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传染病流行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8&rec=35&run=13

建国之前,淄川县人民缺医少药,卫生状况恶劣,天花、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回归热、猩红热、肺结核、斑疹伤寒等传染病肆虐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特
别是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
1821年,(清·道光元年)秋,境内发生大瘟疫。
1877年,(清·光绪三年)淄川县连年发生灾荒,并俱遭瘟疫之灾。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至1889年早春,境内瘟疫流行,许多人逃往陕、晋。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六月,瘟疫流行。
1940年(民国29年),境内东部的太河、马鹿一带天花流行。
1946年(民国35年),境内麻疹、回归热、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死
亡甚众。 3月茶叶村(今属莱芜市)发生回归热、猩红热等传染病;金寨区(现岭子
地区)冯家宅子村(现划归章丘市)发现猩红热流行,发病152人,死亡 15人。疫情
发生后,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行署组织医疗队到村抢救治疗病人。
1948年,境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流行。5月龙泉区、金寨区回归热流行。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
工作方针,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改变了缺医少药的状况,逐步建立各级卫生防疫机构,
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推广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1956年以前消灭天花,控制黑热
病发生。1973年以来无白喉发生;1978年以后无脊髓灰质炎病例,麻疹、百日咳、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得到有效控制。
1956年2月, 淄川区卫生防疫站建立后, 开始对传染病进行疫情报告和管理。
1957年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管理办法》中规定管理的18种法定
传染病,淄博市制订《淄博市传染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58年对全民使用传染病
管理卡(户卡)。
1959年秋,沣水公社(现属张店区)发生伤寒流行。
1959年冬季至1960年春季发生麻疹流行。1961年春天,边河(现属临淄区)等公
社脊髓灰质炎流行。是年秋天,王村公社(今属周村区)白喉流行,发生1200余例。
每次传染病流行,区卫生防疫站均组织医疗队前往抢救防治,对边河、王村、淄城等
地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预防服药,仅边河公社预防服药1692人。
1961年秋天, 全区60%的地段发生白喉病流行,区卫生防疫站对重度流行地段组
织防治队进行治疗,其余地段依靠地段医生进行治疗,控制流行。
1965年至1966年,麻疹在淄川区局部地区流行,1965年报告4108例,年报告发病
率高达740.80/10 万;1966年报告3549例,年报告发病率620.78/10万。
1966年乙脑在淄川区局部地区流行,年报告发病率为 22、21/10万,全年共报告
127例,是建立防疫站后乙脑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1968年4月至1972年5月,区卫生防疫站被撤消,传染病发病资料报告不全、错报、
漏报严重,不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造成疟疾等传染病疫情回升。
1973年,疟疾在全区流行,发病率为249.45/10万,是建国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如商家公社1.3万人,发病173例。是年10月,太河公社东余粮村、西余粮村伤寒暴发
流行,发病111人,并查到1名伤寒带菌者已32年。
1974年5月,查王、洪山等公社“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流行。8月,蓼坞公社发生
痢疾流行,蓼坞大队有60%的人发病。
1975年,淄城、二里、双沟、冶头、昆仑等公社甲型肝炎流行,是淄川区甲型肝
炎流行年,年发病率高达691.79/10万。
1976年6月, 区革委下发《关于加强二号病防治工作意见》,提出二号病(霍乱
病)防治工作由区委“统一调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1980年8月, 寨里公社大张村、许家村因供水系统被污染,腹泻病暴发流行,发
病率高达49.8%。
1982年7月,峨庄公社罗圈峪村斑疹伤寒流行,先后发病18人。8月城区出现类似
病人,经补体结合实验证实,峨庄为普氏立克次氏体感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城区
为莫氏立克次氏体感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年11月开始,峨庄公社以纱帽村、王
家村为中心,周围10个村相继发生麻疹;12月上旬,区卫生防疫站在市卫生防疫站指
导协助下,展开调查和防治工作。调查结果发病300余例,死亡1例,其中纱帽村发病
最多,全村243户,883人,发病88例,死亡1例,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达44.7%(76
