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凡例、目录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307&run=13

原中共淄城镇委员会书记李作贵
原淄城镇人民政府镇长张秀和
一部文风端正,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的《淄城镇志》即将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曾
在原镇机关工作的领导成员,大有如释重负之感。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成果
和献给21世纪的礼物,当不为过分。
编纂《淄城镇志》是1999年下半年初步蕴酿,年底由镇党委、政府正式决定的。
这是在世纪之交,淄城镇史志工作前所未有的重大决策,比之已问世的《中共淄城地
方党史大事记》和几部村志,工程更宏大、内容更丰富。为完成历史赋予的这一重任,
我们陆续请来了几位在史志编纂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同志,并确定由原区商业局退
休干部,曾在区委、区纪委办公室工作10余年,且熟悉文秘工作的韩京城同志为主,
具体负责镇志编纂事宜。在一年又11个月的工作中,他们分工合作,殚精竭虑,笔耕
墨耘,辛勤劳动,在保证志书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
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淄城镇历史悠久。作为一方境域可与般阳古城齐眉。《汉书》载,西汉景帝十二
年(公元前155年) 建般阳县。时,县城为土城。有城即有关,东关、西关、北关俱已
成村。朱家庄约建于元代,其余诸村建于明代。其历史之久远,列全区各乡镇之首。
这应当是淄城人的自豪。
淄城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据1999年调查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志
愿参军入伍的有153人,支前民兵300余人,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已宝贵生命。
建国5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城镇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
部和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锐意
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农业已被日益发展的工
业、商业、旅游业所代替。1999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9.6亿元,人均纯收入4696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2.94倍和30.5倍。全镇于1994年跨入小康水平。镇容村貌为之一新。
一个楼房林立,广厦万间,道路宽敞,民乐家安,集工、商、贸、游为一体的现代化
城镇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座丰碑,是全体淄城人不懈努力赢得的丰碑。
这是一曲赞歌,是全体淄城人用出自内心的旋律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歌颂!
《淄城镇志》是全区第一部镇志,不会因体制变动而失去光彩。它在“资政、教
化、存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是为序。

2001年11月

凡例
一、编纂原则。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
的论述为指导。坚持中共基本路线,坚持实事求是。
二、断限。本志记事起于1840年,止于2000年7月(统计数字限1999年) 淄城镇撤
销,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部分事件适当上溯或下延。
三、结构。本志分篇、章、节、目四个层次编排。前三个层次设标题;目不设标
题。
四、 体裁。 本志采用述、记、志、图、表、录、传等多种体裁,以志体为主。
《大事记》采用编年体,部分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记述中适当采用通达易懂的古词
语。
五、简称。本志对文字较长的名称一般都用较为规范的简称。如中国共产党淄川
区委员会、淄川区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淄城镇委员会、淄城镇人民政府分别写作区
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等。
六、记事范围。以记述本镇人和事为主,适当收录境内发生的有关事件。
七、数字运用。凡统计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码,正文根据需要采用其他记数形式。
世纪、年代及公历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及农历月日用汉
字小写。文中“××年代”即“20世纪××年代”之略写。
八、 设《人物》 篇。本篇第一、第二章的人物录自《淄川区志》《城一村志》
《中共城里二村党史大事记》,并抄录区民政局部分档案资料作补充。第三篇《领导
干部》所录人物系在本镇(公社)工作一年以上的党政及人大、政协的正职,且以简介
形式记述。

目录

中共淄城镇委员会淄城镇人民政府关于编纂《淄城镇志》的决定
中共淄城镇委员会淄城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搞好镇志编纂工作的
通知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区划

第一章 地理位置(37)
第二章 建置沿革(37)
第三章 村庄居委会(39)
第一节 村庄(39)
第二节 居委会(40)

第二篇 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形(42)
第一节 平原(42)
第二节 山与山地(42)
第三节 河流(44)
第二章 气候(45)
第一节 气温(45)
第二节 光照(45)
第三节 降水(46)
第三章 土壤植被(47)
第一节 土壤(47)
第二节 植被(48)
第四章 资源(48)
第一节 土地资源(48)
第二节 水资源(49)
第三节 矿物资源(49)
第四节 生物资源(49)
第五章 自然灾害(50)
第一节 水雨涝(50)
第二节 旱病虫(51)
第三节 风雹(52)
第四节 霜冻地震(52)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状况(55)
第一节 规模(55)
第二节 分布(56)
第三节 变化(57)
第二章 人口构成(59)
第一节 民族(59)
第二节 性别(60)
第三节 文化(61)
第四节 职业(62)
第三章 计划生育(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
第二节 宣传教育(64)
第三节 管理措施(66)

