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2&rec=1&run=13

(1)
淄城镇为淄博市淄川区辖镇之一,位于区境中部,总面积15.5平方公里。1999年
末,辖16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居住着汉、回、满、朝鲜、蒙、苗6个民族,总人口
924 03人。
淄城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般阳古城。自西汉初建般阳县,曾为郡、州、路、府、
县治所。1947年2月,淄川第四次解放,县委、县政府机关迁驻于此。1956年2月建淄
川区同时建淄城镇,至2000年7月撤销,这段历史为44年又5个月。
淄城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同治元年(1862年),刘德培率众抗漕起义,自立
为“大汉德主”,震撼朝廷。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热血青年
朱光旭等志愿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国军,至抗战胜利,各村参军入伍者计42人。
解放战争期间又有111人参军入伍,300多人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支前担架队和运输队。
有28人为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地献出了自已的生命。

(2)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此,淄城历史揭开了崭新一页。建国50多
年来,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淄城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建国前,农业生产落后,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为改变生产条件,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 开展了以整地改土、兴修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整平土地1
万余亩, 扩建新建中小型水库6座,总容水量200.9万立方米,打机井152眼,建扬水
站30处,修水渠46.8公里。水浇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962亩增加到8000多亩,有70%
以上的农田改造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与此同时,全面推广科学种田,加大机
械化投入, 不断加强管理,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94.5公斤增加到1999年的892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建设大量土地被占用及第三产业的崛起,种地已不是淄城人
的“主业” 了。1999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从业人口总数的7.7%。农业作为赖以生
存和繁衍生息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工业镇村(社队)工业始于50年代中期。1979~1995年有较大发展。之后数年经调
整改制,企业总数有所减少,但村以下企业发展很快,足以弥补出现的空缺。1985年,
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00个,其中镇办13个,村办62个,村以下25个,工业总产值71 49
万元,销售收入9554.9万元,实现利税335.8万元;1999年,共有工业企业388个,其
中镇办8个,村办70个,村以下310个,工业总产值68617万元,销售收入68444万元,
实现利税7966万元。以上两年,全部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别为3529人和8479人。工业
门类较多,主要有轻化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加工维修及矿产开采等。
镇村建设镇村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展开并与整个城区建设同步进行,从而形
成了区、镇、村三级共建的局面。90年代的淄城旧貌已剩无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
环境优美、 经济繁荣、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城镇。690幢楼房和3750套
庭院式住宅组成46个居民生活区或村民居住点;34条等级不同的街路纵横交错,井然
有序;4座公路、铁路大桥横跨于孝妇河上,风格各异,气势壮观;商业区、工业区、
旅游区及居民生活区相对集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
商业1949年,境内有私营商业户58家。1956年经过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逐步成为流通市场的主体。另一种传统商业形式是集市贸易。
建国前,境内有3处大集,50年代关闭2处,只剩淄川大集,其历史悠久且昌盛不衰,
196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集市之一。从80年代末,特别进入90年代
以来,境内商业空前活跃,市场拓宽,竞争激烈。淄川服装城迅速崛起,并建成11条
商业街和4处农贸市场, 共有经营门头摊位17832个,从业人员41724人。国营商业的
领导地位和作用削弱,供销合作社商业由农村转入城市,发展势头很好,镇村集体商
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科教文体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成绩显著。1999年末,
有镇办中、 小学6处, 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处, 幼儿园11处;设中学班28个,学生1
705人, 小学班49个,学生2263人,幼儿班60个,入园幼儿1911人。1990年淄城镇跨
入淄博市首批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乡镇行列。科技队伍从无到有,至1999年末取得建
筑工程、农经管理、教育医疗、会计统计等系列技术职称的1125人,其中高级14人,
中级267人, 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体生活丰富多彩,镇村两级举办活动
数百次,并积极参加区以上比赛活动。城二村农民管弦乐团两次赴京参加全国农业博
览会开幕式,影响颇大;城三村的家庭文化活动、镇机关老年门球队,城一村的太极
拳剑表演队及泉龙村的鼓子秧歌队等,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享有声誉。卫生医疗条件
有了很大改善。有区级医院2处,镇级医院1处,村级卫生所(室)18处,私营诊所若干,
群众就医方便。各级医疗单位积极配合,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天花、虐疾、麻风
等病已在境内消灭。

(3)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淄城人在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失误,遇到了一
些不可抗拒的困难甚至是灾难。诸如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扩大化,一些人遭受批
判斗争,有的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在“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中,
以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生产建设,以“理想”的共产主义标准指导分配,使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1966年开
始的“文化大革命”,一大批干部被打倒,公社党政机关、大队及社属单位被“夺权”,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文化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是深刻的。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淄城人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大踏步前进,成为鲁中商城的一颗绚丽明珠。功不
可没,历史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