较大。1934年后,
该校高级班发展为4个(每级2个),学生197人,初级班4个(每级1个),学生160人。
该校培养的学生中,有近百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而且大都成为抗日骨干,
还有20余人成为抗日领导干部。1935年,区内171个村,设小学校的有119个,占
69.9%,设短期义务小学的21个。抗日战争初期(1937~1939年) ,张店根据地内
建立抗日小学22处,日军占领区建立小学80处(其中完全小学21处)。解放战争时
期,由于战争频繁,许多学校关闭,教育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张店区的小学和入学人数逐年增加。1955年,全区有小学74
处,学生9985人;1964年,全区有小学181处,学生33819人;1970年,全区有小
学192处, 学生49930人; 1987年,全区有小学158处,学生36962人,入学率达
98.8%。
第二辑
学生
学籍管理
晚清时期, 初等小学堂儿童满7周岁即可入学。民国初年至1949年,国民学
校儿童满6周岁即可入学。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满7周岁,即可入初级小学学习。
自1980年起, 张店地区部分学校也招收6周岁半的儿童入学。初级小学和高级小
学分段学习,初级小学生升入高级小学,需经过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学生入学,
即取得学籍。学生因病因事长期不能到校学习者,可以休学或退学。休学者保留
学籍,以后可以复学;退学者即取消学籍。学生可以转学,转学须持原在学校转
学证,经转入学校同意。学生学年考试各门主要课程成绩及格(满60分)准予升级
学习,否则留级。毕业考试及格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不及格者,准予
复读一年或发给修业证书。学生按年级编班,每班50人左右。1980年以后,城区
小学有的班多达70余人。农村学校同年级学生人数过少不足一班者,可将几个年
级混合编为一个班,称为复式班。
学生组织
民国时期为童子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为儿童团。新中国成立初期为
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称
红小兵。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小学组织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出
现了一些少年英雄人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儿童团积极参加对敌斗争,
支援前线、维护社会治安和土地改革等革命活动。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组织还
乡团反攻倒算时,崔军儿童团长高少文和隽桂英,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从容就
义。新中国成立后,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
做出了一定成绩。1954年,张店铁路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永太制作的小火车头模型,
被选送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民主国家少年儿童优秀作品展览会,受到称赞和
表彰。1984年,东一路小学学生赵辉发明制作的安全切菜罩,获第一届全国少年
科学发明二等奖。
第三辑
师资
教师队伍
1944年, 今张店区行政范围内有小学教师190多人。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
的发展,小学教师队伍逐渐扩大。1950年,全区小学教师43人;1956年为527人;
1965年为1975人;1980年为1934人;1987年为2180人。这期间教师队伍有几次大
的变动; 1960~1961年,生活困难时期,有157名小学教师被下放回原籍;1968
年,张店区农村小学中的外籍教师,大多数被赶回原籍;1971年,张店区革委政
治部从工厂选拔了100名工人进学校当教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的10年间, 张店区有396名农村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全区小学教师中,涌现
了不少优秀人才:兴学街小学张玉玲、山东铝厂第一小学田凤翔,皆于1980年被
评为特级教师;中心路小学教师乔同娥,1984年被选为全国模范班主任;该校宋
玉桂,于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
教师待遇
民国初年,开始实行薪金制。但工资微薄,一般县立小学教师平均月薪21元,
区立小学教师年薪最高不过100元, 最低者不足30元,还不及一个乡村长工的报
酬。1944年,日伪小学教员平均工资约50元。国统区中心国民学校教师月薪粮80
~200斤。 解放区教员月薪粮160~230斤。1949~1952年,实行薪粮制,教员月
薪粮65~280斤。1953~1955年,实行工资分制,平均每人每月100分左右,每分
折合人民币0.21~0.22元。 1956年以后, 改为薪金制, 是年, 每人平均月薪
39.96元。 1963年,平均40.71元,1977年,平均40.44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教师工资数次增长,幅度较大。至1987年,每人平均月薪为120.80元。教
师其他福利待遇与国家机关干部相同。
教师进修
新中国成立前,张店地区无教师进修机构,教师的业务进修,全靠自学。新
中国成立初期,除选送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师范学校学习外,常采用寒暑假集训的
形式,以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此外,也举办一些短期专业训练班,如普
通话培训班、汉语拼音训练班等。1955年,开始组织教师业余进修。是年,张店
地区教师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35人,其中,有27人参加北京函授师范学校的语文
班学习。1959年,张店区业余师范学校成立,招收小学教师参加学习,至1966年,
共有200名毕业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职教师的业余文化进
修被迫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恢复,
教师进修工作逐步纳入正规。1979~1984年,本区举办小学行政干部培训班5期,
结业179人。1980~1987年,从学历未达标的小学教师中招收中师函授生1410名,
有435人毕业。1985~1987年,招收2年中师离职进修班3个,131人。1987年,毕
业1个班45人。
第四辑
重点小学简介
张店区中心路小学
始建于1950年,原为民办,1952年,转为公办。1979年,被定为淄博市重点
小学。该校位于张店中心路中段,占地面积3615平方米,建筑面积3176平方米。
1987年,有20个教学班,学生1200人,教职员工54人。勤工俭学年利润2.4万元。
学校设有比较齐全的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体育训练房。
中心路小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78年,使用全国统编
教材后,学校强调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因此,在全市历年统考竞赛中,一直保持上游水平,并多次夺得第一。在省级以
上作文、书法、绘画、科技等比赛中,有12名学生获奖。学校注重抓课堂教学改
革, 1984~1987年,全校教师在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9篇,参与省、
市编写教材、资料6本。1983~1987年,全校有5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
者, 有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重视体育工作是该校的办学特色。 从
1980年开始, 学校坚持抓两操、 两课、 两活动,体育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1984年,被评为省级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84~1987年,三次被评为全
省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
中心路小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有较高的声誉。1978年和1985年,两
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5~1987年连续三年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