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8&rec=1&run=13


淄川,为淄博辖区之一,位于市境中部。地处东经117°41'~118°14',北纬36
°22'~36°45'。北与张店、周村、临淄三区接壤,南连博山区,东邻青州市,西接
章丘市, 东南与临朐、 沂源两县毗连。 东西长49公里, 南北宽42公里, 总面积
999.065平方公里,区辖17个镇和3个乡,457个行政村,居住着汉、蒙、回、满、藏、
黎、佤、苗、壮、朝鲜、锡伯等民族,总人口66.96 万人。
淄川,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口头一带出土的陶片,王母山巨石文化,皆表明在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淄川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为青州之域,秦属齐郡。
西汉设立般阳县。 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改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
元598年)改为淄川县,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5年4
月撤销县制改为市辖区。


追溯历史,预防医学在淄川源源流长,明清以来,有关史料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记载颇多,对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也多有总结,明末清初年间,享有盛名并有著述的
名医翟良,品质高尚,不图富贵,甘居千里,为民解除病患,被民众赞称为“神医”,
精于痘疹,造诣颇深,撰有《医学启蒙》、《痘疹类编》、《痘疹全书》等有关传染
病的专著,详细记述了天花等痘疹的发病、症候和治疗措施、预防办法。清代医家王
久王呈 ,因学识渊博而闻名千里,著述有《医学扼要》、《伤寒各病歌》等书
目,对防病治病倾注了毕生心血。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也著有《伤寒药性赋》、《病疟
歌》,特别对疟疾的发病规律,冷、热、寒颤等典型症状及预后描述的淋漓至极。
1939年(民国28年)淄川县建立防疫委员会,进行施医施药及预防注射。建国前,
淄川地区天花、麻疹、白喉、猩红热、黑热病等传染病流行猖厥,新生儿破伤风发病
与死亡也相当严重。1940年淄川县发生天花,在太河一带流行肆疟,淄川县红十字会
组织医生施医舍药抢救。1946年淄川县金寨区(现岭子、峪林地区)发生猩红热、回
归热流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总局派出医疗队伍和鲁中行署组织医务人员前来进行
抢救,紧急控制疫情。1948年,淄川县卫生科成立,各地的医生在人民政府组织下积
极为群众防病治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逐步有了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事
业。1950年在淄川县卫生院配备专职防疫人员,负责组织全县开展传染病防治及实施
预防接种工作。1951年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
积极地促进了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年11月全县建立十个黑热病防治站,在全县开
展黑热病普查普治工作。1952年积极贯彻毛泽东主席为全国第二届卫生工作会议题词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卫生工作
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指示,全民动员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普及卫生知识,
大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年,淄川县成立新的防疫委员会,在
全县全面开展牛痘苗的普种工作。1953年,危害人民群众最严重的传染病——天花在
淄川绝迹,同时各种传染病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
1956年2月, 淄川区卫生防疫站成立, 时有6名工作人员, 工作用房四间,到
1961年发展到24人,成为综合性卫生防疫机构,内部设置卫生组、防疫组、财务组、
爱卫办公室、四防办公室,同时担负管理麻疯防治院的工作任务。1957年开始对饮食
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1959年以医院为中心向社会扩大
医疗预防工作,实行综合医院、防疫大组、地段医生三级卫生防疫工作负责制,建立
定期例会制度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是年,组织百余名医务工作者,对16种流行性疾病
进行了普查普治。1960年对区内38家工厂企业粉尘作业环境进行了监测,对布鲁氏菌
病进行了重点人群调查。 1964年,在东部山区的峨庄、 太河、口头三个公社开展对
地方性甲状腺肿重点村普查工作,调查39667人,患病10084人,患病率为25.46%,确
定为重点病区,推行了食盐加碘的防治措施。六十年代以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防疫设施有所改善,工作人员不断充实,
卫生防疫工作基本走上了正常发展道路。
1968年4月, 区卫生防疫站被撤销,在淄川区医院设立防治组。传染病防治工作
受到严重干扰, 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了大幅度的回升, 1968年全区总发病率为
254.87/10万, 1973年达555.66/10万, 以疟疾为例,1968年发病率为33.80/10万,
1973年达249.45/10万,后经近十年的艰苦努力,主要发生的传染病才得到基本控制。
1972年6月, 恢复区卫生防疫站,传染病防治疫情管理网络开始建立,以区站为
中心,各公社医院设立防疫组,各村卫生室设有专人兼管,卫生防疫工作逐步开展起
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防疫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全国卫生防疫站
工作条例》,卫生防疫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充分运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大力开
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宣传、科研和教学等业务工作,使区卫生
防疫站逐步建设成为全区综合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中心。 1978年3月
区卫生防疫站被淄博市革命委员会授予全市先进卫生防疫站,12月出席省革命委员会
召开的医药卫生先进代表大会。1979年11月出席全国卫生防疫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
