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2&run=13

  淄川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22′29″~36°45′37″,东
经117°41′00″~118°14′35″。南北最大纵距4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 49 公
里,2002年全区总面积1000.61平方公里。淄川区辖16镇、3乡、3个街道,435个
行政村、44个社区,总人口672602人。有汉、蒙古、回、苗等23个民族。

  淄川自西汉建置,迄今已有两千余载。古称般阳县,曾以州、郡、路建置,
隋朝称淄川县,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1955 年,撤销淄川县,设立杨寨、昆
仑、洪山3个区。翌年,撤销杨寨、昆仑两区,合并设立淄川区。1958 年,洪山
区并入淄川区。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平原、丘陵、低山相间。 淄河、 孝妇
河、范阳河纵贯南北,自然条件优越,环境幽美。矿产资源煤、 铁矿石、 铝矾
土、耐火原材料、大理石、花岗石等储量居全市之首。淄川区是全国发展乡镇企
业先进县、全省经济强县、江北建材之乡,建陶产品远销17个国家,新兴产业发
展迅速。“皇冠”、“松竹”为中国驰名商标,“鲁泰·格蕾芬”牌衬衫为中国
名牌产品。服装城、建材城闻名遐迩,聊斋文化蜚声海内外,蒲松龄故居吸引众
多游客。村办旅游业开创全省之先河,奎盛园、淄川游乐园、聊斋城、峨庄瀑布
群与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名。“淄河”牌无公害蔬菜畅销北京市场,食用菌菇类绿
色蔬菜出口韩国、俄罗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团结实干,抢抓机遇,开拓
进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势头强劲,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建材工业引
领时代潮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
开放格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111.37亿元,是1986年的 18.8 倍,一、二、三产业比由
1986年的18.1∶59.7∶22.2调整为2002年的3.3∶63.8∶32.9 ,产业结构日趋合
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99.6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970
元,分别是1986年的5倍、40.1倍、6.4倍。

  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化改革成就辉煌。20世纪80年代始,全
区从巩固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到延长土地承包期,土地承包经营纳入
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淄川区相继被列为全省农村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试点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试验区。建立
健全各级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网络化、内容指标化、形式多样化。探
索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农业路子,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四
荒”,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改制。农民个人投资开发峨庄瀑布群风景区、梨峪口风
景区、卧虎山森林公园等观光农业景区。实施山区人口搬迁工程,跨乡镇转移农
村人口3.6 万,城镇化水平提高,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实行农村税费改
革,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由以生产粮食为主向发展特色农业
转变,开发黄烟、林果、越夏蔬菜、食用菌、畜牧养殖五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
基地。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扶持农业结构调
整。农、林、牧、渔产值比由1986年的68.97∶8.00∶22.92∶0.11调整为2002年
的48.30∶17.46∶33.05∶1.19,粮经比由1986年的7∶3调整为2002年的4∶6 。
至21世纪初,已逐步形成资源条件和市场经济相衔接的产业结构,农业面貌大改
变,总产值大大提高。万亩吨粮田、山旱田、种植技术开发,使全区农业在区域
化种植、规模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有新突破。旱作农业开发技术处于全省领
先水平,商家镇七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
各类畜牧园区达到30个。科学种植农作物,良种使用669 万公斤,引进研发蔬菜
新品种80个、林果新品种22个。研制的农机具7 项获国家专利,省、市、区科技
进步奖31项,基本形成规模种植与科学种植相结合的格局。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粮田面积相对减少,2002年全区粮食总产比1986 年减少 70512 吨,农业总产值
6.68亿元,是1986年的4.8倍。

  二

  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淄川区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企业大部分
为资源型或高耗能型,工业产值低而不稳。1986年,全区村办以上工业企业1190
家,工业总产值5.2亿元,其中煤炭、矿业、建材企业734家,产值3 亿元。伴随
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区域经济为
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优化传统产业, 开发新产业, 推动全区工业持
续、稳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确立主攻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多
元化工业结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大半壁江山,外向型经济快速
发展,国外大财团投资优势产业,为淄川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煤炭、陶瓷、
冶金、化工、医药、机械、电力等行业协调发展,建材工业尤为突出,成为淄川
区的主导产业,“两山一川”生产格局逐步形成,成为全国建材企业产值最大的
市属区。淄川区率先成为全省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区(县),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区
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两次被评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区。进入21世纪,区
委、区政府制定企业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招商引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
一系列政策,确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发展目标,加快了由工业大区向工业强
区迈进的步伐。淄川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淄博建陶、双凤高科技、服装城工业
园区竞相发展,形成区域工业体系主框架。培植优势企业,实施规模化、集团化
经营,45家省级以上企业集团应运而生,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独领风骚。深化
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改革用人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
革,分配合理、产权清晰、资产盘活、解危脱困,凸显改制工作成效。以个体、
私营为主,企业多种形式并存,为工业发展带来生机。公有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
比重下降到10%以下,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77%。2002年,全
区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加178.32亿元,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253
家,其中乡镇企业229家。全区170个建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8.33亿元。

