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书塾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30&run=13

书塾又称私塾,是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淄城地区私塾始于何
年无考,但明清两代私塾盛行,几乎村村都有。1901年,清廷宣布“废科举,兴学堂”
后,仍有私塾存在。
民国初期,西关村人朱蕴山招收学生10余人,在家办学,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课
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1939年春,东关村部分村民,自发联合起
来,聘本村高功长为师办学,学生不足10人。
书塾的另一种形式是义学,系由私人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供民间子弟之无力
读书者免费上学的学校”,规模比前者大。旧县志载:慕王庄车继宗幼时家境贫寒未
能上学,甚敬读书人,于庄外关帝庙设课局、备几案、捐奖费,又买孙姓空院一所,
建精舍为义学,匾额称“公善书屋”。名声较大的还有西街义学、北关义学。
书塾的基本特点是:实行大复式教学,课本及授课进度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定。学
生到校后早晨背诵正书,上午诵读,中午习书法,下午温习旧课。作文必须按照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之公式去做,即“八股文”。私塾无算
学和音体课,对学生的管理,大都实行体罚手段。
1904年前后,学堂兴起,书塾逐渐消失。
书院旧时县城内的有般阳书院。该院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知县周通创建,
地址在明伦堂西,有讲堂三间和东西舍各三个。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令薛廷栋,二
十三年(1758年)县令陈汝聪及嗣后县令杨成龙、张为、赵玉槐等均修茸扩建。数年
后,当事者于西花门外买民房一所,地颇宽展,修为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
县汪廷骏又在院内添建考棚数间,并悬匾“般阳试院”。般阳书院又成了淄川童子试
的考场。书院生员人数无定,有“正课十一人,附课八人”及“四生八童,附课三十
二人”之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淄川县立高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