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大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699&run=13

  淄川大集因地处淄城西关又称西关大集。集期农历一、六日。

  淄川大集历史悠久。据张(至发)氏族谱记载:“张氏河滩地于雍正八年泷
水涨发石冲沙压, 膏腴之田变为瘠壤, 吾家先人因此祭田籽粒不得惧祀典之孔
缺,念赋役之艰难,遂于西关祭田内设立义集一处,日增月盛,商贾云集,议定
每设立一摊者, 年终劝赋, 京钱少许, 不拘定额, 除祭祀外, 以济纳此 粮
......”淄川大集早期从“骡马市”而闻名,牲畜上市量大,品种全。淄川盛产
煤炭、窑货等工业品,上市货物品种繁多,吃、穿、用品俱全,从而吸引各地商
贾集聚于此进行交易,近则周围各县商贩,远则相邻各省商人。周村布贩、博山
陶瓷器贩、桓台蔬菜贩、博兴藕贩俱于集期前一日来此。上市物资有:龙口的毡
帽、炕毡;昆仑、万山的砂锅;渭头河的大缸、窑货;博山、昆仑的酒、餐、茶
具;口头、峨庄的梨、山楂、柿饼;周村的丝绸、布匹;莱芜的姜、麻、花生;
邹平的萝卜;章丘的大葱;寿光、新泰的韭菜;博兴、高苑、 长山的苇席、 苇
箔、簸箩、苑子、粮食、土布;茌平的红枣等。淄川大集木材市场是鲁中地区木
材集散地之一,较大木材商贩在西关设有固定摊点常年经营,非集日销售木材近
百立方米,逢集日销售200多立方米,所售木材以当地产材为主,1929 年开始东
北、江南等地所产木材逐步进入淄川大集。

  淄川大集因处于工农交叉的工矿区,粮食、蔬菜等农产品需求量大,而当地
工业品上市多。进入市场的粮食、蔬菜、木材等产品主要来自邹平、 桓台、 高
青、惠民等地,而当地的煤炭、砖瓦、石灰、陶瓷等产品则流向这些地区,物资
交流流向多是北进北出。

  淄川大集是一集多市,货物品种齐全。民间遇有婚、丧、嫁、娶、修房、盖
屋等大事,都能在大集上置办齐全。每逢农历年底,年货集中上市,大集交易更
盛,过了腊月二十一天天有集。

  集市贸易的兴旺发达,促进了附近村庄家庭手工业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西
关买卖人多,二里庄人搭线卖线,小李、小赵庄人搭草绳卖,开河村加工五香豆
腐干,黄家铺有宰房十几家,招村人善织发网,临近村庄家庭妇女做些针线活之
类,各业匠工打制些铁器、木器、石器、条编到集市交易。西关有各业商号、店
铺,公义村有炭栈,西关、慕王、公义村水食买卖更为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淄川大集有了较大发展,196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列为
全国重点集市之一,每集上市人数、货物品种、上市物资总值、成交金额、成交
对象、价格变化等情况,直报国家、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统计部门。20世纪
60~70年代,淄川大集的兴衰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交易物资增加了木器家具、服装、裁剪、缝纫、花、鸟、 鱼、 虫等
市,集日上市人数淡季5~6万人,旺季8~9万人,春节临近的年集多达十七八万
人。20世纪80年代,淄川大集在靠近张博公路淄川大桥一段形成服装专业市场。
小商小贩在孝妇河岸、大桥下,架石板,立竹竿,挂起服装进行经营,附近村庄
的服装加工户加入经营行列,一些善于经营的人南下温州、石狮等地贩来服装经
营,从而引来了外地客商, 服装市场迅速崛起, 由原来集日经营发展为天天经
营,孝妇河岸服装摊位终日拥挤不堪,特别是遇雨河水暴涨,不仅挤占摊位,还
危及客商人身和货物安全。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投资建成淄川服装城。

  淄川大集范围,南北长由1公里扩展至2公里,南至留仙湖公园,北至张博铁
路大桥以西,由孝妇河西岸发展至东岸。南有服装城、 中有华联大厦、 东方商
厦、北有家具城,个体工商业户沿街设立店铺,商业经营摊点密如星云,平日人
流如织,集日人潮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