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卫生防疫建设”的典型发言,同时被列为首批全国
三分之一重点建设防疫站,为今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卫生防
疫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医用仪器设备不断补充,为区卫生防
疫站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认真执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把预防、控制和消灭各类传染病作为神
圣的使命,动员全体卫生防疫人员坚持以社区为防治重点,以人群为防治对象,全心
全意,任劳任怨,走遍全区的山头田边,工厂车间,机关学校,全面落实卫生防疫工
作制度, 建立健全三级卫生防疫网,充分发挥基层卫生人员的重要作用。1987年1月
《疫情动态》创办并印发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以指导全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1997
年实行省、市、区传染病管理微机联网,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自1978年开展计
划免疫工作以来,先后采取计划免疫保偿办法、计划免疫冷链运转、集中式定点接种
门诊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每年都进行数以万人的预防接种注射,“四苗”覆盖率
达到 99.52%, 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88年全区提前一年实现普
及儿童计划免疫第一个目标,受到省政府奖励,相继分别提前一年通过国家卫生部规
定的第二个、第三个儿童计划免疫目标考核验收,使计划免疫工作走在了全市前例。
1993年启动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程工作,对患者采取免费治疗,有效地降
低结核病的发病率。据统计1956年~1999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二十种131077例,
从1957年年发病率11766.44/10万下降到1999年的228.72/10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从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1999年的71.5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区卫生防疫人
员和全区人民的艰苦努力, 先后控制和消灭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1953年、1954年相继消灭了天花与回归热病,1958年黑热病绝迹,1972年以来无白喉
病人发生,1978年以来无脊髓灰质炎病例,1986年以来疟疾无本土病例出现,先后通
过了省有关部门对基本消灭麻风、疟疾、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考核验收,麻疹、百日
咳、流脑、乙脑、破伤风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
健康。
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劳动
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等卫生法规,使公共卫生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
化的管理轨道。全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最早于1957年开始对饮食单位实行发放卫生许
可证制度,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布以来,为进一步加强
卫生执法工作,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成立淄川区食
品卫生领导小组,充实监督人员,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照法律
规定进行预防性健康查体、卫生监督检测、发放和审验卫生许可证等项工作,提高食
品卫生质量,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991年创建省级食品卫生先进区。劳动卫生工
作起步较早,1960年开始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管理。1987年,随着《尘肺病管理条例》
等法规的颁布,劳动卫生监督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对全区1000余家工厂企业的
有害作业环境进行监督监测,对职工进行健康监护,积极进行职业危害的综合治理,
保障产业工人的身体健康。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等有关法律法规得到了进
一步贯彻落实,公共场所监督管理逐步达到卫生管理要求,学生常见病得到进一步防
治,放射防护工作得到加强。在1994年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广大卫生执法人员落实
目标责任制,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逐
步落实,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达标验收,区卫生防疫站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
中成绩突出,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
大力进行卫生宣传,广泛普及健康教育,1983年以来逐步开展工人、农民、学生、
妇女等不同群体的健康教育工作,对饮食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城市居民进行健康知
识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淄川日报》开辟专版,在淄川广播电台
增设新的栏目,在淄川电视台播放专题,宣传卫生防疫政策,报道卫生防疫信息,普
及卫生防疫知识,形成覆盖全社会、全人群的宣传教育阵地。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抓
好《医学科普》的普及工作,1985年以来,连续十五年受到省爱卫会、省卫生厅的表
彰, 1988年《医学科普》杂志发行超过10000份,连年名列全省前列,健康教育工作
多次在全国、省、市会议上作经验介绍,1990年全国爱卫会、卫生部、中国卫生宣传
教育协会授予区卫生防疫站“卫生报刊发行全国第一”的荣誉称号。
