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业技术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67&run=13

种子建国前,种子由农民自选自用,品种老化。建国后,党和政府提出了自选、
自育、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农民开始推广片选、穗选、去杂
去劣、单收单打、提纯复壮选种技术。农业合作化后,粮食、蔬菜由外地引进优良品
种,栽培种植逐步实现良种化。
小麦: 建国后进行了4次品种更新。第一次是1964~1965年,主要推广辉县红、
黄县大粒半芒、 碧码1号、碧码4号、山农3号,平均亩增25公斤。第二次是1975年,
主要推广济南4号、 济南6号、济南8号、蚰包麦、淄选2号,亩产346公斤,比1974年
增70.5公斤。 第三次是1981年,主要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昌乐5号,亩增50公斤
以上。第四次是1985年,主要推广山农辐63、济南13号,亩增50多公斤。在第二次小
麦品种更新期间, 公社农技站于1970年引进淄选2号,西二大队实验队小面积实验,
亩产400公斤,次年在全社推广,亩增158公斤。
玉米: 建国后品种更新经历了4个时期。1949~1963年为农家品种筛选利用期。
主要推广白马牙、 金皇后、红骨头。平均亩产140公斤左右。1964~1970年为双交种
推广期。 主要推广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号等品种。亩产250公斤以上。1971
~1982年为平展型单交推广期。主要品种有烟单14号、鲁玉2号、鲁玉3号、鲁玉4号、
中单2号等。1979年亩产305.5公斤。1983~1985年为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推广期。主要
品种有烟单14号、鲁玉3号、鲁玉4号等。
高粱:70年代推广原杂10号、原杂11号。
谷子:50~60年代,一直沿用老品种,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鲁谷3号、鲁谷4号
等。
地瓜:50年代中期推广胜利百号,70年代先后引进烟薯1号、济薯1号、一窝红等
品种。
大豆: 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双丰2号、双丰3号、双丰6号、向阳1号、东解1号等
品种。
蔬菜:50~60年代,主要沿用农家品种。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繁育高产、抗病
的50多个优良品种。 黄瓜有津研1号、津研5号、津杂2号、宁阳大刺、长春密刺等;
芸豆有地芸豆、老来少、白粒芸等;芹菜有天津黄苗实心、冬芹;西红柿有强力米寿、
强丰1号、特洛皮克、历红2号、辐54-3;甘兰有小金黄、京丰、庆丰、报春、迎春;
茄子有徐州长茄、大圆茄;辣椒有茄门甜椒、羊角椒、尖椒;韭菜有大马口、大金黄
色钩、冬韭;大白菜有青杂中丰、山东4号、鲁白1号、鲁白3号、78-3、小4号;菜花
有法国雪球、 荷兰雪球、杂交2号、瑞士雪球;大葱有鸡腿葱、章丘梧桐葱;土豆有
克新3号、克新4号;大蒜有苍山白皮、红皮莱芜杂交,四六瓣、大狗牙。
1977年春,公社农科站在北关、城张大队搞蔬菜种植地膜覆盖实验,豆角、芸豆
提前一个月上市,次年在全社蔬菜基地大面积推广。1982年从山东农科院引进日本产
“灭草剂”,在东关、城一两个蔬菜基地队实验成功,然后大面积推广,获区科技成
果三等奖。
肥料建国前农民种地主要用圈肥、人粪尿、禽粪、屋炕土、草木灰、湾泥、豆饼、
麻子饼等有机肥。60年代推广绿肥。其沤制方法是农历入伏前后在田边地头或村边空
地, 以青草麦穰、人粪尿加土水拌匀堆积,表面用泥土封实沤制,月余即可用。7 0
年开始推广秸杆还田。
化肥使用始于50年代初,开始时群众存有戒心, 怕“拔地力”,使用量少。后经
科学指导,逐步推广开来。1973~1998年,全镇(社)共使用化肥9855吨,平均每年使
用394.2吨。 主要品种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尿素、氨水、磷肥、氮磷钾复
合肥等。
建国后,对施肥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有机肥由原来的铺施改为沟肥、穴施、
分层施。在增施土杂肥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使用化肥,培肥
地力。1991年秋种,公社农机站根据各大队粮田养分含量多少,提出科学方案。确定
水浇高产地片,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亩施磷肥75公斤,氮肥50公斤,磷酸二铵30~
40公斤。
70年代,开始推广根外喷肥和生长激素,把氮、磷、钾诸肥溶液喷洒农作物叶面,
使其直接吸收。小麦生长后期喷施,亩增30~50公斤。
化肥使用量统计表

单位:吨
┌──┬──┬──┬──┐
│年份│数量│年份│数量│
├──┼──┼──┼──┤
│1952│50 │1986│341 │
├──┼──┼──┼──┤
│1960│141 │1987│497 │
├──┼──┼──┼──┤
│1973│382 │1988│470 │
├──┼──┼──┼──┤
│1974│369 │1989│528 │
├──┼──┼──┼──┤
│1975│420 │1990│564 │
├──┼──┼──┼──┤
│1976│724 │1991│548 │
├──┼──┼──┼──┤
│1977│579 │1992│447 │
├──┼──┼──┼──┤
│1978│1128│1993│498 │
├──┼──┼──┼──┤
│1979│909 │1994│164 │
├──┼──┼──┼──┤
│1980│919 │1995│626 │
├──┼──┼──┼──┤
│1981│763 │1996│276 │
├──┼──┼──┼──┤
│1982│678 │1997│268 │
├──┼──┼──┼──┤
│1983│487 │1998│274 │
├──┼──┼──┼──┤
│1984│456 │1999│273 │
├──┼──┼──┼──┤
│1985│454 │ │ │
└──┴──┴──┴──┘

病虫害防治建国前,农作物病虫害无科学防治措施。虫害发生,为多扑打、烟熏
或将草木灰、烟土撒于叶面防治,收效甚微。对病害更是束手无策,任其危害田禾。
建国后,政府重视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积极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方针,对
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也有防治措施。50年代开始,推广六六
六粉和滴滴涕乳剂,分别采取撒施和兑水喷洒的方法,防治蚜虫、红蜘蛛、蛴螬、金
针虫、 青虫等。60年代开始引进新农药,如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可喷250倍敌锈
钠或多菌灵;麦叶蜂可喷2000倍敌敌畏或5%可湿性六六六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