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5&rec=188&run=13

一、劳动管理
社员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作业组劳动,有几个劳动力组成,
有组长,有记工员,从事劳动时,是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劳动,比较固定,由记工
员负责记工分;二种是零活劳动,单个人或二三个人从事生产劳动,由生产队长每
日一安排,劳动所得工分由队长代记;三种是固定的单独劳动,一次分配后常年不
变,一年记一次工分。
劳动记工办法,分为定额工分和大合工。定额工分是按农活定额工分记工分,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种定额工分,各生产队曾普遍使用。但劳动定额的制定十
分复杂,每年冬季公社要求修订劳动定额,即从耕地开始,到粮食入库的各种农活
定额,进行修订补充,以此定额作为社员劳动的记分标准。这种定额,一个生产队
都有百余项,记工员利用起来比较复杂费事。另一种记工办法是大合工,即将本生
产队的劳动力,分成工分等级,以劳动一天,即一个固定的工分额,如:男整劳力
为10分, 半劳力8分;女整劳力8分,半劳力6分;男整劳力干一天活记10分工,男
半劳力干一天活记8分工, 固定不变,各生产队大多采用此法记工分,但不便调动社
员积极性,它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二、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主要是:计划管理,掌握农时,检查指导三个方面。
首先是计划管理。开春各生产队制订生产计划,包括多少土地,种什么作物,
实施哪些增产措施,达到什么产量标准,养多少猪,积多少肥,养猪能收入多少钱,
搞“四坊”(豆腐坊、粉坊、电磨坊、油坊)收入多少钱,到年底决算时,按照三者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的原则,社员口粮达到什么水平,工值达到多少钱,
人均分配多少钱等等。生产计划多数队都有书面计划,并报给大队一份,有的生产
队只有口头计划,没有书面计划。大队管理生产,就以这个计划为标准。
其次是掌握农时,不误农时。大队、生产队干部对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十分熟悉,
按节气管理生产。例如播种,小麦适时播种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有时生产队进度达不到以上农时要求时,则强调秋分前后10日无早,10日无晚。玉
米播种,80年代前,在麦收以后下种,叫作抢收抢种,80年代以来,则实行麦田套
种,使玉米播种时间提前,既保丰收,又能早收倒地,保证适时种麦。其它农作物
也都按农时季节掌握,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等。
其三是检查指导。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必须靠在农业生产上,生产队长直接带
领社员干活。大队干部分工到生产队,走走看看检查指导。60~70年代是以农业生
产为主,兼营“四坊”,主要精力在田间,大队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晚上召开生产
队长会议研究解决,不允许白天开会。生产队的办公室,天天晚上有会,或研究生
产,或社员记工分。此外,定期组织生产大检查,一般每半月进行一次。有时是检
查评比,有时则是检查促进。
为了增加社员收入, 保证生产队的正常开支, 生产队都有一个队长抓副业。
“文革”前大多为副队长抓副业,主要搞“四坊”,其它副业则看作是资本主义尾
巴。到80年代后期,有一名大队长和生产队长抓副业,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工作检查,
既看生产又看收入。
三、财务管理
大队、生产队的会计是公社经常组织交流工作经验、专业培训的重点对象,由
公社会计辅导员专门负责。淄城人民公社西关片4个大队组成一个会计网,设网长,
按月按季交流经验,加强管理。大队建立会计会帐制度,保证生产队财务会计工作
正常进行。
70年代,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实行民主管理。每个季度,以生产队为单位,
召开社员大会,由财务人员将一个季度的财务收入和支出,按记帐单据逐项公布于
众。由于操作繁杂不易坚持,时间不久即夭折。
财务管理重点在生产队。大队对生产队的财务,既有领导责任,又有帮助的义
务。 一般对4个生产队的财务,不定期的在大队会审会帐,要求生产队做到日清月
结,按时公布帐目。
生产队的现金,除保证生产支出外,允许社员借支,但队长批给社员的借款,
一般不超过5元,超过5元必须由队委会研究同意,超过10元的借款,必须经社员大
会通过。这些制度,各生产队执行情况不一,有的执行好些,有的执行差些。
大队和生产队,都分别设有粮食和物资仓库。粮食库分别存有各种作物的种子
和大牲畜及养猪用饲料粮。物资库储存农药、化肥、小型农具和其它农用物资。
仓库有大队、生产队的保管员(出纳员)专职管理。每年收获完毕,除分给社员
口粮外,种子和饲料粮过称入库。每到月初,季初,经队长批准,向饲养处发放饲
料粮,或向社员分发养猪补助饲料。出入库粮食和物资,必须入帐,日清月结,年
终公布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