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成人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34&run=13

农民教育 1946年,国民党淄川县政府成立淄川民众教育馆。该馆在西关乡建民
众识字教育班1个,招男性学员37名;在城镇建妇女识字教育班1个,有学员46名。两
期学员均于同年12月结业。还在西关乡建民众学校1处(淄川县立民众教育馆附设西关
乡民众学校),招生35名,年底停办。
建国后,县、区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扫盲和业余教育。1950年,淄城地区多数村
都办起冬学班和文化班。1952年冬,贯彻落实县、区扫盲工作会议精神,推行祁建华
速成识字法,以注音字母为“拐棍”,突击识字,在各村小学教师辅导下,扫除了部
分青壮年文盲。
1958年,区成立了扫盲办公室,淄城人民公社配备业教干部,有组织有领导的在
全社开展扫盲运动。组织青壮年文盲全部参加学习。实行“四有” (有书、有笔、有
黑板、有笔记本) 、“五固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民师、定学员、定学习任务),
大力推行同音识字教学法。在扫盲过程中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政治、技术、文化三
结合。
1960年,为深入开展群众业余教育,尽快扫除文盲,按市、区委统一部署,公社
党委组织力量,于春节、“三八”“五一”前后,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三次扫盲战役
和大会考,基本实现无盲社。
1962年,全社有16个大队办起民校,设26个教学点,28个教学班,学员1037人。
其中业中班9个,学员233人;高小班12个,学员318人;初中班9个,学员194人。
1963年, 全社42个教学点,参加业中学习337人,业小学习414人,扫盲学习224
人,农技学习115人,校外儿童94人。同年8月,淄川区副区长范长行,教育科科长刘
长林来淄城人民公社检查民校工作。年底,城二大队民校被淄川区评为办学模范单位。
1963~1965年,根据“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各大队继续办
民校。农民扫盲业余教育稳步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教干部改做其他工作,农民业余教育无人过问。
1978~197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和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
会议精神,多数大队恢复了农民业校。教育内容以学农业科学技术为主。
1989年12月,根据《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和市、区政府的部署,淄城镇成立扫
盲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抓扫盲工作,全镇掀起扫盲热潮。
1990年春, 对15~45周岁的男女青壮年进行登记,对107名青壮年文盲半文盲,
分别采取措施, 安排专人教学辅导。5月,经市、区扫盲工作检查验收小组考核,确
认淄城镇基本实现无盲镇。为巩固扫盲成果,镇政府于1993年建立扫盲工作考核奖惩
制度,对各村每年考核一次,并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学科学、学技术积极性越来越
高。1996年,全镇17个村都建立业校,有专兼职教师80人,向农民进行农业技术、人
口理论、经营管理、会计统计等专业知识教育,年平均培训数千人次。
90年代, 除村办业校外,淄城地区还出现个体农民办学的势头,如城二村的D式
缝纫剪裁学校,城三村的益民服装学校,菜园村的春燕服装学校,城一村张德洲创办
的食用菌种植培训中心等,都为农民致富做出了贡献。
职工教育 1985年4月, 镇政府创办淄城镇职工业余技术学校,校址设在镇政府
办公楼三楼,备有双人课桌40张,电视机、放像机、黑板等教学设施。镇长郑峰任校
长,副镇长张学山、科协副主任杜希永任副校长。下设教务处,聘请退休工程师王成
章主持职工业校教务工作。办学的宗旨是落实“科教兴镇”战略,提高镇村企业干部、
职工素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至1996年,该校共组织举办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机
械制图、 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加工工艺、模具设备与制造、经济法规等各类培训班8
4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1~3年长期班8届,学员139人。
1996年8月, 淄城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建立。至1999年,先后举办村镇规划、计
算机原理、建筑施工、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安全用电、人口理论与政策、小学教师
业务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25期,学员6100人次。
1996~1998年,组织镇机关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人员、村级管理人员分
期分批参加淄川区举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训,参加培训298人。
淄城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简介校址在原三里沟小学。占地3878平方米,建筑面积
701平方米。 教室、实验室、标本仪器室、录制室、图书阅览室、伙房及活动场地等
功能设施俱全。 还有地面卫视接收天线1套,25电视机2台,实验仪器230件。镇党
委书记李作贵任校长, 常务副校长段义峰主持日常工作,有专职公办教师7人,担负
对全镇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术培训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