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 城 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686&run=13

  建置沿革 1949年10月,境域为城区一部分。1950年3月,境域包括第一区淄
城镇、西关镇、北关乡、泉龙乡。1955年3月,淄川县撤销,属洪山区。1956年2
月,设淄城镇,属淄川区。1958年9月,成立淄城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公社体
制调整,原淄城人民公社划分为淄城、二里、查王、黄家铺4个人民公社。 1982
年1月,辖区内设城关街道办事处。1984年4月,撤销淄城公社建西关镇。是年12
月,西关镇与城关街道合并建淄城镇。2000年6月21 日,撤销淄城镇,设般阳、
商城、松龄3个街道。

  自然地理 淄城镇位于区境中部,为淄川区党政机关驻地, 全区政治、 经
济、文化中心。面积 15.5 平方公里。淄城镇位于淄博市楔状盆地(亦称向斜盆
地)中部,地势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渐低。东有杜坡山, 西有孝妇河, 平原占
75%。土壤属褐土类,适宜农作物生长。

  人口 1949年,境内人口为11866人,1999年增加到92403 人,其中农业人口
占14.3%;城镇人口占85.7%;汉族人口占99.7%,少数民族人口占0.3 %。从
业人员 55442 人,其中第一产业占 7.7 %,第二产业占 30.9 %,第三产业占
49.5%,其他11.9%。1999年末,辖16个行政村和6 个居委会,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主要经济状况 1949年,粮食总产 135.8 万公斤。建国后,大搞农田水利建
设,兴办镇村企业,生产迅速发展。1958 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 123 万元。
197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8万元。镇村(社队)工业始于50年代中期,1978 年
—1995年有较大发展。之后数年,经调整改制,企业总数有所减少,但村以下企
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镇粮食总产213.2万公斤,共有工业企业100个,农村经
济总收入4600万元。1990年始,淄川服装城迅速崛起,并建成11条商业街和4 个
农贸市场,境内商业空前活跃。199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4亿元。是年,淄城
镇在省政府公布的经济百强乡镇中排序第二十四位。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
为经济强镇。1995年,全镇农村经济收入20.6亿元。1999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
388 个,门类较多,主要有轻化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加工维修及矿产开
采等。是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6.6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 61.2 ∶
37.8,人均纯收入4785元。

  农业 建国后,为改变生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展以整地改土、 兴
修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整平土地667公顷,扩建、新建中小型水库6
座,总容水量200.9万立方米,打机井152眼,建扬水站30处,修水渠46.8公里。
水浇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31公顷增加到533公顷,70%以上的农田改造为旱涝保
收的高产稳产田。与此同时,全面推广科学种田,加大机械化投入,不断加强管
理,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94.5公斤增加到1999年的892公斤。1976 年,淄城人民
公社被评为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建设加快,大量
土地被占用及第三产业的崛起,种地已不是淄城人的主业。1999年,从事农业的
人口仅占从业人口总数的7.7%。

  工业 1956年,辖区内私营工商业户在“三大改造”的高潮中,纷纷走公私
合营的道路。以两家印刷业为主,联合组建公私合营淄川印刷厂,10多家砖瓦窑
厂组建公私合营淄川砖瓦厂。是年,小赵煤井正式投产,成为淄城镇最早的村办
企业。1958年,公社建炼铁厂以及为钢铁生产服务的耐火砖厂和轻工业厂,参加
大炼钢铁的人占劳力总数的90%以上。1961年,铁厂“下马”,耐火砖厂划给查
王公社,轻工业厂归淄城公社,1962年5月,由将军头村迁至西关。至1978 年,
公社仅有34处工业企业,其中社办6处,队办28处;工业总产值 651 万元,利税
37.4万元。1979年始,镇(公社)党委逐步确立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工
业发展步子加快。1988年,建成山东淄川鲁新纱厂。是年,全镇工业企业增加到
108处,其中镇办11处,村及村以下办97处,工业总产值2070.8万元,利税680.8
万元。1990年始,镇党委、政府确立把淄城镇建设成为集工、商、贸、游为一体
的现代化城镇的大目标,制定相应措施。1995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371 处,
其中镇办11处,村办104 处,村以下合作经营、私营、个体企业和生产单位 256
处,工业总产值45650万元,利税4846万元。1999 年,经调整改制,镇办工业企
业减为8处,村办企业70 处,村以下合作经营、私营、个体企业和生产单位增加
到310处,工业总产值68617万元,利税7966万元。

