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古迹遗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51&run=13

城垣古貌及其残段 淄川城垣始建年代失考。原为土城,周围7里30步,高2丈,
池深8尺, 阔1丈5尺。砖砌四门,各设更楼,其上有匾,书诸门名称:东曰迎仙、西
曰迎清、南曰迎熏,北曰迎恩。四门之外俱建石桥。东有迎仙桥、西有六龙桥,南有
灵虹桥、北有济川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县杨武重修淄川城,规制如龟,故
曰龟形城,西南隅为首,四门为足,予备仓为腹,东北隅为尾。四年后,知县高文强
修城门并砌以砖垛。 嘉靖十四年 (1535年) 知县李性以砖修筑淄城女墙。 万历七年
(1579年),知县王九仪又行扩治,建瓮城,设重门。东门内曰黉山(东向),外曰书带
(南向);西门内曰孝水,外曰沙堤(皆西向);南门内曰甘泉(南向),外曰淑圣(西南);
北门内曰万年(北向),外曰拱极(西向)。四门之上建城楼,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崇
祯九年(1636年),知县韩成宣将土城改建为石城,墙高3丈2尺,基广6尺,顶剡5尺,
女墙至边共阔1丈6尺,周围8里,城下筑岸2丈余,堑石护之,外作深壕,内外坚致。
越二年,知县杨惠芳又在城四面设空心楼11座,每座设砖眼24个,正面眼作迎面炮用,
旁眼作顺城炮用。眼分高、中、低三层,并设层板,可随时起用。
清代历经战乱、地震,石城几度坍塌,屡经修补,仍显其雄伟壮观之姿。
1948年3月, 淄城第五次解放期间,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激战数日,城东门处
炸开一30米缺口。西门、北门及部分石墙也被炸毁。从1950年起,由于城区不断扩大,
城门与大部城墙相继拆除, 唯原西门以南约250米的一段城垣仍存,今为淄博汽车制
造厂西墙。 墙外建南北向住宅楼数幢,使仅有的残段难以让路人观赏。1990年6月19
日,被淄博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旧县署建于何代未考。位于城内东北隅,宫墙南临东街。以谯楼为中轴线,往北
为大门、仪门、石亭,再往北为三间正堂,有匾曰:“牧爱堂”。翼堂名为鸾驾库和
币藏库。西为典史厅,东为库楼,左列吏、户、礼三房承发司,右列兵、刑、工三房
驾阁库。县丞衙、典史衙、主簿衙及监狱等各种机构俱备。宾馆、书院、知县与官吏
的住宅齐全。按察司、布政司,各在县衙东西,养济斋在西之仓巷内。清康熙、乾隆
年间,皆将县衙重修,至同治元年(1862年)刘德培起义军据城后毁为瓦砾。后县衙迁
至般阳书院(今区政府大院)。原县衙樵楼,后改称“应宿亲民”。楼中悬一口几人合
围粗的铸铁钟,50年代尚存,后不知其下落。
牌坊 淄川古城之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弘治、嘉靖、万历及清顺治、康熙
年间均有续建。从而形成了一个气派非凡独具民族风格的石坊建筑群,在中华石文化
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乾隆淄川县志称:“旌善国之大典,孝义有坊,贞节有坊,
科第有坊”。又云:“往昔淄之坊,独夥且壮丽,他郡不及,自万历庚子异风之变,
毁者十九,继起者莫能复旧观”。
至清末民初,在城内各主要街道路口,尚矗立着23座牌坊。错落有致,雄姿仍存,
其中,城里大街11座,坊表之排序为:世科坊、节孝坊、肃仪坊、拔粹坊、进士坊、
迎仙坊、宾贤坊、儒林坊、宣化坊、通政坊、观光坊和城中心十字路口四牌坊;北街
3座,坊表排序为:绣豸坊、澄清坊、迎恩坊;南街3座,坊表排序为:桂林坊、泮宫
坊、登云坊;般阳书院东西两巷2座,坊表排序为:圣城坊、贤关坊;育英街3座;天
恩存向坊、节孝坊,另座名称不详。
以上诸坊,除四牌坊为木结构、般阳书院东西两坊为砖结构外,其余均为巨石结
构。石料取自城东南渭头河一带大山中,滚木拖运到城里。经雕刻加工,采用堆土堆
