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run=13

《张店区志》 经过全体编纂人员8年的辛勤努力,终于问世了。这是全区50
万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张店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这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提高人们对张店区情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全区的两
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店区是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张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张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
创造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使张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之张店,工业蒸蒸日上,农业连
年丰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全区呈
现一派勃勃生机。
编史修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自
决定修志之初就十分重视这一重要的文化建设,除安排各行各业拿出一定力量征
集资料,提供初稿之外,还专门成立了区志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从事区志编纂,
并从财、物、办公场所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对于区志编纂工作中的重
大问题,区委、区政府都及时研究解决,使编纂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投
入工作。
由于张店区建区时间较短,不但前无志书可鉴,而且建国前档案资料很少,
给区志编纂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区志编纂人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大胆探索,
辛勤笔耕,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鉴别筛选,溶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于一体,既记成绩,也写失误;既讲优势,
也叙劣势,并运用了表格、地图、照片等形式,增加了志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张店区志》编纂过程中,我省已有部分区县的志书出版,编纂人员博采众
家之长,对《张店区志》的初稿多次进行补充修改,使之日臻完善。之后,他们
又聘请了一些熟悉张店区情的老前辈和省内某些方志专家,多次召开志稿评审会
议,虚心听取修改意见,并以对张店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反复修改,千方百计
提高志书质量,使之成为张店区建区以来第一部观点正确、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的百科全书。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艰巨浩繁的文化工程,除区志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
努力外,全区各乡镇、办事处、区直各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和积极配合,省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修志业务上给予了诚挚的指导和热心的帮助,
兄弟区县的修志部门也给我们以大力协助,在《张店区志》出版发行之际,我们
代表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暨全区人民,向区志编纂人员表示问候和祝
贺,向所有为《张店区志》编纂和出版工作做出过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
感谢!
中共张店区委书记 梁文生
张店区人民政府区长 宋锡坤
凡例
一、《张店区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遵循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
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贯穿古今,详今略古。上限原则始于1840年,下限原则断至1987年
末。大事记、政权政协与人物传迄于1989年,以详载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张店区发生的重大变化。为达到尊重历史、服务现实、有益后世的目的,志
中部分篇章的文献资料,作了适当上溯或下延。
三、本志采用志、记、传、录、图、表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
内容按事以类从、类为一编的方法编排。首置概述,综叙区情,总揽全志。内设
大事记、建置、地理环境、人口等27篇,每编再按章、节、目记述。部分编首加
无题引言,以提纲挈领地勾勒某个事业的发展概况。除大事记之外,各编横排门
类,纵述史实,不受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同类事物编入同一编章。志末为附录,
不列编序。
四、本志采用公元纪年,对历史纪年以括号加注。行文中的世纪年代、公历
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辛亥革命前的纪年及农历月日,一律用汉字,并将
公元纪年置于括号内。所称“解放前、后”;系指1948年3月8日本区解放前、后;
所称“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五、本志采用语体文,但也适当采用常见的古词语,力求做到通俗、简明、
严谨、朴实。述而不论,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凡引用的数字,一般以区统计局的
数字为准,部分数字采用有关单位的。行政区划扩大或缩小期间,统计数字不作
增减。
六、本志所用计量单位,除根据需要,必须使用当时的计量名称和市制度量
衡单位外,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规定执行。
七、本志人物编,坚持以本籍人物和正面人物及近现代人物为主的原则,在
世人物一律不入传。但对少量尚健在的(必须是地方副地市级或部队正军级)革命
前辈,酌情作以简介。对一些尚不掌握情况的前辈,难免遗漏,请谅解。人物传
记、传略、简介均以生年为序,革命烈士名录以地域划分,按民政局提供名单为
序。
八、政区与机关名称均以当时称谓,地名一般使用现行标准地名,特殊情况
