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人口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4&rec=10&run=13

民族姓氏 村民俱为汉族。
1951年全村56姓,按姓氏笔画排列为:马、王、牛、车、仇、田、白、司、刘、
朱、孙、任、安、杨、张、李、宋、汪、肖、吴、谷、邵、陈、房、周、尚、孟、
罗、郑、胡、钟、赵、侯、信、姜、贺、贾、高、徐、唐、晏、倪、耿、郭、黄、
崔、程、韩、蒲、鲍、路、解、翟、谭、裴、穆。
1985年59姓,与1951年对照,增加15姓,即冯、闫、苏、何、杜、庞、项、袁、
栗、盛、曹、董、傅、滕、魏;减少12姓,即安、谷、尚、罗、邵、贺、信、郑、
鲍、解、穆、唐。
2001年76姓,与1985年对照,增加25姓,即刁、邓、公、申、边、许、伊、牟、
邢、吕、邱、法、单、国、金、宝、殷、梁、常、隋、谢、蒋、鲍、颜、臧;减少
8姓, 即闫、肖、汪、周、晏、倪、盛、裴。
以人口多少而论,张氏最多,其次是杨氏、韩氏、李氏、房氏、黄氏、王氏、
田氏、贾氏,再次是孙氏、刘氏、朱氏、牛氏、崔氏、宋氏、胡氏、陈氏,尚有40
个姓氏只有1人。
姓氏流源 以定居本村的男性而论,明代入住的5姓,5个族系;清代入住的9姓,
11个族系;民国至新中国建立前入住的11姓,15个族系;新中国建立后入住的20姓,
32个族系。其余姓氏及重姓者,皆属女性婚嫁迁入。
性别构成 以女性为100, 1951年性别比例为100:98.5。因建国前和建国初招
工就业46名男性户籍没有迁出,故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1953年下半年实行粮食
统购统销,就业人员户籍迁出,加之建国以来,招工就业(含离退休人员子女顶替)、
入伍参军者多为男性及女性婚嫁入大于出等因素,导致性别比例长期处于男低于女
的状况。 1949~2001年,招工、参军219人,其中男性195人,占89%。1977~2001
年,因村庄富裕,青年妇女不愿外嫁及婚后不离村等,女性婚嫁迁入比迁出多29人。
年龄构成 建国前, 人均寿命不足40岁。建国后寿命延长。1978~2001年,全
村死亡130人,平均寿命68.3岁。减去非正常死亡5人,平均寿命70.3岁。其中男54
人,平均寿命62.2岁,减去非正常死亡2人,平均寿命64.1岁,享年89岁者2人,为
最高寿命; 女76人,平均寿命72.7岁,减去非正常死亡3人,平均寿命74.8岁,享
年90岁以上者4人,最高者94岁。

1985年和2001年85岁以上老年人情况表
┌────┬────┬───┬───┬──────┐
│ 年 份 │ 姓 名 │ 性 别│ 年 龄│ 出生年月 │
├────┼────┼───┼───┼──────┤
│ 1985 │ 李天珍 │ 女 │ 90 │ 1895.5 │
│ ├────┼───┼───┼──────┤
│ │ 张瑞清 │ 女 │ 89 │ 1896.12 │
│ ├────┼───┼───┼──────┤
│ │ 高纯柱 │ 男 │ 87 │ 1898.10 │
│ ├────┼───┼───┼──────┤
│ │ 盛俊英 │ 女 │ 86 │ 1899.10 │
├────┼────┼───┼───┼──────┤
│ 2001 │ 翟佩英 │ 女 │ 88 │ 1913.10 │
│ ├────┼───┼───┼──────┤
│ │ 李爱兰 │ 女 │ 86 │ 1915.8 │
│ ├────┼───┼───┼──────┤
│ │ 李素英 │ 女 │ 85 │ 1916.3 │
│ ├────┼───┼───┼──────┤
│ │ 杨於芬 │ 女 │ 85 │ 1916.12 │
│ ├────┼───┼───┼──────┤
│ │ 吴义德 │ 女 │ 85 │ 1916.12 │
└────┴────┴───┴───┴──────┘

文化构成 建国前, 村民多因生活困难上不起学,有的勉强入学,也多中途辍
学。七七事变前后,战乱较多,社会不稳定,学校时办时停,影响学业,导致文化
素质低。1948年,全村初中文化程度2人,师范1人,高小10人,初小20人。建国后,
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村民文化素质发生巨大变化。1957年,初中文化程度13人,小
学16人。1985年,初中文化程度247人,高中50人。2001年,初中文化程度377人,
高中112人,中专12人,大专及大专以上5人。1955~2001年,全村考入中专以上院
校39人, 其中中专10人,大专20人,大学9人。有两人分别获博士和博士后学位,
一人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职业构成 泉龙村靠近矿区, 20世纪初至1945年,德、日两国侵占淄川时期,
就有在德、日及部分私人开办的煤井当矿工者,时称“下窑”。1948年,全村有21
户23人在煤井及洪山发电厂务工。 是年7月,山东鲁新纱厂由胶东迁来淄川城里东
街,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条件。1951年,全村有职工户29户33人。个体经商户4户6人。
其余为纯农户。 时, 职工户、 经商户均有耕地,全村从事农业的150人。195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全村无一人经商,75%以上劳力从事农业生产。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贯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经济发展,各业兴旺。泉
龙建安公司(由原建筑安装队改称)、泉龙化工厂、泉龙预制厂相继建成投产;个
体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加之,耕地逐年减少和实行大户承包等,村民职
业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至2001年底,全村从事农业人数已由1965年的149人减少
到109人, 占从业人员比例由75.6%下降到30.6%; 从事工业人数由43人增加到142
人,占从业人员比例由21.8%上升到39.9%,并有103人从事畜牧业和商业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