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84&run=13

  区内多低山丘陵,旱田面积占三分之二,干旱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
量低而不稳。

  1987年始,在杨寨、罗村、查王、黄家铺4 乡镇实施万亩吨粮田综合技术开
发。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玉米开发选用株形紧凑、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种
掖单4号、鲁玉2号,5月25日—6月5 日套种,用套种耧条播,畦中套一行,畦面
套两行;鲁玉2号每亩4000~4500株,掖单4号每亩4500~5000株,早间苗、早灭
茬、早治虫、早追肥,重施攻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浇好拔节、攻穗水。小麦开
发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种鲁麦7号、鲁麦12 号,选
择土壤肥沃、水浇条件好的地块;9月25日—10月1日播种,每亩播种量6.4~7.9
公斤、畦宽1.6~1.65米,每畦6 ~ 7 行,氮磷肥配合。早追起身肥,重施拔节
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划锄,及时浇水及防治病虫害。1987年— 1988 年,由
省、市、区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测产验收,玉米亩产 507.75 公斤,小麦亩产
440.5公斤,耕亩单产948.25公斤。1988年—1989年,玉米亩产568.8公斤,小麦
亩产455.8公斤,耕亩单产1024.6公斤。1989年—1990年,玉米亩产586.3公斤,
小麦亩产453.9公斤,耕亩单产1040.2公斤。

  1989年始,在杨寨、冶头,实施千斤玉米乡开发,面积1800公顷。区农业技
术人员进行指导,选用良种掖单4号、掖单10号、掖单11号、鲁玉2 号、鲁玉 10
号、莱农4号,每亩4000 ~ 5000 株,及时追肥、浇水,适时防治病虫害。经测
产,杨寨乡亩产503公斤,冶头乡亩产501公斤。翌年,杨寨、冶头两乡开发千斤
玉米面积2002.73公顷,亩产均为505公斤,实现千斤玉米乡。

  1990年始,西河、岭子、黄家峪、磁村、黑旺、太河、峨庄、口头、张庄、
东坪10个乡镇实施十万亩山旱粮田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开发面积10133.3 公顷,
其中山旱田8133.3公顷。西河镇定为试点单位。市、区农技人员入驻西河镇进行
指导,利用冬春季整地改土,建造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充分蓄纳降
水。在旱肥地和旱薄地分别选用不同生态型抗旱小麦良种, 实行沟播, 行距由
22.5厘米缩至21厘米,改大播量为适量播种,减少水耗,实行配方施用有机肥,
以肥调水。玉米施专用肥,深松土壤并覆盖麦穰。春播作物实行地膜覆盖,保持
土壤水分。翌年,全镇粮食耕亩单产630公斤,比开发前增产126.6%。1991年 9
月2日—3日,全省旱作农业开发现场会在淄川区召开,淄川区旱作农业开发经验
在全省推广。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的13位专家教授考察后一致认为:西河
镇旱田开发设计合理,技术措施得当,经济生态效益高,开发成果处全国枯水旱
地领先水平。淄川区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旱作农业开发示范区县。

  1992年,全区 8133.3 公顷山旱田开发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耕亩单产
551.3公斤,比开发前亩增产254.4公斤。

  1993年,黑旺、张庄、东坪、口头、西河、洪山、寨里7 个乡镇实施旱作土
壤水分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开发面积5500公顷,连续开发3 年,平均耕亩
单产粮食533.4公斤,亩增产122.1公斤,创出一套适合山旱田粮食作物栽培综合
蓄水、保水、科学用水的新技术。

  1996年,黑旺、张庄、东坪、口头、西河、洪山6 个乡镇实施旱地小麦高产
开发,开发面积4133.3公顷。在旱肥地选用耐肥抗倒伏品种鲁麦21号,旱薄地选
用耐瘠抗旱品种鲁麦19号。配方施肥,加大有机肥用量,攻关田增施钾肥和微量
元素锌、硼,以肥调水。改进种植方式,旱肥地种畦麦,旱薄地种小排垅或小沟
麦,行距17~20厘米,提高土地利用率。连续3年小麦平均亩产362.9公斤,其中
张庄乡、东坪镇、黑旺镇333.3公顷旱地示范田,小麦亩产达506.7公斤。是年 6
月,东坪镇河湾村0.11公顷高产攻关田,经省、市小麦专家组验收亩产684.7 公
斤,创北方地区旱田小麦单产领先水平。

  1999年,在张庄、东坪、淄河、黑旺4 个乡镇土层厚的旱肥地块上建立小麦
科技成果综合应用示范基地,面积666.7公顷。深耕至23 厘米,加厚活土层;选
用小麦良种鲁麦21号、莱农9214号、济南17号。9月26日—10月3日播种,亩播种
7.5公斤。在小麦“挑旗”和灌浆初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FA 旱地龙。翌年,示范
基地小麦平均亩产413.6公斤。该技术至2002年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