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文艺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4&rec=100&run=13

春节扮玩 俗称“玩十五” ,始于何年无考。形式为锣鼓在前,扮玩者在后。
多在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进行,到邻村表演,以示贺岁。解放前,扮玩队伍由20人
左右组成,解放后增加到50人,1990年起增加到近百人。传统扮玩有踩高跷、独杆
轿、赶毛驴、旱船等。解放初增加了秧歌、挑花篮等。出村表演时间从1970年左右
由晚上改为白天。人物化妆和整个队列也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旧时扮玩多有
“丑媒婆”的角色;抗美援朝时期出现了志愿军战士和美国兵的扮相。改革开放以
来,队列大而壮观。村标、彩旗、轿车、乐队及扮玩者依次排列,从服饰到化妆都
很讲究,反映了生活富裕起来的泉龙村人的精神风貌。
1987年,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扮玩队伍一律由乡镇
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并安排进城表演活动。泉龙村表演的节目,除参加进城表演
外,还提前一天到镇政府大院及城区有关单位表演,既有汇报之意,也有贺岁之情。
赶毛驴:在传统扮玩节目中,泉龙村的赶毛驴在区内名声很大,颇受欢迎。表
演者共4人,即两人一驴。骑驴者化妆为俊俏少妇,赶驴者为其丈夫,系“三花脸”
俊丑扮相。 在 轻快悦耳的锣鼓伴奏和清脆的串铃声中,两对夫妇从不同方向踏碎
步表演上场,“过桥”“爬坡”细致入微。两驴相遇时表演进入高潮。先是遇生相
斗、撕咬,赶驴者急忙上前牵拉,但两驴谁也不放过对方。此时两骑驴者挽臂原地
不动,表演已撕打在一起的场面,赶驴者先拉自己的驴,后又抽打对方的驴,矛盾
加剧,互相斗了起来。赶驴者可根据自己的技巧表演“前滚翻”“后滚翻”“打旋
子”等动作。最后,两人用毡帽捂住驴眼,拉缰跑下。在全套动作中,既有奔放的
场面,又有通情的细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蕴含着民间舞蹈的动律。
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泉龙村每年春节扮玩都有赶毛驴。
1953年春节,县文化馆在大佛寺体育场举办大型杂耍会演,场面宏大。人山人
海,摩肩接踵。泉龙村表演的赶毛驴,特别引人注目。
1959年,泉龙生产队组织百余人参加在体育场举行的庆祝建国10周年暨人民公
社成立1周年文艺表演大会, 并表演了赶毛驴。
1984年春节,停扮18年的赶毛驴,又重新回到春节扮玩队伍中来。自此至2001
年,年年都表演赶毛驴。
1949~2001年,赶毛驴的艺人已传至三代。第一代赶驴扮演者张树林、田庆善,
骑驴扮演者张树云、杨於禄;第二代赶驴扮演者贾金久、杨道伦、崔德远,骑驴扮
演者杨维水、胡胜利;第三代赶驴扮演者田承芝、崔明远,骑驴扮演者张立孝、房
宽忠。毛驴制作多出自牛心鉴之手。其工艺为:备好铁丝、竹批、狗皮及有关工具,
模仿驴的身形扎制,无腿,腹背两面留出能让骑驴扮演者套于腰部的空间,头能摇,
颈部系串铃。
鼓子秧歌: 1997年6月19日,淄城镇在中华影城举办“庆七一迎回归”集体舞
蹈表演赛。由杨道坤、赵林彪编导、泉龙村表演的《鼓子秧歌》获一等奖,经推荐
于6月26日参加全市在临淄举办的“太公杯” “庆七一迎回归”集体舞蹈表演赛,
获表演和编导两个一等奖。1998~2001年,作为春节重要扮玩节目进城表演,成为
全区乃至全市文艺活动,尤其春节扮玩活动的一大亮点。《鼓子秧歌》是山东北部
地区流传极为普遍的一种大型广场舞蹈,也是农民庆祝丰收、欢度新春的一种民俗
活动。它广泛流传在以商河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平原、禹城
等县市。1959年已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杨道坤参加省文化局在惠民县举办的《鼓子秧
歌》培训班。回来后即组建区表演队,并到城张大队进行过辅导。后因种种原故没
延续下来。 1997年, 搁置38年的《鼓子秧歌》又在杨道坤等人的精心编导下,于