下使用历史名称。附录中所择要选取的内容,仅为读者提供有意义的资料,以作
备考。本志资料由多方提供和调查,故不一一注明出处。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大事记
1891~1989年
第二编 建置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四章 城区
第五章 办事处·乡镇
第一节 办事处
第二节 乡镇
第六章 村庄
第三编 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特征
第二节 地貌类型及分布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二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第三节 气温
第四节 地温
第五节 降水
第六节 气压和风
第七节 湿度和蒸发
第八节 霜期
第九节 物候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地下水
第二节 河流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类型特征与分布
第二节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第三节 植被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矿产资源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水灾
第三节 风灾
第四节 雹灾
第五节 霜灾
第四编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人口数量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人口密度
第二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自然变动
第二节 机械变动
第三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性别构成
第二节 年龄构成
第三节 民族构成
第四节 文化构成
第四章 劳动人口
第一节 劳动人口规模
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
第三节 行业构成
第四节 职业构成
第五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
第三节 计划生育措施
第四节 计划生育效果
第五编 党派群众团体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张店地方组织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中共张店区委及工作机构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附:中共张店区委历届负责人名单
第四节 宣传教育
第五节 纪律检查
第六节 统战工作
第七节 整党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张店地方组织
第一节 国民党张店地方组织
第二节 国民党张店铁路组织
第三章 民主党派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店支部
第二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张店支部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张店支部
第四节 九三学社张店分社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会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店地方组织
第三节 农民团体
第四节 妇女团体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第六节 工商团体
第七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六编 政权·政协
第一章 权力机构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二节 基层选举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章 行政机构
第一节 人民政府
附:张店区人民政府历届负责人名单
第二节 基层机构
第三节 综合政务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节 政协张店区委员会
第二节 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附:政协张店区历届主席、副主席名单
第三节 提案工作
第四节 文史资料征集
第五节 咨询服务
第七编 民政
第一章 优抚
第一节 支前拥军
第二节 优属
第三节 抚恤
第四节 烈士褒扬
第二章 安置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第三章 救灾救济
第一节 救灾
第二节 国家救济
第三节 群众互助
第四节 扶贫
第四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五保供养
第二节 福利企业
第五章 婚姻登记
第八编 劳动·人事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劳动
第一节 用工制度
第二节 劳动就业
第三节 劳动力调配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五节 技术培训
第三章 人事
第一节 编制
附一:民国编制
附二:日伪编制
第二节 干部来源
第三节 干部状况
第四节 干部管理
第四章 工资
第一节 工人工资
第二节 干部工资
第五章 福利待遇
第一节 职工福利
第二节 干部福利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
第四节 劳动保护
第五节 劳动保险
第九编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节 机构
附:日伪警察机构
第二节 政权保卫
第三节 社会治安
第四节 户籍管理
第五节 交通管理
第六节 消防
第七节 监狱·看守所
附:日伪监狱看守所
第二章 检察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检察
第三节 法纪检察
第四节 经济检察
第五节 监所检察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第三章 审判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审判
第三节 民事审判
第四节 经济审判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法制宣传
第三节 民事纠纷调解
第四节 律师事务
第五节 公证
第十编 军事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第二节 人民政权军事机构
附:张店区人民武装部部级领导名单
第二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人民地方武装
