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淄 河 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677&run=13

  建制沿革 1949年10月,属博山县岳阴区。1958年1 月,成立玉皇庙乡、口
头乡。1958年9月,成立口头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划归淄川区。1984年4月,
撤社设口头乡。1998年7月,撤乡设淄河镇。2002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

  自然地理 淄河镇位于淄川区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区政府所在地35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公里。全镇面积84.30 平
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4公顷。境内山丘棋布,沟壑纵横,大小山头192座,山
沟175 条,形成幸福、聚峰两溜夹淄河一滩的自然风貌。主要山脉有搁笔寨、莲
花山、石龙顶、黑虎寨、鹿角山、三泰山、孟良台、马鞍山、岳阳山、赵夫寨。
海拔800米以上山峰8座。淄河境内流长12.3公里,境内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谷
子、高粱、地瓜等农作物及马铃薯、西红柿、菜花、大白菜、蒜黄等蔬菜。果树
主要有池梨、仁用杏、长虹枣、牛心柿、花椒、山楂、 李子等, 全镇植被面积
6182公顷,绿化覆盖率72%。

  人口 1949年,3656户,14074人。2002年, 7331 户, 22247 人,其中男
11181人,女110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44‰。全镇56个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经济状况 新中国建立初期,年经济总收入54万元,1978年377万元, 2002
年达到1.7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73∶12。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
119万元,人均纯收入2579元。

  农业 1949年,粮食总产345.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 271 公斤,总产
611.8万公斤。1979年,境内河滩砾石地填土造田26.66公顷。1983年,对幸福流
域进行小流域治理,至2002年,治理面积3859公顷,植树397万株,造林1636 公
顷,其中经济林5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7%。1996 年,对大口头村、东石门村
搬迁后旧村址进行复垦,增加耕地14.66公顷。在淄河沿岸修筑堤坝,打深井 32
眼,维修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沿河阶地浇灌面积 305 公顷, 占可耕地的
40%。中低山梯田,镇内众多,适宜发展林果生产。1998年,果园面积866.66公
顷,结果树3万株,年产200万公斤。杏品种42个,杏米占全市杏米产量的一半,
年产柿饼40万公斤、花椒皮10万公斤。2000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333.33公
顷,为“淄河”牌蔬菜面条提供优质原料。2002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 2407 万
元。

  淄河镇利用境内山地海拔较高,夏秋季气候湿润凉爽,水源充沛的优势,发
展越夏菜、蒜黄、食用菌生产。 1997 年,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注册为“淄河”
牌,实施万亩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开发,种植面积300 公顷,成为淄博市越夏菜种
植示范镇。 利用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 冬春季在河边建窖生产蒜黄。
1990年,利用河滩面积20公顷,年生产蒜黄800~1000万公斤,净收入600~ 800
万元。2002年,“淄河”牌蒜黄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被北京市专业
部门批准为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2000年,沿河菜田发展到135 公
顷,亩收入2000元。聚峰村为淄川区最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淄河镇利用丰富的野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年出栏肉兔4万只。2000 年,双
泉村引进福建贡鸡,年出栏优质肉食鸡15万只。2002年,在西股、池板、陈家等
村建成养殖小区,占地4公顷,入园养殖户15户,畜牧业年收入40万元。

  工业 新中国建立初,成立口头铁木业社。 1958 年始,先后建起酒厂、粉
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厂,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总值6.3万元。1969
年— 1978 年,建煤井、磷肥厂、石矿、陶瓷厂、砖厂、预制厂、纸箱厂、棉织
厂、塑料厂、食品厂、仪表厂、化工厂。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130.8 万元,
村办企业总产值16.2万元。1984年,成立淄博电缆厂。1985年,乡、村、联户等
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乡办企业总产值546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 107 万元。
1990年始,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矿泉水,建淄博市矿泉水生产基地,有柳泉、神
来、劈山、浩宝、康丽源、神泉、淄龙潭等10个矿泉水厂。1994年,淄博电缆厂
改建更名为山东金源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乡的龙头企业,连续5 年被
评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2002年底,全镇工业企业310 个。年末,工业总产
值2.54亿元。

  商业服务 新中国建立初,群众入股办起口头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
作社。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 1978 年始,个体私营商业、饮食
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商业网点46个,个体网点62个。 1990 年
始,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个人承包或拍卖。乡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淄河、幸福、岳阴3 条商业街,城
子、北镇后季节性蒜黄批发市场2 家。利用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开发旅游业,每年观光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2002 年底,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13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870万元,总收入1380万元。

  各项事业 1990年—2002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项,其中国家科委新产品
奖4项、农业开发3项。山东金源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纵孔聚乙稀电缆获
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出口西欧、东南亚各国。2002年,全镇有
科技人员131人。

  新中国建立时,境内有学校22所(其中完小1所),学生630人。20世纪60年
代初,初级小学24所,高级小学4所,在校学生1600余人。1963年3月,创办幸福
林业中学。1964年9月,创办农业中学。1971年,口头中学设高中班。1982 年,
建立大口头幼儿园。1983年,有口头、岳阴、幸福3所联办中学。1986 年,合班
并校,建幸福、西股、口头、城镇、岳阴、香峪、聚峰7所联办小学。1993年 11
月,口头、幸福、岳阴3所联办中学合并为口头中学,每级部8个班。1997年,成
人教育中心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5所幼儿园创建为市级一类园。2000年6
月,创建为淄博市教育强乡镇。2001年1月,实现“校校通”工程。2002 年底,
全镇有小学7所,在校生1450人;中学1所,在校生1542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
及学校设施均达省级标准。

  1968年,建公社广播站。1970年,成立公社电影队。 1976 年,建公社文化
站。1977年,马鞍山抗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 月,建
镇文化大院、图书室。同年 9 月,被评为市先进文化乡镇、 市旅游文化乡镇,
2002年底,成立淄河镇民间艺术团。

  1956年,成立大口头、玉皇庙、孙家、北镇后、岳阴5 个联合诊所,卫生人
员18名。1959年,建立卫生保健站,1963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70年,村村有
卫生室。1993年,乡卫生院占地1800平方米,门诊楼1200平方米,病房300 平方
米,购置200MAX光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B超等医疗设备。2002 年底,有
镇卫生院1所,设病床20张,村级卫生室30个,乡村医生53人。

  境内体育活动以小型为主,主要组织篮球、乒乓球、象棋、登山比赛。1990
年始,每年春节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先后举办马鞍山登山比赛,“马鞍山杯”、
“农信杯”、“金源杯”象棋邀请赛及各村篮球友谊赛、乒乓球友谊赛,城子村
组织少年武术表演队,14个村参加春节扮玩活动。1995年,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
进乡镇。

  镇村建设 1956年—1957年,建设辛(店)源(泉)路口头段。1960年,建
成幸福(玉皇庙)至博山路。1966年,投资6.5万元建口头桥。1976 年,建香峪
—同古西防汛路。1990年,投资95万元建幸福大桥。1990年、1996年口头、东石
门两村库区移民搬迁改造,迁移人口1600人,迁建新居4万平方米。1997 年,乡
驻地建商品房5000平方米。1998年始,每年增加3000平方米;建成淄河、岳阴、
幸福3个居住贸易区。2000年,投资188万元硬化辛源公路淄河段10.7公里。全镇
公路硬化通车里程达45.6公里。2002年,完成全镇新一轮建设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