“庆七一迎回归”的大型庆祝活动中与观众见面,整个表演队伍由60多人组成。其
中鼓、伞、棒、花四种角色计48人,乐队及伞皆为男性,其余都是女性。阵容整齐,
舞乐合谐,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跑”是《鼓子秧歌》的主要
表演形式。表演时所有演员都在不停地跑动。伞的旋转起落,花的起舞开合,棒鼓
的交错打击,都是在跑的旋律中完成。整个演出场地就像一个由左向右旋转的舞台,
场面热烈,粗犷奔放,武中寓文,舞姿优美,内涵丰富。
从《鼓子秧歌》 队组建到2001年,泉龙村投资6万多元,购乐器、服装等。
戏剧 村人喜欢戏剧。 京剧、吕剧、黄梅戏、歌舞剧等不乏爱好者,对吕剧更
是情有独钟。1954年秋,泉龙村中心俱乐部业余剧团成立,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了组
织保证和活动场所,文化活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剧团成立的当年,排练了吕剧
《小姑贤》。剧中的小姑、刁氏、李氏女、王登云四个人物,分别由牛传瑾、杨道
坤、杨於云、房庆义扮演。春节后在田家场院搭台演出,并应邀到小赵村演出,颇
受群众欢迎。1955年冬,《小姑贤》的四名扮演者到区文化馆参加培训。杨道坤创
作的吕剧《打麦场上》参加全区会演获创作奖和演出二等奖。1956年2月,韩训承、
杨於云、房庆义三人合演的吕剧《拴娃娃》获全区新春文艺会演演出一等奖,演员
一等奖和伴奏奖。 1958年前,上述 剧目的扮演者相继参加工作离村。杨道坤的工
作单位是区文化馆,常来村辅导开展演出活动,退休后一如既往。韩训承自口头供
销社退休后于1991年参加了吕剧《家庭表彰会》的演出,受到好评。
1954~1955年,剧团还先后排演了哑剧《看报纸》和黄梅戏《打猪草》。
第一批戏剧爱好者和文艺骨干离村后,又相继涌现出歌剧爱好者房庆秀,吕剧
爱好者杨於明、黄汉长、牛均瑶等。
1976年剧团活动停止。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由杨於明、牛均瑶、崔瑞远合演
的吕剧《开渠之前》。建团22年,共排演节目14个,其中吕剧9个,占64%。冬季农
闲时间排练,春节后演出2~3个晚上。并参加区、公社组织的会演,活跃了城乡文
化生活。
1989~1991年,泉龙村排演了话剧《送粥米》《两亲家》,吕剧《家庭表彰会》,
都参加了镇政府组织的文艺会演。
2001年下半年,泉龙村一面酝酿成立聊斋俚曲戏剧团,一面抓紧排练根据蒲松
龄同名小说改编的俚曲戏《青梅》。翌年4月,又将《青梅》拍成电视剧。
歌舞 解放后, 在驻村土改干部的指导下,部分青年学会了扭秧歌,并连续数
年参与春节扮玩,10~12人不等。舞者着过节新衣,腰系红绸,在锣鼓或哨音的指
挥下,手持红绸,用进二退二的十字步很有节奏地舞动,或顺街而舞,或走圆场,
以表达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在校学生也用课外活动时间学扭秧歌。继而学跳《邀请
舞》《交谊舞》《北京舞》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学
练舞蹈的人数越来越多,且老、中、青、少都有。主要是学跳《交谊舞》,也有学
跳难度较大的。歌曲也因年代不同而有变化。刚解放时村民唱的是《解放区的天是
明朗的天》。1949~1966年,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
民志愿军战歌》 《歌唱祖国》 《社会主义好》《我爱公社这个家》及《上甘岭》
《洪湖赤卫队》等部分电影插曲。“文化大革命”中,语录歌盛极一时。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歌曲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都
有,每逢重大纪念日村“两委”还组织演唱会及组队参加区、镇会演等,文化活动
空前活跃。
1989年2月17日, 由泉龙村主办的淄川区“泉龙杯”迎新春文艺调演赛在东关
影院举行。参加调演的有淄城镇城二村、北关村、西二村、城三村,寨里镇邹家村
及洪山镇东工村6个农民乐团及淄博柳泉青年歌舞团等单位。演出声乐合奏、独唱、
合唱、二重唱、集体舞、独舞及时装表演等62个节目。副区长王玉美在演出前讲话。
自此,拉开了全区“百杯”大赛的序幕。是年,泉龙村喜剧小品《计划生育好》参