  商业服务业 淄川大集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 淄川大集有了较大发展,
196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集市之一。旧时,境内之私营商号店
铺主要集中在城关繁华地段。新中国成立后,大都于1956年走上公私合营道路。
80年代末至90 年代中期,境内形成 4 处天天有市的农贸市场。松龄路农贸市场
1987年10月动工,1988年10月投入使用;1988年建淄川蔬菜批发市场;1991年 7
月3日,建成淄川果品批发市场;西关综合农贸市场1992年7月动工,1993年1 月
建成使用。1990年始,在境内农市民居住集中的地方兴起集餐饮、购物、休闲、
纳凉于一体的开放型市场——夜市,四季不断,天天有市,夏日最为红火。

  淄川服装城,初称淄川服装市场,1990年12月 18 日正式定名。它东临孝妇
河,西靠西关一村,南至留仙湖路,北连淄城路,大体呈长方形,占地20公顷,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9个营业厅,12个营业楼房,11700个摊位,1188 个
营业门头,近3万名从业人员,日上市8~10万人。1989 年,成交额 1.5 亿元,
1992年,12.2亿元,1995年,42.3亿元,1999年,52.4亿元。是山东十大市场、
全国十大日用工业品市场及全国二十一大市场之一,排序分别为第二、第九和第
十一位。自1989年起,连续六年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1991 年和 1996
年,分别被省工商局、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市场和文明窗口示范点。

  各项事业 1959年,建农林站,1960年改为农科站。1959年,淄城人民公社
“三八”妇女专业队,实行深耕细作,创20亩小麦平均亩产350.5公斤,29 亩玉
米平均亩产425公斤的高产记录。 1961 年,农科站推广窝地瓜栽培技术。 1964
年,引进推广小麦新品种辉县红、济南4号、6号、矮6号、10号。1971年— 1976
年,生产大队建科研队,生产队建试验队,形成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农
科网。1977年,全社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自给,各生产大队基本掌握地膜
覆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公社农科站先后试验成功蔬菜超剂量喷雾灭虫和速灭
杀丁应用新技术,1984年9月,镇科协成立,发展会员70名,到1999 年,共有会
员700名。1985年—1990年,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43 项,
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2项,实现产值1亿元、利税0.35亿元。产品创优成效显
著,其中2项填补国家空白,5项获省部级奖,30项获省系统及市、区奖,取得建
筑工程、农业、经营管理、会计统计等6个系列技术职称者335人, 1993 年增到
610人。1989年6月,镇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是年起,设科技副镇长。1990年,
成立镇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站。1993年,全镇深入开展科技达标活动,并顺利通过
省市验收。1994年,成立镇技术市场服务部。1996年,淄博消防器材厂开发生产
的新产品LB钢结构膨胀型防火涂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技术
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末,全镇有专业技术人员1125人,其中高级职称14
人、中级267人。

  1952年,有小学9处,中学1处。1963年8 月,建淄城农中, 1967 年停办。
1968年,淄城人民公社在小学附设初中班。是年,全社有17处小学。1976年,除
泉龙小学外,16处小学皆设初中班。 1977 年,建高中一处,定名为淄城中学,
1980年,该校收归区属,称淄川区淄城中学,后改为淄川一中。1978 年— 1985
年,学校布局调整。1978年,北关小学定为全区重点小学。1982年,城里中学收
归区属,停招初中班,定名淄城东街小学,后改为淄川区东街小学,之后又改称
淄川实验小学。1987年,淄城镇中心学校改为淄城镇中心小学。1989 年— 1999
年,淄城镇小学布局再次作较大调整。1989年,慕王、公义两处小学并入西关小
学。是年,西关中学改名为淄川区淄城中学,1999年收归区属,改称淄川二中。
1991年,城二小学并入中心小学,菜园小学并入西关小学。1994年,恢复泉龙小
学。1996年,三里小学并入朱家小学,工农联合小学并入泉龙小学。1999年,小
学由1985年的11处减为5处,其中联办小学4处。是年,全镇有小学5 处,初中 1
处,中小学教师316人。

