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任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223&run=13

治安保卫建国前民兵组织担负着防奸防特,维持社会治安,保卫胜利果实和保障
社会稳定的责任。 1947年城里5街组成联防指挥部为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和新生的基层
政权起了决定性作用。1947年8月~1948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淄城期间,多数民兵干
部随中共淄川县委转移山区备战,未转移的有的被还乡团杀害。
建国后,民兵组织配合驻军和公安部门,担负着维持社会治安,保卫重点目标和
要害部门的任务,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的准军事队伍。60~70年代,民兵除
保卫麦收秋收常规任务外,还对城区的要害部位,如桥梁、银行、邮电、仓库、机关
等进行守卫。
1976年4月18日, 淄川区在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逝世追悼大会,淄城公
社民兵营全副武装,由武装部长负责指挥,各连连长带队,负责整个会场安全保卫和
通信联络。广大民兵冒雨执勤,保证了大会的顺利进行。
80年代以来,民兵组织与公安部门组成治安联防小组,进行治安巡逻活动,协助
公安部门抓获各类犯罪分子308名, 破获各类案件90余起,挽回国家经济损失20余万
元,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支前备战建国前,淄城地区民兵积极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担架队、小车运输队支
援前线作战。1947~1949年,参加莱芜、南麻、济南、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300多人,
其中出民工较多的东关村、 城一村、城三村分别为50人、37人和20人。1947年3月,
泉龙村民兵王希安、房玉忠两人推一把小车,参加县支前运输队,在莱芜战役中,王
希安光荣牺牲,房玉忠负伤致残,定为二等乙级残废。
建国后,在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及中印、中苏、中越边境战争期间,广大民兵随时
听从国家召唤,积极报名参军。1969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要准备打仗”的指
示,淄城公社民兵立即投入挖防空洞的热潮,到1980年,淄城地下构成以人防干道网
为主的指挥、 救护、隐蔽各类人防工事5万平方米。为使群众学会防空知识,做到临
战不惧,1970年成立防空演习指挥部,分片组织民兵和全体社员参加防空演习数次,
做到紧张有序,行动快速。老弱病残在“纠察队员”的帮助下隐蔽疏散,进洞人数占
总人口的95%以上。
生产建设1958~1960年,人民公社、管区、大队、生产队负责人分别兼任民兵组
织的团、营、连、排长,既是生产负责人,又是民兵指挥员。
60~70年代,区、公社、大队统一组织的农田水利及某些基本建设项目,多以民
兵为骨干组成团、营、连、排、班的军事编制进行施工,屡创佳绩。
1975年12月,淄城公社调集1000名民兵组建淄城民兵营,参加太河水库一干渠工
程建设。苦战一年,修干渠2759米,其中明渠2256米,山洞503米,开挖土方71972立
方米,浆砌20383立方米。一干渠建设指挥部于1976年11月2日在淄城民兵营召开现场
会,教导员李毓宽代表淄城营介绍施工经验。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对淄城营的工作给予
充分肯定。在历时8年的太河水库工程建设中淄城营有7个连、3个排、275名民兵受到
指挥部的表彰奖励。
1976年12月, 淄城公社抽调民兵400人,组建淄城大桥建设民兵营,并从中选拔
120名骨干组成基干民兵连, 担负最艰巨的任务。民兵营的首要任务是开挖三墩二台
的基坑。时值严冬,广大民兵冒顺河床吹来的刺骨寒风,两脚站在冰冷的泥水中,硬
是靠手挖肩抬,胜利完成了挖土石1000余立方米的任务,为浆砌三墩二台争取了宝贵
时间,1978年4月淄城大桥竣工。淄城民兵营受到市、区领导的大会表扬。
文明共建一是军民共建。镇武装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为各民兵连同驻军牵
线搭桥,结成对子,共建文明。东关村民兵连与驻军防化营侦察连结成共建对子后,
经常开展活动。后来防化营移防济南,该村仍到济南走访慰问,进一步加深鱼水之情。
公义、西二、城二、城一等村民兵连每年“八一”前后都进行慰问和举行军民联欢活
动。城二村党委书记白富远,几十年如一日,关心重视拥军和国防教育,被山东省国
防教育委员会评为山东省关心国防建设十佳人物。二是扶贫共建。全镇有17个民兵连
先后与距城区50多公里偏辟山区峨庄乡的17个民兵连结成兄弟民兵连,帮助他们拓宽
致富路,给予人力物力支持,经常进行思想、文化和军事交流。城二村民兵连自带工