的方法筑成坊顶。按照明清两代的规定,要建如此显赫的牌坊,只有文武官员科举齐
全之府、县才具资格。据载,明淄川有进士31人,举人99人,武科武职16人;清淄川
有进士46人, 举人137人,武科武职58人,故可建四牌坊。该坊又名四牌楼,坐落于
城里十字街口,为古城牌坊群冠和古建筑艺术之精华,建筑独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
风格。整个坊架用精雕花纹方木结构建造,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用雕刻花纹方木
成顶,砌成斗拱飞檐式,上端四周配装吻吞龙头圆脊,外有“二兽”斜脊,角檐凌空
高翘,顶部覆以黄色琉璃鱼鳞瓷瓦,四角均装铜铃,风吹铜铃,声传四方。坊上端四
周安装小牌匾,皆有称谓。东西匾曰“恩荣”,北曰“宰相”,南曰“桂林”。中层
四周用透花木板装饰大匾牌。其上,东列历科进士,南列名宦乡贤,西列历科乡举,
北列历代人物及忠臣孝子。其余坊体全是质地坚硬青石结构,用料宏大厚实,柱坊等
部位均雕有造型古朴优美的人物、龙凤、花卉等,石柱两侧立两对石狮。
这些独具民族风格的牌坊,除四牌坊毁于1938年外,其余多系50年代拆除。
城隍庙 建于何年无考。庙内置铜铸神像供世人瞻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毁
于火。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塑神。城隍庙正门威严肃立,一对石狮雄踞两旁;
层层台阶肃然直上,高台殿堂神威壮丽,整个庙院威武壮观。此处,自民国起改为学
校,现为淄博四中校址之一部分。
普照寺 俗名大佛寺,位于淄川城里东北隅,约建于北齐年间。寺内有大佛一尊,
身高10.2米, 重100多吨。其头部和上肢为木刻,其余为一块巨石雕成,面南而坐,
卷发似帽, 面目慈祥。殿堂砖瓦结构,前为二层,后为一层,房高11.3米,长12.15
米,宽9.8米,为长方形底座,斜坡尖顶出檐,挂小青瓦。前有4根支檐木柱,一层有
4砖座,北有楼梯。登梯至檐下,可观佛头。屋内有壁画,画工精良。寺内还有石幢、
塔等。 建国初期曾经修整。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石佛被毁。1989年9月,经市
文化局批准拆除。
圣庙 古桧圣庙就是孔子庙,位于今区机关东宿舍院址,始建何代不详。旧有:
大成殿五间,内供孔圣人牌位,其匾曰“万世师表”。殿前有古桧13株,大者围8尺,
苍郁奇古,为邑景之一。明淄川县令陈时万有诗《文庙古松》云:“教启坛依杏,功
成庙有松。疏枝飞彩凤,曲干偃苍龙。圣泽栽培久,天朝雨露浓。只今应变化,扶日
上云重”。院内古老松柏很多,枝叶繁茂,郁郁苍苍,素有铁树之称。
据旧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般阳路总管移次铁木尔对圣庙重修,有
赵孟撰《重修先圣庙记》碑文(范履道正书)。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县杨武又行拓
建。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是最后一次重修。建国后于1950年将树伐去维修县府门窗,
大成殿改做监狱,其余房舍作机关办公用。1972年翻建为机关宿舍楼。
“大汉政府”遗址 清同治元年(1862年),淄川城东南纸坊人刘德培,在领导农
民取得抗漕斗争胜利之后,公开举起义旗,于是年七月十三日率众占据淄城,择东街
翟氏景山堂楼院成立农民起义政权“大汉政府” 。 遗址位于今城里大街粮店院内。
198 4年6月28日,被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亲王祠 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镇压刘德培起义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在曹
州被捻军杀死,清廷赐谥忠亲王,并谕各省,凡其驻军之处皆建专祠纪念。淄川县命
