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76&run=13

解放前,今镇辖区内工业企业规模较小,多系数人合伙经营,生产工艺落后,传
统手工操作为主, 辅以畜力或机械。1840~1937年,有私人印刷业2家,建材业、化
工业各10多家,粮油及食品加工业47家,酿酒业13家,烟坊、酱园各8家,铁业(洪炉)
多集中在西关, 木业几乎各村都有。各企业用工人数不等。如,淄城附近7处窑厂用
工245人,其中最多的60人,最少的仅5人。榨油作坊7家,用工7~12人。两家印刷业,
共13名员工。 解放后,鲁新纱厂由胶东迁来淄川城里东街,有厂房162间,职工30 0
多人。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上半年,辖区内私营工商业户在“三大改造”的高潮中,
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走公私合营的道路。以两家印刷业为主,联合组建公私合
营淄川印刷厂,10多家砖瓦窑厂组建公私合营淄川砖瓦厂。是年,小赵煤井正式投产,
成为淄城镇最早的村办工业企业。
1958年, 我国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和
“以钢为纲”“让钢铁元帅升帐”等口号下,成立不久的淄城人民公社便卷入了大炼
钢铁运动。公社建炼铁厂以及为钢铁生产服务的耐火砖厂和轻工业厂。各生产队都建
“猪嘴炉”1~2只和坩埚炉若干。社队统一组织人员到黑旺铁矿运铁矿石,参加大炼
钢铁的劳力占劳力总数的90%以上。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淄城公社划分为淄城、二里、
查王、 黄家铺4社,铁厂“下马”,耐火砖厂划给查王公社,轻工业厂归淄城公社,
于1962年5月由将军头村迁至西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发展工业受到种种限制。“文化
大革命”中当作“重副轻农”“重钱轻粮”和“资本主义”批判。至1978年全社仅有
34处工业企业,其中社办6处,队办28处;工业总产值651万元,利税37.4万元。是年
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自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通过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镇(公社)党委逐步确立了
“农工商综合发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业发展步子加快。1988年全镇工业企业
增加到108处,其中镇办11处,村及村以下97处,工业总产值8714万元,利税680.8万
元。
90年代,镇党委、政府确立“把淄城镇建设成为集工、商、贸、游为一体的现代
化城镇”的大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工业生产出现了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好势
头。1995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371处,其中镇办11处,村办104处,村以下合作经营、
私营、个体企业和生产单位256处,工业总产值45650万元,利税4846万元。1999年,
经调整改制, 镇办工业企业减为8处,村办企业70处,村以下合作经营、私营、个体
企业和生产单位增加到310处,工业总产值68617元,利税79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