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4&rec=69&run=13

耕牛及驴骡饲养 建国前, 全村有五六户人家饲养大牲畜,总共不足10头。建
国后,1955年饲养大牲畜8头,其中牛、驴各4头。1961~1983年,年均大牲畜饲养
量12头。 其中最高年份1972年, 17头;其次是1973年,16头。最低年份1961年和
1962年, 各4头;其次是1973年,7头。就多数年份而言,为牛驴各半,除2头驴为
个人饲养用于粮食加工(磨面为主)外,其余为两个生产队集体饲养,用于田间耕
作及场间脱粒。1984年后,随着土地大户承包经营和政策进一步放宽,先后有10户
农民买驴或骡搞运输。 至2001年有骡子4头。
养牛,实行圈养为主,放牧为辅。饲料以玉米秸为主,加少量麸皮或玉米面。
春秋上犋耕地,精饲料中增加豆面。驴骡常年使役,一般喂谷秸、豆秸加玉米面、
豆面。
个体奶牛场 1985年, 村民牛传瑶、杨道森筹资10万元,于是年5月1日从济南
购国产白花奶牛25头, 在牛传瑶院内建牛棚8间及相关设施,建起全区第一家个体
民营奶牛场。 1988年8月场址迁至村东砂岭地。主要设施设备有牛棚6间,消毒室1
间,仓库3间,住房2间,贮青池、沼气池各1个,电磨、吸奶器各1台,铡草机3台,
水泵2台, 马车1辆。年产奶2万公斤。另有猪圈4个,年养猪50头。从业人员4人,
年纯收入3万元。
1989年1月,民营奶牛场增加到3处。一是牛、杨二人各留奶牛10头,增添设施
设备, 一处分为两处,各自经营。二是村民贾洪远、刘月英夫妇从原奶牛场购牛2
头, 先在宅院内喂养,1991年8月,因旧村改造迁至村北菜园地建场,并很快发展
起来。 2001年,3处奶牛场,共养牛28头,其中种牛1头,奶牛19头,牛犊8头。年
产奶5 .7万多公斤, 销往城区及寨里镇部分村。纯收入5.3万元。奶牛喂养粗饲料
为青贮玉米秸, 秋季备足,粉碎贮存;精饲料为豆粕、麸皮、玉米面。
养猪 建国前, 全村建有猪圈的26户,常年养猪的20户,年饲养量40头左右。
建国初略有增加。1957年即高级社成立的第二年,泉龙两个生产队都建起饲养处,
养猪增至80头。 1960年和1961年, 因生活困难,养猪量下降。1962年开始回升。
1963~1990年, 年均养猪228头。饲养量达到400头以上有4个年份。其中1977年最
多, 为425头。1991年后,因居住楼房的村民逐年增多,养猪户减少。2001年养猪
140头,多为专业户饲养。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养猪实行定人员、定饲料、定繁殖、定肥料、定育肥、定
报酬和超额奖励的管理措施,社员养猪实行户饲养,队包圈,投肥以质论价,付给
现金或工分,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
养猪,传统粗饲料有豆叶、地瓜秧、麦糠、藤蔓、青草、野菜、豆腐渣等;精
饲料有玉米面、瓜干面、麸皮、谷壳、豆饼等。1971年推广空气发酵饲料,减少精
饲料, 充分利用青草、树叶、地瓜秧等粗饲料育肥猪。
养羊 1961年大队在第二生产队饲养处建羊圈一个, 养羊41只,安排专人管理
放牧。饲养方法是:春夏秋三季放牧,冬季圈养。放牧时适当喂些食盐。圈养以农
作物秸杆为主饲料。 1966年不再喂养。
养鸡 多数农户都有砌鸡舍养鸡习惯,少则三五只,多则一二十只。喂以玉米、
麸皮、 谷糠及剩饭菜等。1980年开始喂粮食部门出售的配合饲料。1997年4月,村
民杨杰投资10万元, 在村东占地2亩,建养鸡场一处,当年养鸡2000只,第二年养
鸡3000只,年均产鲜蛋4.4万公斤,纯收入2万元。2000年转包给隋玉兰,改为养猪
场,年均养猪100头。
疫病防治 建国前,饲养畜禽缺医少药,一旦疫病流行,即难以控制。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50年代,区、社两级设兽医站。
1964~1983年,社员杨道森任大队兽医。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积极开展畜禽
疫病防治工作,坚持每年春秋两季搞预防。80年代,为有效控制猪瘟、鸡瘟发生,
为猪注射二联疫苗,为鸡注射鸡瘟疫苗,效果很好。杨道森任大队兽医期间,曾多
次到公社兽医站学习,常登门服务,为猪治流感等。养殖业专业户发展起来后,区
兽医工作站每年两次来村检查疫情,提供药物,指导防疫。1989年遇牛瘟,由于防
治及时,三处奶牛场没出现奶牛死亡现象。对一般疫病,养殖场主能对症防治,如
治牛流感,可静脉注射兽用青霉素、安乃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