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社会闻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86&run=13

杨复基 男,字绍烈,清同治年间生于淄川城里通济街路西故宅。祖籍山西,明
初迁北直永平府昌黎县团林社,后徙山东泰安,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迁来淄川。祖
父杨耀泰、父杨越,俱为武举,对其影响颇深。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武举,二
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变法”那年中武进士,并在京城皇宫任御前侍卫。1900年八
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长安,他保驾西行。至宣统三年(1911年),
放官陕西榆林府正四品知府,时逢“辛亥革命”,革命军让其剪辫留任,不从,回归
淄城故里。淄川地方上借其声威,请他担任“盐巡”。他曾设立武馆,教授过生徒。
其晚年双目失明,暂居大桥王培荀族中(岳父家),至30年代故世,享年70多岁。

路大荒(1895~1972) 男,原名路鸿藻,曾用名路爱范,字笠生,号大荒山人、
大荒堂主人等。淄城镇菜园村人,是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家。
路大荒16岁加入同盟会,投身于反袁护国军。他虽曾任过教员、警察、县民团副
团长、民众教育馆所属体育场场长等职,但却一直不间断地研究蒲松龄著作。1937年
冬,淄川沦陷,他离家出走,尚随身携带一部《聊斋文集》手稿。尔后,他辗转于北
京,定居于济南,尽管常处于生活窘迫的困境,但却锲而不舍地钻研学问,为专事蒲
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初,路大荒即陆续在上海《申报》、《国闻周报》、天津《大公报》
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蒲松龄的文章,引起著名学者郑振铎、胡适等人的注意。1935年,
日本东京文求堂出版了他注释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1936年,在著名学者王献
唐的支持帮助下,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他搜集鉴定的蒲氏著作《聊斋全集》,系蒲氏
著作出版史上第一次规模大、内容多的版本,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济南解放后,他被吸收为华东军管会成员,曾先后任山东省图书馆整理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副馆长、副研究员、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上海中华
书局出版了他毕生研究、整理蒲松龄著作的别集计123万余字的《蒲松龄集》。
路大荒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他与日本、欧洲的汉学家均有密切联系。
捷克斯若伐克布拉格东方研究所所长雅洛斯拉·普实克院士,是著名的汉学家,他的
论文《蒲松龄聊斋志异最初定稿时期的探讨》中所引证的材料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路大
荒所著《蒲松龄年谱》中的。日本学者天野原之助的《清·蒲松龄〈农桑经〉考》一
书,就是以《蒲松龄集》为底本,以现存日本的三个抄本为主,进行校比写成的。以
上诸学者皆对路大荒在研究蒲学中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天野称他是“当今研究蒲氏
著作的第一位,应给予十二分的评价”。
1954年,路大荒受山东省政府委托与其他学者一起来淄博调查,并在当地政府的
支持下,修复蒲松龄故居,成立蒲松龄故居委员会,他任委员。在长期的实践中,他
积累了丰富的文物鉴定知识,且精通版本学、目录学及古籍学的鉴定,为保护山东省
的文物、古籍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亦非常注重对山东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写了《齐国长城考察报告》等数篇有价值的文章。195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
与人合著的《刘德培》一书,热情歌颂了清朝同治年间淄川农民起义领袖刘德培反对
清王朝统治的英雄业绩。
“文化大革命”中,路大荒遭受迫害而故世。1980年9月2日,山东省文化局在济
南英雄山革命公墓召开追悼会,为路大荒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并肯定了他的工作
成绩,给予应有的评价。

牛心铨(1904~1979) 男,淄城镇泉龙村人。1926~1940年,先后任国民革命军
第四师、十二师少将军需、中校主任、上校主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军需
处少将处长及驻京办事处主席;国民党第三十师、三十一师上校军需处长、附员、副
官长。1941~1947年,任湖北省光化县、南漳县县长、河北省十一区专暑专员,解放
石家庄时被捕,后释放回蒋管区,继任国民党第三十军副官处上校主任。1949年在成
都参加起义, 先后于西南军大、山东政校、淄博市政校学习。1962年2月任政协淄川
区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批判。1979年去世。

