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85&run=13

  黄烟开发 1985年,峨庄、太河两乡种植红花大金元黄烟266.7 公顷,亩产
100公斤,总产烟叶40万公斤。

  1987年,坚持区域化、良种化、规模化生产,扩大适宜区种植面积,以红花
大金元为主要品种,引进新品种中烟14和G80 试种;推广培育壮苗、起垄移栽、
适时采收、科学烘烤等技术;实行定乡镇、定人员、定任务、定产值、定期检查
服务质量和不定期检查生产情况进行评比管理办法;聘用部分农民技术员,签订
承包合同。年内,在各植烟乡镇举办培训班9期,500余人参加;同时,利用有线
广播、地头堰边座谈讨论等形式传授植烟技术,指导新建烟炉100 只。是年,峨
庄、太河、口头、张庄、东坪5个乡、41个自然村、2366户种植黄烟133.3公顷。

  1988年,组织种植黄烟专业户在5 个适宜植烟乡镇作巡回报告,介绍种烟经
验及增加经济收入情况。采取联产计酬、分片包干等方法,把技术人员工资奖金
与烟农收入挂钩,调动工作积极性。突出抓好峨庄乡下雀峪、杨家庄、紫峪3 个
植烟专业村,全年种植黄烟486.7公顷,生产烟叶55万公斤。

  1989年,峨庄、太河、口头3 个乡分别建立千亩黄烟基地。是年,全区种植
黄烟800公顷。对千亩黄烟基地实行化肥、农药、农膜、煤炭优先供应。

  1991年,开展黄烟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发展清香型烤烟。以红花大金
元、中烟14为主要品种,并在峨庄乡试种新品种黄烟NC89。重点抓科技带头村、
科技带头户,对峨庄乡紫峪、下雀峪村,口头乡杨家村,太河乡东南牟村进行重
点扶持,免费供应部分农药、化肥,推广打顶抹杈、 病虫害防治、 合理追肥浇
水、适时烤烟等技术。是年,种植黄烟580公顷。

  1994年,烟叶生产由于干旱、价格下调,植烟面积不足千亩,产量14.5万公
斤。翌年始,制定奖励、补贴、扶持等优惠政策,调动烟农积极性。

  1997年,青州卷烟厂将淄川作为黄烟特殊原料基地,投资8.4 万元在峨庄、
口头、太河等植烟乡镇修建52座蓄水池。从临朐等地高薪聘请30名技术员,提供
全方位系列化优质服务。

  1999年,重点发展清香型烤烟。云烟85被确定为全区黄烟主导品种,与青州
卷烟厂合作,在淄川区建立万亩清香型黄烟基地,当年种植黄烟710.9 公顷。推
行科技兴烟战略,推广溴甲烷熏蒸、烟田双层施肥、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止
芽素抑芽、标准化烤房、蜂窝煤烤房等先进技术。免费供应种子、肥料、地膜、
育苗大棚材料、农药。是年,生产烟叶120 万公斤,收入万元以上的种烟科技大
户200多个,上交农林特产税182万元。

  2000年,发展集约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种植黄烟1533.3公顷。由烟草公
司、区政府、青州卷烟厂三方共同投资300 万元设立水利建设专项基金,提高抗
旱救灾能力。积极探索大棚托盘育苗生产技术;黄烟品种以云烟85为主,适当搭
配云烟87等清香型品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肥;推广三段五步式烘烤工艺,
建立烤房示范园区,做到烘烤工艺和烘烤设施的配套。是年,全区生产烟叶 235
万公斤。峨庄、张庄、太河3乡种植黄烟各5000亩以上。

  2001年,全区种植黄烟1226.7公顷,分布在6个乡镇,118个植烟村,签订合
同2023份。生产烟叶129万公斤,其中上等烟46.13 %、中等烟 50.49 %,利润
95.8万元。全区收入8000元以上的种烟大户450户。