认真抓好卫生防疫工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强化科研教育工作,促进卫生防
疫事业发展。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1965年实验室建立时只有显微镜、恒温箱、电冰
箱,到1999年已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析仪,粉尘毒物、噪声监测仪、计算机
等近百台仪器设备。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程, 编制
《质量管理手册》 ,1996年计量认证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合格,从而使开展的245项检
验监测项目数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法律效力。二是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引进人才,更快、更好、更高的提高卫生防疫整体服务水平。在积极引进科技人才的
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奖励措施,促进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从 1985年至1999年底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先后有59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 职工队
伍文化素质发生明显变化,知识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研
事业发展,建设实验室与科技图书室,成立学术工作委员会,出台科研成果管理制度,
使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发展,建站初期,开展大规模的传染病调查工作,掌握
本区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制定科学地防治措施。进而调查工矿企业的粉尘毒物危
害和孝妇河的污染状况,为消除职业危害和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七十年代在全
市首次利用原子吸收方法进行人发铅量测定及在乡镇医院开展菌苗治疗慢性布氏菌病
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首先
在全市首家实验室开展乙型肝炎e系统监测实验, 并取得成果;“农村社区儿童腹泻
病与家庭防治措施研究” 等研究成果相继取得市科技进步奖,先后有208篇论文在省
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科教兴站”的战略得到了全面落实,促进卫生防疫科学技
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自1981年成为淄博卫生学校教学基地以来,先后有百名学员到区
卫生防疫站实习,使其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为壮大卫生防疫队伍和保障人民群
众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十多年来,淄川区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区卫生防疫站也由单
一的预防接种防治工作逐步发展成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检验监测、健康教育、科
研教学的卫生防疫综合机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淄川卫生防疫工作无
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职工队伍发展壮大,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整体服务水平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与实验楼的建设,五千余平方米的三幢宿舍楼
的崛起,极大改善了职工的办公与生活环境。1999年96名在职职工,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的占80%, 其中高、中级专业持术职务32名,职工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卫生
防疫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综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引入竞
争机制,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努力开展各种争创活动,实施“科教兴站”战略,增强
发展生机;理顺社会各界关系,创造适宜发展环境,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落实政务服
务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职业道德建设逐年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取得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获“省级青
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不断开创卫生防疫工作的新局面。淄川区卫生防疫工作走在全
市前列, 1987年,被市卫生局授予“甲级卫生防疫站”,1996年3月被国家卫生部授
予县(区)级一等卫生防疫站荣誉称号。这是淄博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县(区)级卫生
防疫站。
淄川区卫生防疫站先后获得国家部级表彰奖励两次,省及省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40次, 市及市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61次;有两名同志获得部委以上表彰,有169人次
受到省级及省级部门表彰, 有195人次受到市及市级部门表彰奖励;荣获市集体二等
功三次、三等功四次。这充分标志着淄川区广大卫生防疫人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做出了艰苦卓绝、扎实有效的工作,是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
丰硕成果。
淄川区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历史,记载着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奋斗与智慧,镌刻着
卫生防疫人的辉煌与骄傲。二十世纪即将过去,在这千年相交之际,淄川区广大卫生
防疫工作者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