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294&run=13

  水污染治理

  工业废水治理 1986 年,对排放废水的淄博家具配件厂电镀车间实行停产治
理。该厂的废水中含有一类有害物质六价铬,采用中和(加石灰)→沉淀→化学
法(加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无毒的三价铬),实现达标排放。

  1988年,40多家企业向孝妇河淄川段排放废水,其中淄博红旗化工厂、淄博
瓷厂、淄博电瓷厂、淄川酒厂、淄博柠檬酸厂、淄川制药厂、淄川造纸一厂向孝
妇河排放废水最多,致使孝妇河水污染严重。 在治理工业废水污染中, 明确责
任,分解任务,攻难促易,分头并进。淄川酒厂采用真空压缩工艺,将废水中的
蛋白物浓缩提出,作为猪饲料,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标。淄川制药厂采用物理处
理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 使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率达 到
70%。

  1990年,淄川制药厂投资64万元,建成日处理生产300 吨土霉素废水设施,
采用水解吸附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使COD去除率达到75 %以上。淄博红旗
化工厂采取隔油沉淀池处理,使石油类去除率达95%以上。

  1991年,突出重点,治理污染大户。城区污染大户城三淀粉厂搬迁。关停口
头化工厂磷肥车间、东坪福利化工厂腐植酸车间和峨庄制鬃厂。通过对淄川第二
化工厂、口头化工厂、口头腐植酸厂治理,每年污水排放减少3300吨,处理废水
3000吨。

  1994年,制定《淄川区孝妇河流域污染源治理实施方案》。通过排查,全区
重点水污染企业32家,对其中19家造纸、印染等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年内,
5家造纸厂完成治理任务,实现达标排放;淄川造纸二厂实施转产。

  1995年,淄博水泥厂投资92.5万元实施中水道污水处理工程,通过处理生活
污水,年节水44.34 万吨,实现水循环利用,此项工程为最新节水技术,在全市
属首例。淄川区在淄博水泥厂召开中水道工程及矿坑水优化处理现场会。

  1996年,全区18家印染企业通过治理,废水排放达标的11家,治理完工正在
调试的3家,4家被关停。全区7 家造纸企业分别进行治理,般阳造纸总厂搬迁到
立交桥以北;杨寨造纸厂安装大型沉淀滤网设施,修建沉淀循环池6 个,废水循
环利用率达70%以上,所排废水基本达标;淄川双凤造纸厂新建4 个大型沉淀及
循环池,废水回用率达90%以上;龙泉社会福利造纸厂改造工艺,原材料由麦草
改为废纸再生,废水回用率达90%以上;淄川第三造纸厂采用多级沉淀方法,废
水回用率达70%。

  1998年、2000年,淄川制药厂、淄博华航化工有限公司先后完成治理任务,
通过省环保局验收。

  2001年,19家企业列入市区水污染治理再提高企业。其中,淄川酒厂破产,
其它均完成治理再提高任务。淄川城三淀粉厂投资300 多万元,建成淀粉废水生
物氧化接触新工艺污水处理厂。22家严重污染环境又无成熟治理技术的造纸、印
染、电镀等企业被依法关停。

  2002年,投资5240万元,对 26 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
程。通过治理,全部实现点源达标排放,污水年排放量减少122万吨,COD排放量
减少426 吨。般阳造纸厂、双凤造纸厂的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不再外排。
淄川第三造纸厂、寨里小周造纸厂外排废水COD浓度控制在每升100毫克以下,实
现达标排放。投资2000多万元,对157 家陶瓷企业产生的废水采用多级沉淀技术
治理,废水循环利用,不再外排。

  孝妇河流域综合治理 孝妇河两岸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
河道,致使河水污染严重,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点。

  1988年,对孝妇河淄川段3 个断面进行专项监测。西龙角断面(来自上游博
山的水)主要污染物COD超标1.74 倍;淄城水库断面水质(境内水质)达到地面
水IV类标准;夏庄断面三项污染物超标,COD超标48.6倍,挥发酚超标13.6 倍,
溶解氧未检出。区水利局、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区环保局联合对孝妇河进行考
察、论证,制定《孝妇河淄川段综合整治规划》。

  1991年,建成淄城水闸下游第一道拦河橡皮坝,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减轻
孝妇河水的污染。