加淄城镇会演,获优秀奖。
1990年, 组队参加淄城镇庆“三八” 大联欢和庆“七一”党员之声音乐会。
1991年7月,在镇妇联组织的计划生育演唱会上演出表演唱《四个媳妇夸婆婆》
等节目,获二等奖。
1992年,组队参加淄城镇庆“七一”交谊舞比赛,获荣誉奖。
1993年7月1日, 组队参加淄城镇庆“七一”歌咏比赛。9月,在淄城镇纪念毛
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建设经济强镇歌咏比赛中, 演唱的《淄城好,泉龙好》《泉龙
之歌》,获二等奖。1995年,村举办庆“三八”演唱会,26人登台演唱。1997年,
泉龙村自办庆“三八” 文艺演唱会, 有20多人上场演唱。数对中年夫妇先后同唱
《红梅赞》《过河》《心雨》等,为演唱会增加了热烈气氛。2000年,淄川区组织
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泉龙村表演的《鼓子秧歌》获大奖。2001年9月23日,
在淄川区老年体协等单位举办的庆国庆健身秧歌体育舞蹈表演赛中,泉龙村健身活
动站表演的《健身秧歌》和《青藏歌舞》获优胜奖。

演出部分文艺节目情况表
┌────┬─────┬───────┬────────────────┐
│ 年 份│ 剧 种 │ 节目名称 │ 演 出 人 员 │
├────┼─────┼───────┼────────────────┤
│ 1954 │ 吕 剧 │ 小姑贤 │ 杨道坤 牛传瑾 杨於云 房庆义 │
│ │ │ │ │
│ 1954 │ 哑 剧 │ 看报纸 │ 田淑清 │
│ │ │ │ │
│ 1955 │ 黄梅戏 │ 打猪草 │ 杨道坤 牛传瑾 │
│ │ │ │ │
│ 1955 │ 吕 剧 │ 打麦场上 │ 房庆秀 黄讯长 │
│ │ │ │ │
│ 1956 │ 吕 剧 │ 拴娃娃 │ 杨於云 韩训承 房庆义 │
│ │ │ │ │
│ 1962 │ 歌 剧 │ 蒋兵自叹 │ 崔明远 │
│ │ │ │ │
│ 1964 │ 吕 剧 │ 审椅子 │ 张道华 田淑兰 宋元玲 房庆胜 │
│ │ │ │ │
│ 1964 │ 歌 剧 │ 双借衣 │ 杨道德 杨翠清 杨道玲 │
│ │ │ │ │
│ 1964 │ 歌 剧 │ 送镰记 │ 房庆秀 杨道伦 白秀兰 │
│ │ │ │ │
│ 1965 │ 吕 剧 │ 两块六 │ 黄讯长 宋元玲 黄衍龙 田淑敏 │
│ │ │ │ │
│ 1974 │ 吕 剧 │ 近水人家 │ 杨於明 牛传瑶 崔瑞远 │
│ │ │ │ │
│ 1974 │ 吕 剧 │ 男女都一样 │ 杨红玉 黄汉长 贾元香 │
│ │ │ │ │
│ 1975 │ 吕 剧 │ 两张发票 │ 黄汉长 杨於明 杨红玉 │
│ │ │ │ │
│ 1976 │ 吕 剧 │ 开渠之前 │ 杨於明 牛均瑶 崔瑞远 │
│ │ │ │ │
│ 1989 │ 方言话剧 │ 送粥米 │ 牛桂荣 田淑兰 杨玲玲 │
│ │ │ │ │
│ 1989 │ 方言快板 │ 姑 嫂 │ 杨桂玲 田明霞 │
│ │ 小 品 │ │ │
│ │ │ │ │
│ 1989 │ 小 品 │ 计划生育好 │ 崔玉霞 田明霞 贺连昌 田祥霞 │
│ │ │ │ │
│ 1990 │ 话 剧 │ 两亲家 │ 牛桂荣 田淑兰 杨玲玲 田明霞 │
│ │ │ │ │
│ 1991 │ 吕 剧 │ 家庭表彰会 │ 韩训承 杨桂玲 杨玲玲 曹俊清 │
│ │ │ │ │
│ 1991 │ 表演唱 │ 情深意长 │ 房 婷 │
│ │ │ │ │
│ 1991 │ 表演唱 │四个媳妇夸婆婆│ 崔玉霞 高明翠 贺连昌 田明玲 │
│ │ │ │ │
│ 1992 │ 舞 蹈 │ 情深意长 │ 房 婷 │
│ │ │ │ │
│ 1993 │ 歌 曲 │ 泉龙之歌 │ 大合唱 │
│ │ │ │ │
│ 1997 │ 舞 蹈 │ 鼓子秧歌 │ 集体表演 │
│ │ │ │ │
│ 1998 │ 快板小品│正月十五月儿圆│ 杨玲玲 杨桂玲 田明霞 │
│ │ │ │ │
│ 1998 │ 小 品 │ 郭老汉的生日│ 田承芝 杨玲玲 │
│ │ │ │ │
│ 1998 │ 快板小品│ 姑 嫂 │ 杨玲玲 田明霞 │
│ │ │ │ │
│ 2001 │ 舞 蹈 │ 健身秧歌 │ 健身活动站集体表演 │
│ │ │ │ │
│ 2001 │ 舞 蹈 │ 青藏歌舞 │ 健身活动站集体表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