  2002年,全区90个植烟村,其中百亩村14个,200亩村10个,500亩村9 个,
1000亩村1个。种植最多的户达到65亩。种植烤烟 1048.7 公顷,签订合同 1642
份。区烟草公司投入资金360万元,生产性投入每亩达到240元。聘请52名农民技
术员驻村指导黄烟生产,加强烟草栽培管理。全区收入在 8000 元以上、亩收入
1200元以上、上等烟比例30 %以上的种烟大户 268 户,基本形成规模种植的格
局。是年,生产烟叶160.5万公斤,其中上等烟58.86%,中等烟38.63 %。利税
320万元,亩产值1441.69元。

  食用菌开发 1981年5 月,城一村张德洲建立淄川首家食用菌厂,以栽培香
菇为主。是年,全区香菇栽培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

  1984年,淄川食用菌厂举办食用菌培训班,每月举办3 期,聘请山东大学、
省农科院的专家讲课,学员来自江苏、江西、河南、河北、天津等省市及本省50
多个县市区,先后培训学员1 万名。同年,淄川食用菌厂被列为省农科院食用菌
科研基地,先后承担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香菇细胞杂交育种等省级科研项
目。是年,岭子镇农技站试种平菇,种植面积100 平方米,聘请省农科院植保所
研究员任技术顾问,先后培训技术人员 6 名。主要生产灵芝,兼产木耳、 金针
菇、平菇,带动起一批重点户、专业户。全镇食用菌养殖栽培4500平方米,产量
5万公斤。

  1986年始,淄川食用菌厂利用城区人防干道养殖猴头、金针菇,并进行金针
菇地上地下结合袋料栽培科研项目试验,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 月,淄川区食
用菌协会成立。协会每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编印会刊,编写技术手册、明白
纸近万份。

  1988年,淄川食用菌厂承担20万平方米香菇高产栽培技术、香菇液体菌种生
产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翌年,建罐头厂,生产香菇、金针菇、猴头、草菇罐头。

  1996年 11 月,张庄乡张庄村村主任孙即武引进双孢菇试种成功。翌年,张
庄、黑旺、太河等乡镇双孢菇洞发展到100条,养殖面积1万平方米,产量7.5 万
公斤。

  1997年,土洞反季节养殖双孢菇成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政府拨出
专款鼓励支持食用菌生产,每条洞补助1000元。当年,注册的“银星”牌双孢菇
被淄博市命名为名牌蔬菜。翌年,区政府组团赴河南省泌阳县考察花菇产业,引
进技术人员,在张庄乡、商家镇七河村成功养殖花菇4万袋试种。

  1999 年 5 月,改良洞体结构和通风装置,解决双孢菇产量低、质量差的问
题。同年,张庄乡引进双孢菇加工项目,腌渍双孢菇70吨。翌年,食用菌养殖列
为淄川区农业重点工程。先后开发出花菇酱油、花菇醋。

  2002年4月3日,区蔬菜局开发的花菇高产高新配套应用技术项目通过省级鉴
定。是年,全区食用菌养殖面积122万平方米,总产量1860万公斤,产值6800 万
元。

  花生 1998年始,在城南、商家、黄家铺、昆仑4 个镇 2000 公顷红石岭地
区,进行地膜覆盖花生开发,占该地区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选用高产优质
新品种鲁花11号、鲁花14号,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幼苗生长。地
膜覆盖使土壤表层(0~20 厘米)保墒,植株生长健壮,果针、果仁增加,降低
病虫害的发生。至2002年,累计开发4000 公顷,覆膜栽培花生平均亩产 350 公
斤,增产28%。

  中药材 1986年,零星种植中药材。1993年,峨庄乡下雀峪村引进西洋参种
植成功。1995 年,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黄家铺镇夏庄村种植西洋参 0.093 公
顷,亩产76公斤,积累了成功经验。2000年始,峨庄、淄河、东坪、张庄4 个乡
镇开发中药材面积133.3 公顷。区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到乡镇、村举办中药材
种植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4000人。翌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66.7 公顷,主要有
黄芪、桔梗、丹参、板蓝根。2002年,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柴胡、远志、
桔梗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666.7 公顷。在大绿化工程的实施中,充分利用幼
树空间,推广林药间作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亩收入比种植粮食作物
增加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