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4&rec=59&run=13

小麦 为粮食作物中优势品种。 秋种,越冬,夏收。播种时间为农历秋分前后
10天左右。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宜”。但都集中在秋分播种是
办不到的。 人民公社时期,区、社两级要求国庆节后3天完成种麦任务,多数年份
都能完成。
建国前,小麦种植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品种为和尚头和芒麦两种。选种不讲
究,种什么留什么,或看到谁家小麦长势好,就到谁家兑换。年复一年,致使品种
退化混杂。播前,多为人力刨地,少量牛耕。施肥,以农家肥为主,亩施千斤左右,
有的还白种下地。播种用双腿耧,行距55厘米,少量园麦挑沟点播,行距45厘米,
俗称“大耪垄”。开春划锄2~3遍,直至麦收。亩产80公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小麦栽培技术不断改进。1957年水浇麦田改“大耪垄”为双镢
沟,宽垄密植,旱田改为小排垄。1964年推行粮田“园田化”,改双镢沟为畦麦,
每畦四行、八行、十六行不等。1968年后普遍采取八行种植形式。合作化和公社化
期间, 先后引进碧码1号等20多个优良品种。施肥由单一农家肥改为化肥、农家肥
并施。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普遍于返青、拔节追施化肥。耕、耙、播、收、脱五
大环节实现机械化。 视墒情及时浇水,并及时防治病虫害。1964年亩产150公斤,
1979年增至307公斤,1991~2001年,年均亩产400公斤以上。
玉米 俗称“棒槌”。为粮食作物中优势品种。夏播(本村无种春玉米习惯),
秋收。 成熟期100天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玉米种植一直沿用黄棒槌、白棒槌、大马牙、花里棒等品种。
多为麦收后刨穴点种,少数农户采取★播,每亩用种4至5公斤。出苗后间苗定株。
行、株距均70厘米,每亩1000~1500株。品种老化,密度稀,管理粗放,产量低而
不稳, 亩产100公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玉米种植技术得以改进。自60年代起,先后引进双交种和单交
种。播种由麦收后直播改为麦收前套种。合理密植,每亩2800~3500株。施肥由播
种前下“窝粪”改为定株后追肥,化肥、农家肥并施。划锄三遍。浇水视墒情而定,
并及时防治病虫害。亩产200公斤左右。
地瓜 新中国成立前, 村民无种植地瓜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于合作化时期开始
种植,地段多为山薄地。清明前后育苗,扶脊插秧栽种;另一种方法是种“种地瓜”。
每亩4500~5000株,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10月下旬收刨。属高产作物,亩产
生瓜4000公斤左右。至1980年已不再种植。
高粱 俗称“秫秫” 。清明前后用耧播种,为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农作物之一。
旧品种有“黑萼”“黄萼”“打锣槌”“竹青”等。播前耕地,播后用石砘压,出
苗定棵,每亩2300~2500株,刨穴追肥。锄2~3遍。旱田,亩产70公斤左右。由于
产量低,加之建国后复种指数逐年提高,高粱种植面积不断缩小。80年代已不再种
植。
谷子 当地品种有“刀把子” “猫尾巴”“毛谷”“黍谷”等,1980年引进鲁
谷4号。 耧播,按播种时间分早谷、晚谷两种。早谷于“谷雨”前后播种,晚谷于
麦收后播种。种子下地后,立即用拖子拖垄防旱,出苗后间苗定株,行距40厘米,
株距6~8厘米。谷子产量较低,亩产70公斤左右。因谷草是大牲畜的优质饲料,故
种谷效益较高。
大豆 俗称“豆子” 。品种有“大粒黄”“小粒黄”“平顶黄”“黑豆”等。
纯豆田很少,大都与夏玉米间作。或两行玉米一行豆子,或两行玉米两行豆子。耧
播,种子下地后若遇雨天需于晴后用二齿钩松土表层,以保出苗齐全。墒情适宜,
1至2天即可出苗。谚云:“七宿麦子八宿谷,豆子好了当宿出”。指的就是小麦、
谷子、豆子三种作物从播种到出苗通常所用时间。纯豆田行距50厘米,株距1厘米,
亩产80公斤左右。 间作豆田,有透风透光等优点,能使玉米增产。
绿豆、芝麻 夏播,大田 与玉米间作,零星地段亦有单种绿豆、芝麻的。播种
方式不一。旧时种绿豆,多于玉米出苗后刨穴点播,疏密适度。合作化和公社化期
间,多用耧播,成垄成行。间作芝麻之地段较少,方式是兑土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