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传统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9&rec=190&run=13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民国后改称“春节”。古代,《谷粮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即大丰收之年。“年”字意为五谷丰收。因此,过年是农家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祝福来年又是大丰收的传统节日。西汉之前,人们就开始过其节。
春节,是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赶集上店,添置新衣,购办年货。腊月二十六后,在外工作的家人开始回归与家人团聚。年三十,称之“除夕”,开始摆供,祭祖。晚上,阖家团聚,喝酒喜庆,共享天伦之乐。酒饭后,饮茶、聊天,通霄不寐,称之“守岁”。凌晨,开始燃放鞭炮烟火,以示辞旧岁、迎新年。吃罢早饭,各姓氏家族组成拜年队伍,先给族人拜年,长辈给子孙(小孩)压岁钱。然后,邻里拜年,互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之吉利话。初二开始,携带礼品串亲访友,直至正月十五日。
五末日(农历正月初五) 又称“五马日”,传说,自正月初一起,每一天皆代表一动物或植物: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等。“五马日”这天早起,摆供品,焚香纸,祭诸神,吃水饺,放鞭炮,寓意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俗称“花灯节”。此节是民间传统节日,早有此俗。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西汉,吕后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人扫除吕氏族人,推刘恒继位,其日正值正月十五,满朝文武,与百姓同乐,亦把这天定为元宵节。旧时,十五这天,家家门前挂花灯,放鞭炮,放烟火。十五前后,村村组织“扮玩”队伍,敲锣打鼓,走街串巷,表演文艺节目,俗称“玩十五”。节日最热火一般为两天(十五、十六)。节日期间,村民习吃“元宵”。1987年始,区文化部门在城区举办灯会,各乡镇扮玩队伍,纷至沓来。入夜,元宵节城区灯火辉煌,扮玩队伍之节目精彩纷呈,乡民成帮结队进城观赏,热闹非凡。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寓意从其日始,春归大地,万物复苏。冬眠的生物(动物)开始出蜇活动,蜇伏了一冬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代神话传:龙为水族之王,则兴云布雨。龙抬头则龙出,龙出则一年风调雨顺。节前一天,乡民各户炒制“香酥豆”,俗称“蝎豆子”。节日食之,传说可避蝎蜇虫咬。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寻找复国大臣介之推,其却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定是日禁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其日故称“寒食节”。寒食节前一日俗称“一百五”(冬至后的一百O五天)。这天日出前,人们去祖茔为祖先坟头添土,翌日下午上坟祭祖。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云:“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生动描写了郊野扫墓情景。
清明节 农历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一般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初。时值气湿由寒逐渐转暖,春光融融,空气清新,杨柳返青,大地洁净,故称“清明节”。民间习俗,清明也是上坟祭祖日。古代诗人描述清明节扫墓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旧时,民间素有是日外出“踏青”、“荡秋千”、“放风筝”之俗。
建国后,在清明节这天,各企事业机关团体组织干部群众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革命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俗称“五月端午”。据传是对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入汨罗江殉节。百姓赶来搭救,却找不到其尸体。为表达对其怀念,人们做棕子投入江中,寓意水中蛟龙吃棕子,不要吞食屈原,以示怀念。是日,家家大门框上槛插艾和桃枝,以求驱邪防瘟疫。婴幼儿手腕戴五色线,大人戴五色布做的装有艾叶、雄黄、朱砂等物之“香荷包”,传可避邪除灾矣。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 俗称“晒衣节”。时值盛夏,烈日炎炎。村人习惯其日凉晒被褥、衣服、粮食、书籍等,以防霉变虫咬。此时麦收刚过,村人用新麦面粉蒸馒头、包水饺,供奉天神,寓意丰收来自上苍。俗称“上新麦子供”。其日,村人习吃炒面(麦炒后磨成面加糖水拌)。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也称“七月七”、“乞巧节”。神话传说,是日晚,玉皇大帝与王母慈悲,传旨喜鹊银河搭桥,恩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年轻姑娘在这天夜里设香案祭拜织女,故又称“乞巧节”。地方剧团是日故有演唱“天河配”剧目之习俗。唐代诗人杜甫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俗称“鬼节”。是日傍晚,各户在家摆供品祭祖(供品多以新鲜瓜果为主),祈祷祖先保佑家人诸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亦有人家是日下午到茔田祭祖。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亦称“仲秋节”。是日晚正值月圆,家人企盼外出亲人归,合家欢聚,饮酒、食月饼赏月。是日院内摆供,以月饼、瓜果为主。寓意家人和睦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民间传统节日。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明士桓景,每于重阳日举家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可驱恶逐邪免灾。自此,重阳登高逐成民间习俗。1987年国家规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是上坟祭祖日。是日下午,各家到祖茔摆供祭祖。
冬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白昼渐长。是日,乡间有吃水饺之习俗,俗称“冬至包子夏至面”。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日”。是日,民间素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以黍米、大枣、虹豆制作。有的人家是日用香醋腌大蒜,至春节时,蘸醋就蒜吃饺子,十分可口,称之“腊八蒜”。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 民间祭灶神(灶王爷)日。民间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子祝融,任火正之职,奉为火神。死后托祀于灶。《敬灶全书》载,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是日下午,诸户祭灶时,则供一份麦芽糖(糖瓜),寓意灶王上天不言其家丑,只能甜言蜜语。祭灶毕,焚香纸时连同灶王画像一块焚之,叩拜为其饯行。继而再贴新灶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