  1992年,治理留仙湖至张博铁路桥1500米河段。清理淤泥8.5 万立方米;建
两道75米长的拦河橡皮坝;绿化河岸;安装排污管道2500米,实现孝妇河城区段
清污分流,为污水集中处理奠定基础。

  1997年,对樊家窝水库进行清淤,建成拦河橡皮坝一道。

  1998年,改造孝妇河淄川城区段。改造河道长1265米(由淄城水闸至第二道
橡皮坝),宽75~95米,河床面积11.25万平方米,清淤12.51万立方米,拆迁建
筑物面积3419平方米。

  2002年,综合治理孝妇河,以治理水污染企业为重点,在“一控双达标”的
基础上,实施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1986年—2002年,区
政府投入治理孝妇河水污染资金达2410万元。

  水源保护地治理 坐落在区内的太河水库、 萌山水库是全市两大重要水源保
护地。

  1988年,区政府制定《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划》,严禁在水源地上游建设对水
体有污染的项目,调查水源地及周围污染源,制定出污染企业治理、关停、搬迁
计划。

  1990年,对太河、萌山两库区周围企业进行分类排队。位于萌山水库上游的
4 家违法矽砂厂以及张庄乡的大理石厂被列入重点治理单位,采取多级沉淀处理
工艺,使废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1991年,区环保局严把项目审批关,对在水源保护地新上对水体有污染的口
头乡磷酸钠厂、太河乡乙酸乙酯厂、太河乡北牟村的氧化锌厂拒绝审批。关停口
头化工厂磷肥车间、东坪福利化工厂腐植酸车间。

  1995年,制定跨世纪“蓝天、碧水、绿地”工程计划。同年,张庄乡田庄水
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开发示范区通过专家验收;翌年,被省水利厅评为科研
开发成就三等奖。

  2001年,峨庄乡被确定为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商家镇七河村、双沟镇藏梓村
被确定为市级生态示范村,并获得环境保护奖励资金5万元。2002年7月,上述三
个乡、村的生态示范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确定实施。同年,完成全国中东部
地区淄川部分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编制《淄川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主要内容是: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
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治理

  工业炉窑治理 1988 年始,工业炉窑治理工作重点是淘汰落后的炉窑,由方
窑替代圆窑;对合格炉窑消烟除尘,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同年,对张博路淄川段
两侧的19家企业炉窑实施限期治理。

  1991年,张博路两侧的3 只石灰窑分别被拆除、关停、搬迁。杨寨乡淄川建
材厂更换球磨粉碎机,安装静电除尘器,效果明显。

  1992年,对杨寨、双沟段22个企业的38条炉窑进行改造。辊道窑采用煤气发
生炉,解决烟尘污染问题。规模较小的炉窑,采用消烟除尘设备,使烟尘达标排
放。烤花窑限期停产。

  1996年,依法治理47家建材企业的炉窑。当年,20家企业治理完毕,5 家改
产,其余的停产治理。淄博皇冠建陶厂所有生产线全部改烧轻质柴油,烟尘排放
明显减少。

  1998年,重点对19家企业进行治理,13家企业采用加煤机与二次风相结合的
方法使烟尘排放达标;停产、破产各3家。

  2000年,治理炉窑企业384家,按时完成治理任务的352家,停产32家。拆除
闲置废弃烟囱142条。

  2001年,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所有工业炉窑和10吨以下锅
炉进行清洁燃烧技术改造(清洁燃料为电、天燃气、煤质气、轻质柴油),严禁
直接燃煤。全区226家企业的482只炉窑改用清洁燃料;73家企业的145 只炉窑停
产治理;28家企业的34只炉窑被取缔。

  2002年,对464家企业960只炉窑下达治理任务。165家企业完成342只炉窑清
洁燃烧技术改造任务,105家企业自行停产255只炉窑,139家企业的261只炉窑被
依法关停,55家企业的102只炉窑被依法取缔。爆破拆除闲置废弃烟囱107条。