马立勋(1905~1979) 男,又名竹铭,男,祖籍淄川城西北贾村,清末随父定居
西关。16岁时,于淄川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山东省立第一中
学。 1925年8月,中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英语系。在读中学、大学期间,因家庭经
济拮据,除靠省、县政府给以经济补助、学校给以津贴外,他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
在课余时期,为教授抄写文稿,并撰写稿件和翻译英、美、苏等外文短篇小说,向报
社或杂志社投稿,以获取稿费来补充学习、生活诸方面的经济所需。其文稿缮写、稿
件创作和外文翻译水平,颇受鲁迅、胡适等学者的赏识。其创作和翻译作品,在诸位
学者的推荐下,多在北京《新晨报》发表。
马立勋在大学学生时代,还倾心于蒲学研究,着力收集整理蒲松龄遗著。其间,
他整理注释了蒲松龄所作的《问天词》、《东郭外传》、《逃学传》、《学究自嘲》、
《除日祭穷神文》 、《穷神答文》等6篇作品,并编辑成册,经钱学同校阅,以《聊
斋白话韵文》书名于1929年由北京报社出版,正文前由周作人于民国17年11月21日所
撰写《聊斋白话韵文.序》和马立勋自撰的《引言》。此外,马立勋在北京大学期间,
还整理编辑了《聊斋遗著》一书,1931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1931年7月, 马立勋北京大学毕业后,经人介绍去哈尔滨法政大学任教。1934年
哈尔滨法政大学停办,即处失业状态。从此,他开始了为生计而求职,为求职而奔走
天涯的生活。1934年由哈尔滨去长春候事,除在长春补习学校代理英语课外,并作粮
商, 始终未谋到正式职业。1936年8月,获日照县中学教师一职,后在栖霞县中学、
高唐县中学任教。1937年秋,因日军侵华再度失业,开始了避难生活。是年底,抵清
平县谋得伪县政府挂名科员一职。 1938年赴临清求得伪四区专署科员一职。1939年1
0月,再度去东北长春求职。自1940年2月起先后在长春市立第三、第二中学任教。解
放战争期间, 离开长春到天津,谋职未成,遂做海货小贩。1949年6月,回原籍从事
陶瓷经营。
建国后, 于1950年2月,经淄川县人民政府安置,马立勋出任山东省立博山中学
教师。 1951年2月参加省干部培训班后分配到徐州工农干部补习学校任教。1956年干
校停办,先后调徐州第五中学、第六中学任教。1977年7月退休。
马立勋退休后仍然壮心不已,把晚年当做研究蒲学的最珍贵时间,决心用有生之
年,做成一番事业。他草拟了工作提纲,列了书目,带着这一宏大誓愿,回到了原籍
淄川,但由于身体欠佳,力不从心,进展甚微。1978年至湖北省宜昌市定居。1979年
4月22日病逝。

王观舞(1905.2~1979.12) 男,又名王乃伦、王度,1905年2月28日生于周村新
韩庄,1948年定居淄川城里西街。1912年上学,1923年毕业于淄川县立师范讲习所,
次年在原籍新韩庄小学任教。1930年秋考入马洪逵(军阀)部队学兵团当学兵,1933年
春在该军参谋处任见习参谋。1934年夏脱离马部,经友介绍到黄县公安局任代理巡官。
同年冬因当地豪绅挟嫌诬告被迫逃走,曾受到韩复榘通缉,复回村当教员至1937年冬。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第三支队马晓云团任参谋,1940年4
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3月被派至山
东鲁中军分区司令部任教育参谋, 1943年被派至淄川县委敌工部工作,6月20日被萌
水汉奸队长崔传中抓获, 经当地士绅郭华亭保释,后在萌水小学当教员。1946年2月
调任淄川县立第一小学校长。 1948年4月任淄川县卫生科科长。1950年10月任淄川县
人民法院书记员, 1952年改任淄川区人民法院民事庭负责人。1953年5月在淄川卫生
院工作。 1955年10月任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待室工作员、刑庭书记员等职。195 8
年11月因病退休。1979年12月28日病故。
王观舞党籍问题, 1972年12月“清队"时本人填“政审登记表”称:1952年整党时
未登记,于1953年5月通过小组长口头转告,经支部决定(作)“自由脱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