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蒲氏远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7&rec=4&run=13

据淄川《蒲氏族谱》 记载, “蒲氏之世居淄土,自元始也” (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蒲立德撰《重修族谱序》。)。
淄川蒲氏远祖蒲鲁浑、蒲居仁,并为元代般阳路总管,名载清康熙朝所修邑乘
秩官表,但无任职年代。蒲松龄称其“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
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蒲松龄撰《族谱引》。)。
蒲氏“自元代受秩”始迁淄川,其后遂土著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蒲
尚荣撰《重修族谱序》) 。至“宁顺间有夷族之祸,刑戮之馀,止遗藐孤,时方六
七岁,匿于外祖家,外祖姓杨氏,居村北之杨家庄,遂从母姓为杨。元鼎既革,始
复旧姓”(蒲松龄撰《蒲氏族谱·始祖蒲璋小传》。)。
蒲氏远祖墓园在城西北郊五里(即今黄家铺镇店子村西)苗圃内,至50年代,华
表翁仲,蔚然尚存,村人俗呼之为“石人坡”。店子村旧称高家店子,最初称蒲家
庄。据《高氏族谱》记载,其族原籍河南,“元顺帝间以军厅筮仕济南”,“元废”
后落籍淄川。“相传其时与蒲姓契结同心,订金兰之好,彼遂以庄赠焉” (淄川区
地名志办公室撰《淄川区地名志·店子村》。) 。蒲祖墓园后毁,封土亦被平,但
墓尚未挖掘(新修《淄川区志·蒲鲁浑墓》。)。蒲鲁浑墓碑被当做桥板,置于招村
庄东水渠上,今已被移至蒲松龄墓园内。该碑系清光绪四川进士蒲殿俊 (淄川蒲氏
迁吴桥一支后裔) (蒲殿俊(1875-1935),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进士,后留学
日本,主张君主立宪。曾创办《蜀报》,领导四川保路运动,自任“大汉四川军政
府”都督。后至北京创办并主持《晨报》,曾任段祺瑞政府(第二次组阁)内务部次
长。详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586页。)民国间与蒲氏
阖族所立。正面中为大字“元代般阳路总管蒲鲁浑之墓”,左下小字双行“后生殿
俊敬书”与“后裔合族公建”,右为“中华十二年癸亥谷旦立”,两边刻有“德行
科从孝弟演起,文明世自礼让油生”对联,还刻有墓园四至范围。是迄今所见蒲氏
远祖墓园地表遗存物中唯一有记载的物证。
由于淄川蒲氏远祖系自元代受秩始迁般阳,而其原籍何处无征,且宁顺间所遭
夷族之祸原因不明,加之蒲鲁浑、蒲居仁般阳路总管身份及“鲁浑”之名不类汉人
等,给后世留下诸多难解之谜。目前学术界争论最大的是其民族成份问题,多说并
存,有蒙古、女真、回、汉四种民族说,至今未能定论。
持蒙古族说者的依据,是蒲鲁浑的名字完全像蒙古族人的汉译名,且官任元代
总管职,因而《蒙古族简史》将蒲松龄列为“蒙古族文学家” (《蒙古族简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79页。)。
持女真族说者认为,“蒲鲁浑”是金女真族习用的名字,并非姓蒲名鲁浑,例
《金史》卷八十《乌延蒲卢浑传》,卷九十四《蒲察通传》称:“蒲察通本名蒲鲁
浑”,且《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称:“〔至元二年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
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可证任总管者必为汉人,
而汉人不等于汉族,还包括原属金统治下汉族、女真族、契丹等民族,“蒲鲁浑、
蒲居仁最大的可能是当时汉人中的女真族”。(苏兴:《蒲松龄的远祖约是女真族》,
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苏兴:《蒲松龄的远祖约是女真族补证》,载《蒲
松龄研究》总第五期。)
持回族说者依据颇多,一是宋代移居中国的西亚、北非以及南亚的穆斯林多以
“蒲”为姓(见《宋史》、《 史》等) 。二是蒲鲁浑为阿拉伯人名之汉译,《古兰
经》第111章中即有此人名(穆罕默德的叔父) ,是不鲁罕、白儿罕、不儿罕、包尔
汉等同名不同汉文译法。三是蒲居仁乃汉化后的西域回族人名,《八闽通志》卷二
十七记载蒲居仁曾于元泰定年间(1324年-1327年)官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正三品),
主盐铁酒专卖和管理市舶,此职多以回族人为之。《泉州府志》卷七十五《拾遗上》
载宋代西域移民蒲开宗之子蒲寿庚与兄蒲寿宬平海寇有功,而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
制置使,景炎年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后因助元灭宋,蒲寿庚“进昭勇大将
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官诸子若孙,
多至显达”。日人桑原骘藏著《蒲寿庚考》谓蒲居仁或系寿庚之孙。四是元明之际
蒙古、 色目人曾遭屠戮, 福建蒲氏遭际更惨。《蒲姓族谱·小宗谱》记明初其族
“惨遭兵燹、流离失所、靡有孑遗”,唯有翰林院编修蒲诚斋(十一世)“解组潜踪,
改从母姓杨氏,得以图存,是为继绝开基始祖也”。而淄川蒲氏亦遭夷族之祸,两
地蒲氏遭遇、流变相似,且《蒲姓族谱》云:“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脉”。
五是蒲松龄谓其族为“般阳土著”是以蒲鲁浑、蒲居仁官般阳路总管并卒葬般阳为
依据的,符合回族人以先人移居地确定家族籍贯的常例。六是元明之际回族人被迫
隐瞒民族成份而改俗,淄川蒲氏族人无回族人习俗系其明代祖先变俗结果。 (白崇
人:《蒲松龄为回族人后裔考》,载《蒲松龄研究》总第6期。)
持汉族说者,则以蒲松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亲自修订的《蒲氏族谱》中所
云“吾族为般阳土著”及“盖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为据,认定“蒲姓祖先是般阳
(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故作出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
之结论。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载《聊斋拾粹》,山东文艺
出版社,1990年版。)
而蒲氏族人称其祖茔内埋一石鼓,有“蒙鼓(古)为记”之说。路大荒先生早年
调查时亦持蒙古族之说。 (见陈祝义:《蒲松龄是哪个民族的作家》,载《聊斋拾
粹》,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淄川蒲氏远祖究系何种民族,还须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