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文化体育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38&run=13

建国前,境内文体生活单调,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就文化生活而言,家境较富裕
者尚能到附近戏院看京剧,多数平民百姓只能一年看一次春节扮玩。偶尔也见个把艺
人串村说书、玩藏掖、耍布猴等,虽档次不高,但听看的人却很多。新中国成立后,
区(县) 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文化生活。1950年1月,于龙王庙(西街路北)建一小型图
书阅览室, 1951年5月,在阅览室的基础上建淄川区文化馆。1952年春,于公义村建
大华戏院。1953年,建前进京剧团 (后称淄川京剧团,1960年撤团,部分演员充实到
市文艺团体)。1956年建淄川影剧院(1991年翻建,改称般阳大戏院)。1965年3月,于
区机关东建淄川区广播站(后改称广播局、广播电视局)。1954~1958年,境内各村都
建立了俱乐部,具体组织文艺演出、黑板报及电影放映服务等,人们文化生活日渐丰
富。80~90年代,村村建起文化大院或文化科技中心,并涌现出城一、城三两个市级
特色文化村。 逢重大节日,镇村两级积极举办重大文化活动和参加市区有关活动。1
987~1997年, 年年组织参与元宵灯会。扮玩活动也愈加红火。随着电视机的普及,
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文艺创作和书法、国画、刻瓷爱
好者。 史志编纂工作成绩显著,《中共淄城地方党史大事记》等7部史志于90年代相
继问世,为淄川区基层史志工作之最。
在体育生活方面,建国前,仅有荡秋千、杂耍、跳绳、踢毽子、象棋等项活动。
建国后,这些活动多数都保留下来,而且还逐步增加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
足球、门球等球类活动。90年代,学练太极拳的人逐年增多,至2000年初,境内有固
定活动站12处,分散活动场所多处,经常参加活动的有1200多人。建国后,学校体育
列入正式课程, 而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95年,全镇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 5
%以上。镇(公社)村(大队)两级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并积极组织
参加区以上赛事活动,推动了全镇体育事业的发展。1992~1997年,淄城镇先后荣获
省级体育先进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11月,淄博市及淄川区老年体育协会领导张新桥、李传柱、翟慎祥、白念钧等
到城一村检查指导工作,对该村重视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赠送青
龙剑5把,无极健身球5套。
在卫生事业方面, 新中国成立时仅存6处设备简陋的私人诊所。1953年建淄城联
合诊所,并逐步发展为镇卫生院。60~70年代,村级卫生所普遍建立,并巩固下来。
至1999年末, 全镇共有医疗单位38处,医务人员183人。加之,淄川区医院、淄川区
中医院、 淄川区妇幼保健院及驻军卫生所等均设于境内,群众就医十分方便。建国5
0年来,镇(公社) 及各级医疗单位,还重视抓了防疫保健、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卫生
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