具和材料,克服种种困难帮助石沟村打出了一眼294米深井,安装700米自来水管道,
更换全村旧照明线路,向“民兵之家”赠送电视机、收录机、图书、篮球架等,并帮
助他们改建小学。城一村民兵连帮助东坡村建砖厂一处,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附1:刘德培起义
刘德培,字雪田,纸坊村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淄川知县多仁肆意横征暴敛,
并将漕米的合、勺之零数进而作升,浮收漕粮,民众怨声载道。当时正在教书的刘德
培, 为民众拟了抗漕呈文,张贴各村,并秘密串连,进行反清政府宣传活动。186 1
年8月, 捻军至邻县活动,官府大惧,欲借民间力量抵御捻军。刘德培见时机已到,
便组织20余人,成立了信和团,不久成为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发动了起义。所到之处,
锐不可挡,后来队伍扩大到数千人。刘德培举旗反清,使清廷惊慌失措。1862年9月,
青州满营步骑兵4000余名将淄城四面包围。刘德培起义军虽然人少势孤,陷入重围,
但斗志旺盛, 与清军顽强战斗。1863年春,清廷派亲王僧格林沁率统步骑兵700 0余
名来剿灭义军, 又派五王爷率马队500余及喇嘛兵2000余来淄增援。刘德培率领义军
顽强抵抗, 打退清兵多次进攻。6月下旬,清军攻城日紧,城内粮食、火药耗尽,居
民又染疾疫,起义军难以据城杀敌。为保存力量,刘德培率起义军放弃淄城,突围转
移。清兵紧追不舍,起义军边战边撤。刘德培身负重伤,力战群敌,最后见大势已去,
自刎而死,起义失败。
(1990年1月《淄川区志》)
附2:淄城五次解放概况
第一次 (1938年3月15日) 日本侵略军占领淄川后,国民党参议员高福斋出面,
在淄城建立了汉奸组织--治安维持会。他们倚仗日军的势力,向群众要粮、要款,作
恶多端。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部决定,由三、
四、十四、二十三中队攻打淄城,捣毁维持会。
淄城自明、清以来,几经整修,城墙高耸,城门坚固,加之南有般河、西有孝妇
河护围,是易守难攻之地。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十四中队,其成员大都是淄城附近村庄
人,对淄城情况很熟。他们接到攻城任务后,即在队长李光祥带领下到庵头村待命。
李光祥率领各分队队长到淄城周围看了地形后,讨论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选拔13名
身强力壮、机智勇敢的战士组成尖刀班,竖云梯爬城墙,除哨兵开城门,接应部队进
城。
1938年3月15日深夜, 待各攻城部队隐蔽城下时,李光祥按既订计划指挥战士架
起云梯登城。在城门下摸掉了两个哨兵,一个战士迅速砸掉铁锁,打开城门,隐蔽在
城外的战士立即杀进城,直向旧县府部冲去,将日伪维持会捣毁。战士们砸开监狱,
放出被汉奸关押的人员,打开粮仓周济群众。攻战淄城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
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签署布告,号召人民抗日救国,警告汉奸改邪归正。黎明时分,
部队撤出淄城。
第二次(1945年8月26日) 1945年8月25日,山东八路军三师七团在攻克博山后,
于当日黄昏包围淄城,晚22时发起进攻。二营从北门攻,三营从东门攻,一营为团预
备队。 战斗打响后,三营九连最先攻入城内。经4小时激烈战斗,共歼敌2000多名,
生俘由博山逃出来的伪大队长伊来好等官员1800余人,缴获机枪23挺,长短枪1500余
支,九连被鲁中军区授予“淄川连”光荣称号。
第三次(1946年1月12日) 1946年1月12日,鲁中军区九师在钱钧师长、李耀文政
委的率领下,奉命攻占淄川,首先扫清了洪山守敌潘树勋部,继而向淄城的守敌展开
攻势, 在县大队的配合下,激战1小时,占领淄城,共毙伤俘敌百余名,余敌窜至张
店。
第四次(1947年2月24日)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莱芜战役的
胜利,极大地震动了敌人,淄川守敌程学通及国民党七十三军留守处望风而逃,人民
解放军于2月24日进驻淄城。
第五次 (1948年3月21日) 1948年3月11日,山东兵团第七纵队受命于3月12日包
围了淄川守敌,扫清外围后,十九师于16日控制了西关,守敌千余人向西南窜逃至三
台山,被人民解放军鲁中部队歼灭。17日拂晓前,四关外围之敌全被肃清,余敌集中
龟缩城内。19日下午4时30分,部队选择了9个突破口对淄城实施攻城战斗。战斗一打
响,二十一师爆破东门成功,六十一团一营首先冲进城内。尔后五十八团、六十团、
六十一团、 六十二团投入纵深战斗,于21日晨4时全部歼灭文化巷守敌,淄川古城解
放。 被歼灭的敌军有淄博警备旅旅部及其所属第三团、整编三十二师新三十六旅一O
六团、交警第一总队、博山团管区、联勤总部一O九库、淄川县政府、淄川自卫总队、
博山自卫队、沂蒙大队等,生俘淄博警备旅旅长兼淄博警备司令吕祥云等官兵9845人,
毙伤2200人。

(1990年1月《淄川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