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公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97&run=13

张博路北起张店, 南至博山,系205国道通过淄博路段,其中穿越淄城部分称淄
城路,是市、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公路。该路由原官马大路和驿路演变而成。建国
初到1981年历经5次改造, 拓宽至30米,铺沥青路面,为二级公路。1998年6~9月,
投资2040万元, 按高等级公路的质量标准,对长3.8公里,宽30米的淄川城区路段进
行改造, 开挖路床3650米,挖运土石方7.3万立方米,铺筑3∶1灰土,二灰碎石基础
4.45万立方米。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10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路型为一块板六车道。
供水、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五种管路和电讯、照明、电力及有线电视四种线路
敷设地下,并安装不锈钢交通隔栏2000多米。该路街路合一,两侧行政和事业单位的
办公设施及各类工商门店并肩排列,为淄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为缓解车流、减少噪
音和空气污染,自1990年起,淄城路禁止大型货车通行,过往车辆由淄川立交桥或城
南镇经西山路绕行。
济青路由胶王路改建而成。胶王路淄博境内改建工程,东起黑旺镇,西至商家镇,
全长36.8公里,按超二级标准设计,路面宽14米,路基宽15米,其中自立交桥至庆淄
路的4.3公里为一级路标准,路面宽22米。1989年完成立交桥西段路面和东段路基桥涵
工程,1990年10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该路通过淄城镇的路段约4公里。
淄峨路始自淄城, 终至峨庄,是淄川通往东南山区的一条重要地方公路,全长4
6.3公里,1983年8月建成通车。它为淄城、洪山、太河、峨庄4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淄峨路之城区部分,即西至淄城路、东至文化路的般阳路,全长2100米,宽26米,
为沥青路面。 该路建国前东段为文化巷, 中段为县府大街, 西段为民房和土地。1
958年由土路面改为沙石路面, 向东通至洪山,定名为淄洪路,1977年称淄城一路,
1992年10月,改称般阳路,为城区主要干道之一,中段北侧是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
人民政府驻地。
庆淄路该路淄川段原是清代通往西北的驿路。起自淄城路,向北直达庆云,沥青
路面,为四级公路。
淄三路起自松龄西路, 向北经黄家铺镇至三衣,全长6.3公里。这条路原是清代
淄川通西北方向的驿路,民国年间称淄周路,1980年称淄三路。
淄七路起自般阳路,终止于西南方向的张博路口(七里店西侧) ,全长5.7公里。
该路清代为淄川通往西南的驿路,民国初是淄川通博山的大道,自张博公路修成后,
改称淄七路。原路基宽不足10米,砂砾或沥青表处路面。1992年10月,松龄东路至文
峰山3600米路段命名为吉祥路。该路随城二、城一村及城南镇的旧村改造,路基拓宽
为28米,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松龄路东起聊斋路,西至西山路,全长6900米。该路中段为建国前城区北城墙,
东段为农田。1976年始修,初称胜利街,1977年称淄城三路。1987年将东段2400米拓
宽至42米,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一级公路。设快慢车道、人行道、绿化隔离带。之后,
又向西延伸,与西山路相接。1992年10月,以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之名改称松龄路,
又以张博路为界,东段称松龄东路,西段称松龄西路。东西相连横穿淄城全境。
将军路西起淄城路, 东至聊斋路,全长4900米,宽42米,为一级公路。该路系1
996至1997年将一条宽不足5米的乡间小路扩建而成,成为淄城南外环路。1999年通车
至文化路。
淄城东路南接般河街,北接淄城路,全长2600米,沥青路面,通过东关、泉龙、
城张等村,中段与般阳路、松龄东路交会。该路为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初以位于东关
而命名东关路,时为土路。1977年称淄城东路,1978年加宽,铺为沥青路面。淄城东
路曾一度称解放路,但未沿用下来。
文化路南接将军路, 北接建设路,全长4.4公里。1999年,已通到松龄东路。通
车段为2.8公里,宽26米,沥青路面。
雁阳路西起淄城路, 东与湖南路、济青路相接,全长3.6公里,1998年路基拓宽
至20米,铺筑混凝土或沥青路面。该路原为胶王路的过境路段,1990年济青路新线建
成后其通车压力大为减轻。
杜坡山路1992年命名。西起文化路,东至聊斋路,全长2200米,路面宽15~20米,
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