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中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33&run=13

发展概况 淄城地区最早的中学是1929年在城里西街路北建立的淄川县立初级中
学,每年招收一个班,至“七七”事变停办。日本投降后复学。1946年春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恢复教育。1952年,于原县中学校址建立山东省淄
川中学,1955年,改名为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中学,归淄博市政府管理。
1963年8月,淄城人民公社在泉龙村北0.5公里处建淄城农中,占地14亩,有校舍
16间, 招两个班,学生93人,教师4人,实行半工半读,每周学习4天,劳动2天。公
社社长王光泽任校长,业教辅导员孙廷江任教导主任,公办教师张方海任副主任并主
持日常工作。1967年停办。
1968年,淄城人民公社在小学附设初中班,叫小学“戴帽”。北关小学设初中班
8个,淄城小学(东街小学)设初中班2个,两校共有初中生410名,教师15名。1969年,
西关小学设初中班2个。
1972年, 西关、淄城两小学初中班各增至7个,北关小学增至14个。全镇28个初
中班,学生1199人,教师72人。3处小学分别更名为北关中学、城里中学和西关中学。
1976年, 除泉龙小学外,16处小学皆设初中班,全社共有初中班41个,在校生1
801人。教师122人。
1977年,淄城人民公社在城里东北隅(今松龄东路南)建高中一处,定名为淄博市
淄川区淄城中学。 有教学楼一幢、平房数间。9月招高中班4个,学生216人。教师14
人。该校1980年4月收归区属,称淄川区淄城中学,后改为淄川一中。
1978年,北关中学收归区属,停招初中班,定名为淄川区北关小学,为区重点小
学。
1982年4月, 城里中学收归区属,停招初中班,定名淄城东街小学,后改为淄川
区东街小学,尔后又改称淄川实验小学。淄城公社各小学也停止附设初中班,未毕业
学生并入西关中学。
1989年5月, 西关中学迁至淄城东路7号,改名淄博市淄川区淄城中学。1999年5
月收归区属,改称淄川二中。
学制建国前, 初级中学学制3年。建国后,1952~1968年,按国务院普通中学实
行“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3年。
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由“三三制”
改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各2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学改为“三二”制,即初中3年,高中2年。
自1982年起恢复“三三”制。
1993年,中学实行“四三制”,即初中4年,高中3年。
课程设置 1966年以前,按照教育部《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学课程的通知》精神,
学校规定在初一开设6门课, 二年级设8门课,三年级设9门课,除音乐、体育、图画
外, 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开设3年,其中初中二、三年级代数和平面几何并开。
物理、生物、历史各设2年,化学、地理、生产知识各设1年。每周上课时数,初一33
节, 初二、初三均为34节。公社农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4门课程。文化
大革命期间,初中只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等课程。
1978年,按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教学计划要求,设政治、语文、数学、
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理、体育、美术、音乐。1984年以来,中学设14门课,
即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业基础知识、体育、
生理卫生、音乐、美术。
1992年,执行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初中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
化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写字、微机、健康教育、
民族等18门课程。
教学 建国初期,中等学校在改革旧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方法
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倡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法,开始注意利用教具
直观教学。
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按组织教学、复
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注意掌握直观性、系统
性、自觉性、量力性、巩固性五大原则。
1957~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
针,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强调劳动教育,各科教学偏重实践,出现忽视知识教育的倾
向。1961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1964~1965年,贯彻“少而精”,提倡“启发式”教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工作陷入混乱,教学方法公式化。1971年后,学校大
都搞勤工俭学,办工厂、农场,强调教育同劳动结合,忽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下降。
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
1978年开始应用电化教学。西关中学制作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演示实验及实验习题幻灯片。
1989~1990年,中学建立物理、化学实验室,按九年义务教育规定标准配实验仪
器,物理、化学课在实验室上。
1998年,中学设语音室和微机室。班班有电视机、放像机、投影机、收录机和小
型银幕。淄城中学为淄博市电化教育试点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60年代初,淄城农中向学生进行“五爱”教育,阶级和阶级斗争
教育,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以及忆苦思甜、访贫问苦活动。
“文化大革命” 开始, 学生中各种“造反”组织纷纷建立,“红卫兵”运动和
“反潮流”精神统治学校,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泛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执行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 和
《中学生守则》,通过政治课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五
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80年代,除进行以上教育外,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三好”活动。
90年代,学校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

1968~1977年淄城公社中学发展情况表

┌──┬───────────────┬───────────────┐
│年份│初中 │高中 │
│ ├──┬──┬────┬────┼──┬──┬────┬────┤
│ │处数│班数│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处数│班数│学生人数│教师人数│
├──┼──┼──┼────┼────┼──┼──┼────┼────┤
│1968│2 │10 │410 │15 │ │ │ │ │
├──┼──┼──┼────┼────┼──┼──┼────┼────┤
│1969│3 │16 │771 │31 │ │ │ │ │
├──┼──┼──┼────┼────┼──┼──┼────┼────┤
│1970│3 │19 │925 │42 │ │ │ │ │
├──┼──┼──┼────┼────┼──┼──┼────┼────┤
│1971│3 │30 │1267 │71 │ │ │ │ │
├──┼──┼──┼────┼────┼──┼──┼────┼────┤
│1972│3 │28 │1199 │72 │ │ │ │ │
├──┼──┼──┼────┼────┼──┼──┼────┼────┤
│1973│3 │15 │755 │53 │ │ │ │ │
├──┼──┼──┼────┼────┼──┼──┼────┼────┤
│1974│3 │19 │903 │67 │ │ │ │ │
├──┼──┼──┼────┼────┼──┼──┼────┼────┤
│1975│3 │19 │975 │63 │ │ │ │ │
├──┼──┼──┼────┼────┼──┼──┼────┼────┤
│1976│7 │20 │981 │58 │ │ │ │ │
├──┼──┼──┼────┼────┼──┼──┼────┼────┤
│1977│17 │41 │1801 │122 │1 │4 │216 │14 │
└──┴──┴──┴────┴────┴──┴──┴────┴────┘

淄城中学简介
其前身是淄城公社西关中学, 建于1969年,校址在西二大队。1989年7月,淄城
镇投资500万元在淄城东路北首东侧建新校, 西关中学迁入并改名为淄川区淄城镇淄
城中学。至1999年初,该校有2~4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实验楼、功能教室楼各一
幢, 阶梯教室一座,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29平方米。设28个教学班,学生
1705人,教职工134人。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教职工人数的97.3%;有中学高级教
师6人, 中学一级教师30人;受国家级表彰1人,省级3人,市级9人,区级3 6人。有
26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12名学生在全国数理化联赛中获奖,
57名学生在省、市书画作品展中获奖,24名学生的习作在全国中学文学社年会上交流。
该校先后被评为淄博市学校管理、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市级规范化学校。
1999年5月,收旧区属,改名为淄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