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布鲁氏菌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8&rec=43&run=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俗称羊瘟,淄川区早有此病。1957年西河煤矿一工作人
员,发烧乏力,在山东省立二院确诊为布病。
1959年,淄博市首次进行人间布病免疫,淄川区6000人接受了布氏菌菌苗注射。
1961年,淄博市卫生防疫站在东坪、口头两个公社开展布病调查,确诊布病患者
6人。
1972年冬,在淄川卫校开办布病防治学习班防疫、兽医、食品三部门专业人员参
加。
1973年淄川区成立布病防治领导小组,副区长杨希贵任组长。各公社从防疫、兽
医、商业各抽调2人, 组成布病调查组,负责对重点人群 (饲养员、屠宰业者、养羊
户等) 和可疑患者登记, 作皮试及初步观察皮试结果。全区共作皮试11213人,阳性
253人, 所有皮试阳性者,采血作布氏菌凝集试验:1∶50 77人;1∶100 10人;1
∶200 10人; 1∶400 2人,确诊慢性布病71人,查羊11058只,凝集阳性56只,可
疑103只。
1973年冬至翌年春,在张庄、太河、口头三医院建临时布病病房,收治病人46名,
采用菌苗、抗菌素、三枝汤、抗布二号综合疗法治疗治愈40例,治愈率86.9%。在菌苗
治疗过程中,把以体温增高作为确定菌苗注射剂量的常规,改为以注射菌苗后4~8小
时白细胞升高的率值来决定菌苗的注射剂量,减轻了因大量注射布氏菌苗高烧引起的
痛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社会上的病人均给予抗菌素治疗。
1974年,经省、市、区确诊布病患者28人, 采用链霉素、四环素、川断片等,长
期送药治疗并建立个人病例于1980年治愈19人。 区兽医站对所有羊群进行猪2号疫苗
免疫注射。
1980年10月,对全市新老布病病人进行一次血清检查,淄川送去22份血清标本,
结果:试管凝集1∶50 4例,1∶100 4例,1∶200 1例。
1982年, 对东部山区重点人群作皮试671人,阳性58人,采血62份,布氏菌凝集
结果1∶50 7例,1∶100 8例。
1987年, 在部分乡镇作皮试447人, 阳性9人,血清学试验全部阴性。是年查羊
251只,布氏菌凝集试验阳性7只。
1975年至1989年,除9名老布病患者坚持治疗外,没确诊新病人。
1990年6月19日, 太河乡东东峪村乡医陈守池及其子因接触流产羊羔而发烧、乏
力、出虚汗,到市防疫站地方病科就诊,21日确诊为布病。22日市、区防疫站、兽医
站有关人员, 23日省防疫站有关科室专业人员, 赶赴现场,进行布病调查,作皮试
454人, 阳性17人,采血18 份,血清凝集阳性16份,最高滴度1∶3200,确诊布病16
人。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菌素治疗。查羊462只,阳性58只,所有病羊于7月12日至14日
在太河兽医站淘汰处理,区政府给羊主一次性补偿。在病羊及剩余羊中分离到羊Ⅲ型
布氏菌4株,与布氏病交叉反应的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代号9010株)。连续取低温冻存
的1987年7份阳性血清中的3份,用9010菌液吸收后,与布氏菌凝集全部转阴性。因无
病原学证实, 这7只羊布氏菌凝集呈阴性,为布氏菌感染还是交叉反应菌感染引起的
血清学干扰,难作定论。
1992年,疫点移至北马鹿村,其中一家四口,因处理流产羊羔,父子俩几乎同时
发烧。 5月27日,对其全家四口人采血,做布氏菌血清学检查和血培养,从父亲的血
中检出羊Ⅰ型布氏菌,儿子血中分离出羊Ⅲ型布氏菌全国罕见。
本次流行截止1999年3月已波及到太河、 寨里、罗村、黑旺、口头五个乡镇,十
六个村。做血清检查2418人,确诊布病95例,分离到布氏菌12株,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的与布氏菌交叉反应菌1株,据初步研究,此菌对布氏菌干扰率高达20.8 %。将此菌
注射家兔诱导产生的布氏菌抗体,其滴度可高达1∶600,这种布氏菌抗体,直到第八
周才消失。国际上公认的对布氏菌血清学诊断干扰最严重的1120耶氏菌0∶9(Yeo∶9),
在相同的条件下免疫家兔,诱导产生的布氏菌抗体是1∶800。
1999年7月与畜牧局联合,对全区存栏141头奶牛进行血清学监测和鲜牛奶布氏杆
菌监测。监测结果全部阴性。
附:
副市长孙立义1990年7月2日在市卫生局《淄川区太河乡暴发布氏菌病》简报上批
示:“为杜绝布氏菌病暴发流行,市、区卫生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并提出了意见,
这些意见是可行的,必须迅速落实。淄川区政府要责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尽快控制
疫情,本月15日前淘汰所有病羊,以后随时发现,随时淘汰。市、区卫生部门要做好
疫情监测,送医送药上门;畜牧、商业部门根据建议要求做好工作;市、区财政部门
要对所需费用给予必要的补助。”中国预防科学院布病室主任尚德秋、省人大代表纪
谦太都到过疫区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