第二节 国民党地方军
第三节 地主土匪武装
第三章 驻军
第一节 清军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第三节 人民军队
附一:日伪军及国民党军部分罪行
附二:驻张店日伪军
第四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制
第二节 征兵制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第五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军事训练
第三节 政治教育
第四节 武器装备
第五节 任务与作用
第六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人防机构
第二节 专业队伍
第三节 人防工程
第七章 战事
第一节 洪沟起义
第二节 黑铁山起义
第三节 第一次解放张店
第四节 第二次解放张店
第五节 第三次解放张店
附:人民武装对敌斗争重要战事情况表
第十一编 农业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第三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第三章 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第三节 瓜菜
第四章 耕作制度
第一节 深耕细作
第二节 轮作·间作·套作
第三节 合理密植
第五章 种子
第一节 粮食作物良种
第二节 经济作物良种
第三节 种子更新
第六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病虫害种类及重要灾情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第七章 肥料
第一节 农家肥
第二节 化肥
第八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整地改土
第二节 水土保持
第九章 水利
第一节 蓄水
第二节 灌溉
第三节 抗旱排涝
第十章 畜禽·养殖
第一节 畜牧生产
第二节 禽兔饲养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第四节 水产、养殖
第十一章 林业
第一节 林种与分布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三节 林木保护
第十二章 农机具
第一节 耕耢工具
第二节 播种工具
第三节 锄耘工具
第四节 灌溉工具
第五节 收割工具
第六节 脱粒扬场工具
第七节 加工用具
第八节 运输工具
第十二编 工业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
第一节 国营工业企业
第二节 公私合营企业
第三节 集体工业企业
第四节 村办工业企业
第五节 个体工业企业
第三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煤炭工业
第二节 建材工业
第三节 化学工业
第四节 冶金工业
第五节 机械工业
第六节 电子电器仪表工业
第七节 食品饮料工业
第八节 纺织缝纫皮革业
第九节 木材加工业
第十节 造纸印刷文教用品业
第十一节 其他工业
第四章 生产经营
第一节 生产设施
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五章 中央、省、市属主要企业简介
第十三编 交通·邮电
第一章 公路交通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公路
第三节 桥涵
第四节 运输
第五节 公路养护
第六节 交通监理
第二章 铁路交通
第一节 铁路
第二节 火车站
第三节 客货运输
第三章 邮电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邮政
第三节 电信
第十四编 城乡建设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城乡建设委员会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局
第三节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
第四节 环境保护局
第五节 土地管理局
第二章 城乡建设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旧城改造规划
第三节 村镇建设规划
第三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公共建筑
第二节 房屋住宅建设
第三节 市政建设
第四节 公用事业
第五节 城区绿化
第四章 城市管理
第一节 土地管理
第二节 房产管理
第三节 市政管理
第四节 环境卫生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二节 环境监测
第三节 环境治理
第六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乡镇机关驻地建设
第二节 村庄房屋建设
第三节 新村建设选介
第七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队伍
第二节 设计施工
第十五编 商业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与个体
第二节 集体
第三节 国营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
附:代购代销
第三章 商品经营
第一节 百货业
第二节 副食品业
第三节 生产资料购销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第五节 废旧物品收购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饭店
第二节 旅馆
第三节 照相
第四节 理发
第五节 浴池
第六节 洗染
第七节 委托
第五章 物资经营
第一节 物资购进
第二节 物资供应
第六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出口商品
第二节 扶持外贸生产
第十六编 粮食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粮油征购
第一节 公粮征收
第二节 粮食市场
第三节 粮食统购
第四节 粮食议购
第五节 油脂油料议购
第六节 收购形式与奖售标准
第三章 粮油销售
第一节 农村统销
第二节 城镇供应
第三节 粮油议销
第四节 票证种类与管理
第四章 粮油储存
第一节 仓储修建
第二节 粮油储存
第五章 粮油调运
第一节 调运方法
第二节 调拨作价
第三节 调运工具与数量
第六章 饲料经营
第一节 饲料生产
第二节 饲料销售
第十七编 工商·物价·计量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集市管理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第四节 企业登记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第二章 物价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市场物价
第三节 物价调整
第四节 物价监督