各村集资,在县前街路北为其建祠。1984年6月28日,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氏祠堂 位于今淄川区人民政府西配楼墙外,何年所建不详。内供该祖元、明、
清三代中的名人牌位。祠堂悬有“勋名文章”匾,两旁有“总管般阳群,珍藏志异书”
之楹联。匾联内联皆记其祖蒲鲁泽、蒲居仁为元代般阳路总管的功勋与清代蒲松龄所
撰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业绩。并以此引为整个家族之荣耀。建国后,旧迹仍存,
并一度划分为民宅。1989年区邮电局征用,在此处建五层营业楼一幢。
魁星楼 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张为榘所建。位于城东南隅城墙上,为
八角亭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石砌成,设四个圆门;上层为砖木结构,通高
7至8米,魁星像为木雕,立于两层中心。清咸丰七年(1857年)知县方沛霖重修。解放
战争时期毁。
山泉 地处九龙桥西般河之阳。此泉似楸叶,又名楸叶泉。深约50公分,晶莹的
泉水从三道缝中喷涌而出,注满池子后便沿着人工雕凿的浅石沟流入莲花池内。莲花
池为青石雕刻,状象莲花。山泉水质优良,沏茶格外清香。泉上有石刻一方,长约70
公分,高约40公分,刻有隶书“山泉”二字。
1971年淄城水库建成后淹没。
八角琉璃井 东关村原义和街北,有一清泉。泉水清洌甘美,绵甜爽口。此泉历
史悠久,年代无考。初名王家泉,后经先人整修,泉壁用青石长条垒砌,井口为八角
形,直径2米,深2米处有青石横梁三条,以保安全。修后以其形名八角琉璃井。井之
西壁有一溢水小孔,泉水由此流出,可供行路人饮用。流水处常见小鱼虾出没。井水
四季不涨不竭,令人称奇。1943年大旱,草木枯萎,而该井却盈满如注,从未见少。
井之四周风景优美,地势灵秀,绿树掩映,碧草如茵。一巨柳亭立井边,纤纤柳丝,
垂于石砌方形台上。东30余米是龙王庙,朱壁金瓦,飞檐翘角,画柱雕梁,更为此处
锦上添花。为明清以来淄川主要景观之一。1976年自来水公司将其深掘汲水,原貌不
复存在。
孝子祠 即宋孝子王公祠堂。位于慕王村内,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明、清年间均
有重修。
孝子王公名樵,字肩望,淄川梓山人,生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卒年未详。
王樵工诗文、擅剑艺,著有《淤边集》。咸平年间其父母为契丹游兵所虏。因寻亲北
去,累年不果。返乡后,刻双亲敬奉。终因怀亲痛不欲生,死于城南一隅之自为茧室。
官民为怀念旌表王樵,建墓葬于淄川西关西侧,并立祠堂以致敬慕。后,祠堂周边居
民繁衍成村。为纪念王樵,立村名为慕王庄。
王樵墓 高15米, 占地400平方米,墓体上下山枣树30余株,墓之西南侧有国槐
一株,系宋槐,粗五围之多,树冠覆盖全墓。墓北向,近前石坊宏伟,刻“宋孝子王
公之墓”,墓前有1.5米高六楞石香炉。
祠堂距坊约10米,南向有一古建筑,顶部起脊,挑檐,脊兽宛然,檐椽托厦,有
朱红廊柱2栋, 厦之左右分别有孙蕙、张元所撰碑文。祠堂内迎面高挂清咸丰翰林天
津知府邹振岳撰楹联(平柳木刻字),左山壁高悬清康熙侍郎毕道远撰匾额“纯孝笃志”,
右山匾额为邹振岳撰“闻风兴起”。
王樵墓毁于“文化大革命”,祠堂亦不复存在。
南寺和北寺 两寺建于何年无考。寺址分别在城里西南隅 (今淄博汽车制造厂院
内) 和北关村东首。南寺寺门坐北朝南,为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西厢房是千手佛
堂,东厢房是关帝庙。后院为僧人住房。寺门南有戏台。其寺有义地80亩,供僧人种
田,自食其力。“七七”事变后,寺院毁于战火。
北寺有前后左右四院。前院建大雄宝殿,后院建花园,东院有佛塔,西院是僧人
房舍。后院有一砖砌大水池,池西壁砌石刻龙头,龙吐清水,颇为壮观。1905年此处
改为学堂,今为淄川区北关小学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