第四篇 改革
第一章 机构与人事改革(72)
第一节 机构改革(72)
第二节 人事改革(74)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76)
第一节 土地与多种经营方式改革(76)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77)
第三节 社会化服务体系(79)
第三章 镇村企业改革(80)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80)
第二节 产权机制改革(81)

第五篇 农业
第一章 机构(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83)
第二节 专业机构(84)
第二章 生产关系(84)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84)
第二节 生产经营形式(87)
第三节 收益分配(90)
第三章 农业生产(92)
第一节 土地(92)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94)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99)
第四节 农具农机(102)
第五节 整地改土(107)
第四章 水利(108)
第一节 设施(108)
第二节 农田灌溉(112)
第五章 多种经营(113)
第一节 林果业(113)
第二节 养殖业(118)

第六篇 工业
第一章 管理机构(122)
第一节 镇级(122)
第二节 村级(123)
第二章 企业概况(124)
第一节 镇办企业(124)
第二节 村办企业(133)
第三节 村以下企业(139)
第四节 职工队伍(140)
第三章 企业管理(143)
第一节 计划管理(143)
第二节 质量管理(144)
第三节 劳动人事管理(145)
第四节 财务管理(147)
第五节 信息管理(147)
第六节 人才培养(148)
第七节 扩建和技术改造(148)
第四章 经济效益(148)

第七篇 交通邮电
第一章 道路桥梁(150)
第一节 驿路(150)
第二节 公路(152)
第三节 铁路(154)
第四节 桥梁(154)
第二章 客运货运(156)
第一节 客运(156)
第二节 货运(158)
第三节 交通管理(160)
第三章 邮电(161)
第一节 邮政(161)
第二节 电信(161)

第八篇 镇村建设
第一章 住宅建设(164)
第一节 农户住宅(164)
第二节 市民住宅(168)
第三节 房产开发(169)
第二章 设施(170)
第一节 街道(170)
第二节 绿化(172)
第三节 供电供水供热(173)
第三章 公共建筑(175)
第一节 区以上公共建筑(175)
第二节 镇公共建筑(177)
第三节 村公共建筑(177)
第四章 用地管理(1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8)
第二节 集体用地(179)
第三节 住宅用地(179)
第五章 物业管理(180)
第一节 机构(180)
第二节 职能(180)
第六章 建筑队伍(181)
第七章 设计与管理(183)
第一节 建筑设计(183)
第二节 建筑管理(184)

第九篇 商业旅游业
第一章 集市贸易(186)
第一节 集市(186)
第二节 农贸市场(189)
第三节 夜市(190)
第四节 服装城(191)
第五节 商业街(197)
第二章 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200)
第一节 国营商业(200)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203)
第三章 镇村集体商业(206)
第一节 镇办商业(206)
第二节 村办商业(207)
第四章 私营商业(210)
第一节 旧商号店铺(210)
第二节 新兴个体民营商业(219)
第五章 旅游业(230)
第一节 开发(230)
第二节 景点(231)

第十篇 财政金融税务
第一章 财政(240)
第一节 管理体制(240)
第二节 收入与支出(240)
第二章 金融(244)
第一节 机构(244)
第二节 储蓄信贷(245)
第三章 税务(246)
第一节 机构(246)
第二节 税收(247)

第十一篇 中共地方组织
第一章 组织机构(251)
第一节 镇级(251)
第二节 管区(255)
第三节 村级(255)
第四节 居委会(258)
第五节 企业单位(259)
第六节 机关事业单位(262)
第二章 党建(263)
第一节 组织建设(263)
第二节 思想建设(269)
第三节 阵地建设(286)
第三章 历次代表大会(287)
第四章 纪律检查(2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289)
第二节 纪检工作(289)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设(291)
第一节 组织领导(291)
第二节 工作措施(291)
第三节 主要成果(296)

第十二篇 群众团体
第一章 农民团体(297)
第一节 组织状况(297)
第二节 代表会与工作(297)
第二章 青年团体(298)
第一节 组织状况(298)
第二节 主要工作(300)
第三章 妇女团体(302)
第一节 组织状况(302)
第二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303)
第三节 主要工作(303)
第四章 少年儿童团体(305)
第一节 组织状况(305)
第二节 主要工作(305)
第五章 工人团体(306)
第一节 组织状况(306)
第二节 主要工作(307)

第十三篇 政权政协
第一章 权力机关(309)
第一节 组织机构(309)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310)
第三节 主要工作(313)
第二章 行政机构(314)
第一节 镇级(314)
第二节 村级(319)
第三章 政务(329)
第一节 民政(329)
第二节 治安(342)
第三节 司法(347)
第四节 信访(349)
第四章 政协(351)
第一节 组织机构(351)
第二节 主要工作(352)

第十四篇 人民武装
第一章 机构(353)
第二章 兵役制(354)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354)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360)
第三节 预备役(361)
第三章 民兵(362)
第一节 组织(362)
第二节 装备(364)
第三节 训练(364)
第四节 任务(365)