  1950年1月,于龙王庙(西首路北)建一小型图书阅览室,1951年5月,在阅
览室的基础上建淄川区文化馆。1952年,于公义村建大华戏院。1953年,建前进
京剧团(后称淄川京剧团,1960年撤团)。1956年,建淄川影剧院(1991年翻建
改称般阳大戏院)。1965年3 月,于区机关东建淄川区广播站(后改称广播局、
广播电视局)。1954年—1958年,境内各村都建立俱乐部,人民文化生活日渐丰
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村村建起文化大院或文化科技中心,涌现出城一、
城二两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985年,泉龙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明星村。1988年,城
二村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1987年—1997年,年年组织参与元宵灯会。史志编纂
工作成绩显著,《中共淄城地方党史大事记》等7部史志于20世纪90 年代相继问
世,为淄川区基层史志工作之最。

  1953年3月,由岱东、济民、永康、永安、焕卿5处私营诊所联合组建淄川县
第一处联合诊所,称淄城联合诊所。1957年,称淄城镇卫生所。1958年,称淄城
人民公社卫生院。1985年,称淄城镇卫生院。1987 年 7 月,镇卫生院设“院中
院”——淄川妇产医院,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1992年,镇卫生院被省卫生厅评
为一级甲等医院。2000年7月,撤镇后院名改为淄川区城区卫生院。1971 年,淄
城公社工业办公室在建筑队设卫生保健站,1995年,改称淄城镇经委卫生室。村
卫生所(室)始建于1960年,至1974年,全社17个大队都已建立卫生室。队改村
后称村卫生所(室)。1999年末,全镇共设村卫生所(室)18处,全部达到甲级
卫生所(室)标准。

  建国后,体育活动逐步纳入正规。20世纪50年代,北关小学就多次举办篮球
比赛。1983年10月,举办淄城公社农民运动会。1985年10月,举办淄城镇首届农
民运动会,至1992年,共举办7 届农民运动会。 1986 年,建淄城镇农民体育协
会。1988年10月,举办城二村首届运动会,至1998年,共举办7届。1989 年,淄
城中心小学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通过教学与训练,培养了一批人才。 至 1999
年,共向市以上单位输送乒乓球人才31人。淄城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乒乓
球训练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乒乓球训练基地。1989年—1999年,淄城中心小学
承办省级少儿比赛12次,主办和协办市级比赛6 次,承办协办区级比赛 10 次。
1991年,建淄城镇老年人体育协会。1999年,全镇共有体育场 6 处,篮球场 13
个,乒乓球室26处。1993年,淄城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委、中国农民体协评
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1997年,淄城镇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评为全
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镇村建设 20世纪50年代,根据城区建设需要,对旧城墙分段进行拆除。 80
年代始,进行大规模旧城旧村改造,镇域范围内12条街、16条巷根据规划改造。
80年代中期,城一、城二两村在般河南北岸建成新村。1990年—1996年,共拆迁
3935户,新建住宅楼577幢。至1999年,旧房拆迁户达5000多户,新建住宅楼690
幢。城镇居民户均住房99.6平方米,人均29.3平方米。1990年始,镇域内兴建服
装城及商厦,先后建成11条商业街。到1995年,建成商住楼97万平方米;拆除沿
街部分旧建筑,兴建金融、财贸、教育、邮电等办公和营业楼房 ; 开发两处旅
游景区,改造、拓宽14条路街,1999年底,镇域内建成较大生活区6 个,城镇居
民插花居住。1992年,北关、泉龙两村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8年,
北关村住宅区被省建委评为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