第三章 标准计量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度量衡器具
第三节 计量管理
第十八编 财政·税务·审计
第一章 财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财政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
第四节 财政支出
第五节 发行公债、国库券
第二章 税务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农业税
第三节 工商税
第四节 其他税收
第五节 监缴国营企业利润
第六节 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第七节 筹收地方自筹经费
第八节 稽征管理
第三章 审计
第十九编 金融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演变
第二节 货币比值
第三节 货币流通
第四节 金银管理
第三章 信贷
第一节 高利贷
第二节 旧银行贷款
第三节 工商信贷
第四节 农业信贷
第五节 消费贷款
第六节 基建拨款
第四章 存款
第一节 单位存款
第二节 储蓄
第五章 结算
第一节 结算方式
第二节 管理方法
第六章 保险
第一节 投保
第二节 理赔
第七章 外汇
第二十编 科技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科普机构
第三节 科研机构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专业队伍
第二节 群众科学试验队伍
第三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普活动
第二节 科技推广
第三节 科技情报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获省级以上奖的科技成果
第二节 获市级奖的科技成果
第三节 区级主要科技成果
第二十一编 教育
第一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 教育机构
第二节 教育经费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设施
第二节 幼儿
第三节 师资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资
第四节 重点小学简介
第四章 中等教育
第一节 中学教育
第二节 职业教育
第三节 重点中学简介
第五章 高等教育
第一节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第二节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职工教育
第二节 农民教育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第四节 自学考试
第七章 教学研究
第八章 教学设备
第一节 校舍
第二节 课桌凳
第三节 教学仪器
第四节 实验室建设
第九章 勤工俭学
第二十二编 文化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第二章 群众艺术
第一节 戏剧
第二节 民歌
第三节 杂耍
第四节 书法绘画
第五节 曲艺
第三章 文艺创作
第一节 创作活动
第二节 业余创作队伍
第三节 近代文化名人
附一:张店区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一览表
附二:当代文艺界各协会会员
第四章 群众文化活动
第一节 业余演出队伍
第二节 业余文艺会演
第三节 展览
第四节 元宵灯会
第五章 图书·档案
第一节 图书
第二节 档案
第六章 文物
第一节 历史文物
第二节 革命文物
第七章 电影
第一节 电影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
第三节 电影宣传
第八章 广播电视
第一节 设备
第二节 有线广播
第三节 通讯队伍
第四节 电视录相及管理
第二十三编 卫生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业务机构
第三节 医疗机构
第二章 预防
第一节 卫生防疫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三章 医疗
第一节 医疗队伍
第二节 医疗设施
第三节 医疗制度
第四节 医疗水平
第四章 药品
第一节 药品生产
第二节 药政管理
第二十四编 体育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三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体育教师队伍
第二节 体育教学
第三节 训练网点
第四节 青少年业余体校
第五节 中小学运动会
第六节 体育人才输送
第四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农村体育
第二节 厂矿体育
第五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竞赛活动
第二节 优异成绩选记
第二十五编 民俗·宗教
第一章 民俗
第一节 岁时习俗
第二节 生活习俗
第三节 礼仪习俗
第四节 其他习俗
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
第二节 天主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二十六编 方言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声、韵、调
第二节 异读
第三节 张店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对照
第二章 词汇
第一节 天地与时令
第二节 农业与动物
第三节 房舍器物
第四节 称谓
第五节 身体与疾病
第六节 日常生活
第七节 动作行为
第八节 性质状态
第九节 多义性词语
第三章 语法
第一节 词类
第二节 形容词的变化形式
第三节 词尾
第四节 语法例句
第四章 标音举例
第一节 谚语·歇后语
第二节 谜语·歌谣
第三节 故事
第二十七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记(24名)
翟维勋 邹光中
王伯泉 张雨田
李守真 于鲁川
孟金山 高光宇
刘庆堂 侯宜禄
张冠五 周立诰
赵振干 胡立义
陈凤亭 韩福胜
马同贵 赵聿才
李本荣 韩 干
南 萍 岳 华
张哲民 梁学章
第二章 人物传略(25名)
正面人物20名:
邱汉三 杨百川
延庆祥 张瀛舟
张乃英 耿子安
翟洪慕 曹 光
孙守诚 张捷三
申传贤 武子刚
张心亭 南方安
杨成礼 王 勋
范守富 李淦发
孙倬云 王家明
反面人物5名:
王毓恕 张裕安
马象忱 王仪书
邹岷山
第三章 人物简介(27名)
邹国资 柴玉兴
张冲凌 孙 刚
孙铁民 孙毓亭
刘太禄 杨子荣
张辑光 杨 勇
王玉淼 邹林光
邹光炳 马洪南
马憨生 魏承厚
胡惠之 张精忠
王耀亭 张正德
刘 佐 张光训
邹平光 傅赤先
苑长林 胡立杰
王柱书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 录
附录一 重要文告辑录
附录二 逸闻奇事
附录三 《张店区志》编纂始末
附录四 全区有关编志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