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质量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87&run=13

60~70年代初,企业以传统手工业操作为主,产品质量由企业负责人和技术员把
关,之后,又各自制订了质量管理、产品验收标准,由生产同类产品的班组互相检查
验收,出现不合格产品、废品以扣工日作为处罚。1976~1979年,企业设质量技术科,
一名副厂长分管,负责抓产品质量。外销产品执行山东省质量管理标准,产品检测手
段大量使用标准量具。
1985年各企业设质检科,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比较全面,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实行
产品质量厂长负责制,各单位都建立质量管理、质量检查、质量审核、质量教育、质
量信息管理和质量分析等项制度。
1986年,在重点企业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推广到研制、设计、生
产准备、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和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有的企业建立了质量保
证体系。重点企业建有实验室,多数企业都把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方案印发到全体职工,
促进了质量升级达标规划的落实。
90年代, 企业质检科工作人员由1~2人增为3人以上。领导挂帅,全员抓质量,
车间、班组、工序层层有人抓,天天公布质量检查结果。一是抓职工教育,提高产品
质量意识。企业设有质量教育管理小组,由厂长担任组长,对干部职工定期进行教育
培训,车间主任、班组长每季培训一次,职工每半年轮训一次。并组织现场观摩学习。
厂区、车间内外设置质量管理标语、专栏。二是安排专人抓设备管理。杜绝设备带病
运行,影响产品质量。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原材料入库、出库、车间各工序的半成品、
成品都有专人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即追究当事人责任,处以罚款,并公布于众。企
业、车间对职工实行“百分制”质量考核,把质量管理量化到每个工序和岗位,坚持
质量考核与工资挂钩,奖优罚劣。发现不合格品立即专存,由车间质检组审核后报厂
质检科处置,严禁与合格产品混放、混销。四是严格信息管理和跟踪服务。企业设信
息管理小组,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期向企业分管领导提供分析报
告,并通报有关科室。产品一经销售至社会,做到跟踪服务和售后服务,及时听取用
户意见,把质量信息和技术开发与广大用户的反馈意见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定期召开
质量分析会议。 厂质检科每月召开1次由各车间质检小组长参加的质量分析会,车间
质量小组每半月召开1次产品质量总结会, 并请试验室、技术科帮助分析有关质量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