第十五篇 科技教育
第一章 科技(372)
第一节 机构(372)
第二节 队伍(373)
第三节 科研活动及成果(373)
第二章 教育(376)
第一节 书塾书院(376)
第二节 幼儿教育(377)
第三节 小学教育(380)
第四节 中学教育(386)
第五节 成人教育(389)
第六节 特殊教育(392)
第七节 教师队伍(392)
第八节 教育管理(394)

第十六篇 文化体育卫生
第一章 文化(398)
第一节 组织机构(398)
第二节 春节扮玩(399)
第三节 元宵灯会(401)
第四节 戏剧音乐舞蹈(406)
第五节 书画刻瓷摄影(409)
第六节 家庭文化(411)
第七节 重大文化活动(412)
第八节 文艺创作(415)
第九节 广播影视(417)
第十节 图书档案(419)
第十一节 史志编纂(420)
第十二节 古迹遗存(422)
第二章 体育(427)
第一节 组织机构(427)
第二节 群众体育(427)
第三节 学校体育(430)
第四节 赛事活动(431)
第五节 体育设施(434)
第三章 卫生(435)
第一节 医疗(435)
第二节 医术(441)
第三节 防疫保健(442)
第四节 爱国卫生(444)
第五节 环境卫生(445)
第六节 名医验方(446)

第十七篇 人民生活习俗宗教
第一章 人民生活(452)
第一节 收入(452)
第二节 消费(454)
第三节 居住条件(457)
第四节 储蓄存款(458)
第二章 习俗(459)
第一节 生产(459)
第二节 生活(460)
第三节 婚嫁(462)
第四节 丧葬(464)
第五节 礼仪(465)
第六节 喜庆(466)
第七节 传统节日(467)
第八节 移风易俗(469)
第三章 宗教(470)
第一节 佛教(470)
第二节 天主教(470)
第三节 基督教(471)
第四节 伊斯兰教(471)

第十八篇 人物
第一章 社会闻人(473)
第二章 革命烈士(477)
第一节 烈士传略(477)
第二节 烈士简介(478)
第三章 领导干部(481)
第一节 已故(481)
第二节 离退休(482)
第三节 在职(484)

第十九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487)
第一节 省及省级以上(487)
第二节 市级(493)
第三节 区级(502)
第二章 个人荣誉(516)
第一节 省及省级以上(516)
第二节 市级(519)
第三节 区级(530)

附录
文件辑存(541)
书报载文(549)
镇机关工作人员名录(555)

编后记

中共淄城镇委员会淄城镇人民政府关于编纂《淄城镇志》的决定

盛世修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城镇广大党员
干部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勇于改革,开拓进取,政通人和,百业
俱兴,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明显
提高。 记述淄城镇的发展史, 既有益当今,又可惠及后人。为此,经研究决定编纂
《淄城镇志》。
一、成立《淄城镇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李作贵镇党委书记
副主任张秀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闫新生镇党委副书记
委员杨瑞华镇党委委员
孙启信镇政府副镇长
刘博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王益凡镇纪委委员、党政办副主任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闫新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博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聘请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孙学珍、张绪传同志担任顾问。
三、各单位都要积极支持关心镇志的编纂工作。修志期间,各单位要有一名负责
同志分管这一工作,及时准确地为编纂镇志提供资料。对编纂镇志做出贡献的单位和
个人,镇党委、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

1999年12月30日

编后记
《淄城镇志》是在世纪之交及机构撤销的情况下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具体
编纂工作始于1999年12月,到2001年11月付梓印刷,共经历了框架设计、资料收集、
分篇起草、初稿自审、五级审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全书57万字。志成立时,谨
向关心支持我们的省、市、区领导及原辖区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
敬意。
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来自五条渠道:一是区档案局和镇机关档案室;二是《淄川区
志》《淄川区简志》《中共淄川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组织
史资料》《中共淄城地方党史大事记》及已出版的数部村志;三是区、镇两级统计资
料;四是镇以下单位按表格要求填报之资料;五是走访座谈之口碑资料。
为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在原淄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淄城镇志》
编纂委员会并设办公室。 2000年7月,淄城镇撤销前,由镇党委书记、镇志编纂委员
会主任李作贵主持编委工作。撤镇后业务归新建松龄路街道办事处,由原镇党委副书
记、镇长、现中共松龄路街道办事处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秀和主持编委工作。本志由聘
任主编韩京城统稿并承担数篇起草任务。自始至终参与全部编纂工作的有刘伟、杨继
崇;参与资料收集及部分篇起草工作接近一年的有孙念亮、司艳声;半年以上的有李
元贞。编纂委员会成员都参与了审稿。
五级审稿系指对镇志送审稿有5个层次的人员分别进行审稿。 主要包括省、市、
区地方志办公室(科)的专业人员、曾在原淄城镇工作过的领导干部,以及由原淄城镇
离退休、退居二线的领导、各村负责人或有关工作人员。以上人员,共29人,已分别
列入本志。已任本志编委、编辑人员虽参与了审稿,但不在以上人员中重复列出。
本志经历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而能出版问世,使所有编纂人员都感到欣慰。然
而,由于时间短、人手少,水平有限,不能不影响编纂工作之某些方面,就又产生了
许多不安。尤其资料核实问题,审稿后的充实与深加工问题,都有没做细做好之处。
因提供资料之基层单位情况不一,重视程度有别,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对已出
版村志和提供资料较多的单位,记述中占的比重较多;反之,则较少。对此,我们虽
做了些努力,试图弥补,但总不好平衡。另外,不论工作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
某些资料同事实有出入甚至出入较大,也难断言没有,而我们又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去一一核实。凡此等等,本志疏漏甚至谬误之处难免,将不是套话谦词,而是“实话
实说”。诚望原辖区内干部群众谅解,更盼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专家学者赐教。