  水泥行业粉尘治理 1987年,罗村、南韩、西河、昆仑、洪山、黑旺6家水泥
厂投资74.6万元治理粉尘,治理后每年回收水泥3400吨,增加收入27万元。

  1991年,16家水泥企业投资448万元治理粉尘。安装静电收尘器28 套,袋式
收尘器47套,扩散式收尘装置27套。

  1994年—1996年,治理18家水泥企业粉尘,多次召开会议,对治理工作提出
具体要求。淄博宝山水泥厂投资60多万元安装袋式收尘器。鲁中水泥厂投资 120
万元,在2条生产线分别安装大布袋收尘器和静电收尘器。8家水泥厂未治理达标
自行停产或被关停。

  1998 年,水泥行业停产治理粉尘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强化监督, 严格执
法。完成治理任务且验收合格的有9家,4家待验收,5家被关停。18 家水泥厂的
37条水泥生产线,安装收尘设备84台(套),治理投资共4730万元,每年回收粉
尘4500吨。

  2002年,淄博圣泉水泥厂、淄川水泥厂、淄川兴佳水泥厂、淄博天德水泥有
限公司经过粉尘治理,验收合格。

  烟尘控制区建设 1986 年始,开展无黑烟城区建设。以实现淄城地区各种燃
烧设备不冒黑烟为重点,拆除 6 只火烧心茶水炉。年末, 各种炉型合格率达到
90%。

  1989年,无黑烟城市建设改称烟尘控制区建设。

  1990 年,确立烟尘控制区。东起淄川一中,西至淄川玻璃厂, 南起淄川酒
厂,北至立交桥,共6平方公里,通过对烟尘控制区内137台锅炉治理改造,烟气
黑度达到林格曼一级以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炉型合格率达100 %,烟尘排放
达标率96%。

  1992年,黄家铺乡将乡镇企业定点划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率先在全市
乡镇中建立起工业开发区,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污染物集中控制、三废统一治
理创出新路。11月3 日,市长环保现场会在该乡钟楼开发区召开。会议主要研讨
解决全市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993年,确立烟尘控制区,东至淄博建陶有限公司,西至环保局,南起东关
机厂,北至淄川五金交电公司,面积5.5平方公里。年内,改造炊食灶106台,其
中燃气灶37台,燃油灶26台,高效节能灶20台,蜂窝煤灶9台,燃焦碳灶14 台。
16个单位更换“懒汉炉”,督促维修改造10台锅炉的除尘设备,城区茶水炉炉型
全部合格。淄川城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无黑烟城区。

  1998年,推广蒸汽炉、燃油炉、电器设备。禁止在城区新增生活取暖锅炉,
原有的锅炉逐步淘汰。集中供热与电厂联网,扩大供热面积, 减少取暖炉。 是
年,68个单位燃烧设备改烧清洁燃料。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城区
降尘明显减少。

  1999年6月3日,淄川城区最后一台锅炉——淄川制药厂生产锅炉熄火,改由
昌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余热供汽。至此,城区原有的25台生产锅炉全部熄火,每
天可减少10吨烟尘、8吨二氧化硫的排放。

  2002年,集中对城区内126台10 吨以下锅炉进行清洁燃烧技术改造。昌明热
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40万元,对两台75 吨锅炉安装电除尘设施和脱硫设施;双
凤热电厂投资150万元对一台75 吨锅炉安装电除尘设施,除尘率达到 99.5 %以
上,脱硫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探索末端脱硫技术,投资120 万元,建设东大配
煤中心,燃煤含硫量严格控制在1.0%以下。全区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18.1 平方
公里。

  噪声功能达标区建设 1988 年 11 月,制定淄川区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
准》,将城区划分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工业集中区、二类混合区、居民居
住区四个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

  1989年8 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结合城区规
划,完成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划分并实施。

  1992 年始,对西关片的噪声源进行治理整顿, 重点清理闹市区露天高音喇
叭,同时对商业企业的锅炉风机噪音进行限期治理。12月,建成西关2.24平方公
里的噪声功能达标区(二类混合区)。

  1995年,对洪山片所有企业的噪声源进行治理,10月底全部完成。11月,建
成洪山2.3平方公里的噪声功能达标区(二类混合区)。

  1999年,对噪声功能达标区建成区内的重点噪声污染点源进行详细的摸底调
查,制定治理计划,实现达标排放。9 月,建成般阳噪声功能达标区(一类混合
区),覆盖西关、洪山两个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0.954平方公里。

  2002年,噪声功能达标区仍为10.95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