/170)。对周围15个村重点人群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及丙种球蛋白的
被动免疫。
1984年3月, 黑旺镇东井村、西井村、蓼坞村,罗村镇千峪村,麻疹暴发流行,
一月间发病406例,死亡1例,市区卫生防疫站派出医疗队,及时防治,控制疫情。
1987年1月,二里乡河洼村出现甲型肝炎暴发点,3月昆仑镇聂村幼儿园甲型肝炎
暴发。8~11月,全区先后出现暴发点6个,有杨寨镇西河洛湾、庵头、东河洛湾,岭
子镇沈家、刘家村,罗村镇西官庄村。接到疫情报告后,区卫生防疫站及时赶到现场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989年7~9月, 峨庄乡甲型肝炎暴发,共发生63例病人,其中峨庄村 45例。区
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区长陈家金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迅速控制疫情。区卫生局成立
防疫和医疗两支小分队赶赴现场调查、 防治。9月20~29日,区卫生防疫站张悦承书
记带领12人组成的防疫小分队,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区医院和中医院组
成医疗小分队,建立临时病房,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区卫生防疫站对峨庄村、东东峪、
西东峪等有疫情发生的8个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隔离治
疗病人、卫生宣传教育、保护易感人群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在短期内控制疫情。
8~10月, 杨寨乡东河洛湾发生甲型肝炎,发病23人,全部为15岁以下儿童,区
卫生防疫站赴东河洛湾进行调查处理。
1990年1月25日~4月24日,黑旺镇黑旺村发生成人轮状病毒腹泻病流行,接到疫
情报告后,市、区卫生防疫站组成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处理。共调查1361人,
发现急性腹泻病233例, 罹患率17.12%。1月22日发生首例病人,2月11日发病开始上
升,流行高峰在4月中旬,4月24日后逐渐下降,流行持续93天。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最小10个月,最大83岁,大多数为成年人,以40~49岁和30~39岁组为最高,分别达
到20.50%和20.16%,男女之比为1:1.03,病程平均为4.63天,腹泻持续天数3.64天,
平均潜伏期为3.15天。采集急性期腹泻病患者粪便标本送省卫生防疫站病毒科,直接
电镜观察病人的粪便标本,发现直径70~80nm大小的轮状病毒颗粒及降解直径为40~
60nm的病毒核心,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为成人轮状病毒。本次流行为日
常生活接触传播。3~5月,罗村镇、寨里镇、洪山镇散在发生成人轮状病毒腹泻病例。
5月下旬,罗村镇大吊桥村四瓦厂50%职工发生腹泻病,市、区卫生防疫站派员前往调
查处理,采集现症病人粪便标本送省站病毒科,检测结果为成人轮状病毒腹泻。
6月, 太河乡出现布鲁氏菌病暴发点,全年发病16例。7月2日,副市长孙立义在
市卫生局《淄川区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简报上批示:“为杜绝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市、
区卫生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行,必须迅速落实。”区政府责成各部门
各司其职,尽快控制疫情。12日,区卫生防疫站派人到太河乡监督将布氏菌阳性的病
羊淘汰处理, 从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到羊Ⅲ型布鲁氏菌3株,与布鲁氏菌交叉反应的迟
缓爱德华氏菌1株。 8月6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布鲁氏菌病室主任尚德秋,到太河
乡布病疫区进行实地考查。
1992年9月,口头乡有6个村发生甲型肝炎30例,区长陈家金9月26 日批示“请卫
生局李局长和防疫站李、时站长速派人把情况弄清,并采取措施加速控制,不惜任何
代价”。区卫生局、区卫生防疫站迅速调查处理肝炎疫情,经过采取隔离治疗病人,
预防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易感儿童等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1995年4月淄川区被确定为“布鲁氏菌病重点防治县(区)”。
1995年1~7月,淄川区太河、黑旺、寨里3个乡镇的7个自然村发生布鲁氏菌病疫
情15例,市、区卫生局、卫生防疫站采取对疫区重点人群进行布氏菌素试验、血清学
检验、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确诊、治疗和对羊只检疫、淘汰病羊等防治措施,在往年
防治基础上,对现症病人进行正规治疗,区站安排专人对病例进行随访,扩大疫情监
测范围, 在对3个乡镇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的基础上,还对口头乡、张庄乡的重
点人群进行疫情监测。 至6月底,共对5个乡镇重点人群采血411份,发现阳性9 份,
摸清发病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并配合兽医部门进行畜间疫情监测。全年共发生布
鲁氏菌病16例。
1999年7月31日至8月26日,全区共发生霍乱病人27例,经检验为霍乱弧菌小川型。
其中外地来淄川劳务民工及商人发病21人,本地发病6人。发病地域主要集中在洪山、
黄家铺、淄城和城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