编者
2001年11月

事实审核李毓宽(原镇机关)司志军(原镇机关)
胡维诚(原镇机关)赵长云(原镇机关)
戚志鸿(城一村)白富远(城二村)
张建国(城三村)盛伟(西一村)
张绵永(西二村)赵水涛(慕王村)
赵庆毅(公义村)马兆玉(北关村)
胡以宝(城张村)房庆德(泉龙村)
狄友三(东关村)赵孝荣(菜园村)
孙栋清(朱家庄)冯衍奎(三里沟村)
李通昌(小赵村)赵进智(小李家庄)
张家树(开河居委会)
审稿 王文恒 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处长
徐盛章 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处长
谭玉德 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出版部主任
郑峰 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张店区委书记、原淄城镇镇长
李淑湘 中共淄川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原淄城镇党委书记
丁国范 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淄城镇党委书记
陈涟远 淄川区政府副区长、原淄城镇党委副书记
赵加洋 淄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郭能勇 淄博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孙学珍 淄川区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长
张绪传 淄川区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原副科长
批准机关 淄川区政府办公室

中共淄城镇委员会淄城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搞好镇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各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镇机关各部门:
2月22日, 全镇镇志工作会议后,多数单位都认真作了贯彻,按会议要求成立专
门班子或指定专人,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把资料报镇志编纂办公室。
朱家、泉龙、西二、慕王、三里沟村及车站居委会、彩印厂、鲁新纱厂、焊接设备厂、
机电公司等单位都主动与镇志办联系,多次报送资料;镇机关有关科室积极配合,对
镇志编纂工作作出了努力;不少离退休干部和在本镇工作过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支持
镇志编纂工作。但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少数单位重视不够,至今未报任何资料;
已报资料也存有缺口和质量低的问题。为保证镇志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经研究作如
下通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编纂《淄城镇志》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要文化建设工
程和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它将如实记载我镇半个多世纪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现
状和发展过程,以及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业绩和贡
献,为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有益教材,使地方志之“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在淄城地区成为现实。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搞好镇
志资料的征集等有关工作。各基层党组织的第一把手要亲自过问这一工作,并尤其重
视把好资料质量关,凡报镇志办的资料,必须经书记审核,并签字盖章,待镇志付梓
印刷时,要把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资料(事实) 审核人员列入本志。未报资料(指15份
表) 的单位要安排专人,收集核实,抓紧将资料报镇志编纂办公室,资料不全的要补
报。
二、镇党委、政府对镇志编纂办公室的工作表示满意并给予充分肯定。五个多月
以来,办公室的同志,尤其应聘担负具体撰稿任务的老同志,工作积极主动,知难而
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调查等形式,共收集整理近70万字
的文字和口碑资料,并完成部分初稿的起草工作,其敬业精神值得钦佩。深信这些老
同志一定会把工作做得更好,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一部合乎志书要求、质量较高的
《淄城镇志》来。
三、资料是志书编纂工作的基础。《淄城镇志》初拟22篇,50~60万字,内容涉
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人”而论,有人口、人物、政党、政权、群众团体、人
民武装、生活习俗;以“地”而论,有建置、自然地理;以“事”而论,有农业、工
业、商业、旅游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镇村建设、荣誉及改革等。前段已
收集的资料显然不足,还需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在收集、挖掘、整理资料上舍得下功
夫、用力气。要把这一工作贯穿于镇志编纂的全过程。根据镇志编纂工作的实际,近
期需从各村(含开河)征集土地改革、建国前老党员、参军入伍、民兵(夫)支前及建国
后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希按镇志办设计的表格一一填报。未列入表格
的重要资料,各单位应主动收集整理上报,有关事宜请及时同镇志办联系。

200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