  三

  对外经贸有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淄川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大
对外开放力度,全区外向型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建成十大出口基地,培植
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华洋集团、山川集团、华荣集团等产品出口骨干企业。全区
批办“三资”企业最多年份达到88家,创历史之最。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全方位
招商引资,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大财团纷纷投资于淄川,全区经济呈现新的
增长态势,出口额连续九年在全市区、县排名第一。出口产品由1986年的6 大类
发展到2002年的10大类,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到78家。至 2002 年,全区累计批办
“三资”企业276家,投资外商涉及30多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利用外资 22768.89
万美元,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38家。出口总值2.6亿美元,是1986年的136.1
倍,淄川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初步接轨。

  财贸金融业平稳运行,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施建设鲁中商城战略,开发培
育市场,扩大流通总量,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齐头并进。淄川商业
大厦、华联商厦、东方商厦、新亚商场、 地下商城、 淄川第二商业大厦拔地而
起,服装城、建材城、鞋业批发市场、装饰材料城、蔬菜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
场、11条商业街相继建成,形成具有淄川特色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体系,
鲁中商城形成规模日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局
面,商贸流通呈多元化。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流通企业改革,逐步完善市场
体系,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流通渠道并存。淄川商业大厦是山东省商业系
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全国区县级零售商店中销售额首家突破亿元。新星集团
成为商、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连续三年列入全国商业销售百强企业
行列。2002年,全区集贸市场69处,商业网点165个,有证个体商户12651家。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44.19亿元,是1986年3.29亿元的13.4 倍。全区集贸市场成交额
116.88亿元,其中服装城、建材城分别达到54.74亿元、43.9 亿元。改革财政管
理体制,促进地方财政工作开展。千方百计培植财源、减少开支,连续19年实现
财政收支平衡。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增加信贷投入。2002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
30018万元,各项存款余额99.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1亿元,分别是1986 年
的5倍、40.1倍、15倍。保险业险种增至上百种,保费总收入2.26 亿元,理赔支
出3300万元。

  四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全区上下运用多种方式投资城乡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
件,构筑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主框架。编制城市、乡镇总体规划及村庄
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范有序, 全区乡村民宅总建筑面积达到 1776.09 万平方
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5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17.9平方米。新修镇、村
道路21条,道路硬化率100 %。城区先后开发建设水、电、暖、气配套、物业管
理规范的九大生活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85 平方米,城市化水平提
高。投资2.29亿元实施城区与乡镇社会化供水工程,构筑全区供水主框架。加快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及旧城改造步伐,投资5.79亿元,建设以商业、服务为主的公
用建筑30幢。城区拆迁面积55万平方米,建设住宅楼690幢,新建、扩建道路 13
条,形成农民与城镇居民插花居住的格局,城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实行住房
制度改革,出售公有住房面积110万平方米。2002年底,全区供水主管网 178 公
里,日供水量5.8万立方米。供气管网100公里,供热面积170 万平方米。绿化覆
盖面积61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辉煌的建设成就,亮丽的“城市
名片”,标志着城乡面貌大改观,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交通、邮电事业超常规发展。全区总投资10917.9万元新建、改建县乡路 82
条(段),实现村村通公路。干线公路由132.3公里增长到139.7公里,通车里程
由292.3公里增加到484.6公里,年客运量由264.8万人次增加到637万人次。全区
新建公路大桥1座、中桥11 座、小桥 24 座,形成以干线公路为依托、县道为骨
架、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质文明的需求,邮
电通信发展步入现代化。邮路增长300公里,邮政业务总收入增加15 倍。开通国
际、国内直拨程控电话网,先后投资1.3亿元实施10 期程控电话工程。淄川邮电
局被评为全省十强(区)县局,6 个邮电支局跨入全省百强支局行列。建成数字
移动通信、数据通信、无线市话、宽带等网络,实现城乡通信现代化。 2002 年
底,全区程控交换机容量 24.17 万门, 程控电话村 193 个, 电话普及率达到
75.52%,移动通信实现全数字化,用户达到24.8万户。

  五

  教育事业今非昔比。全力组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工作依法
实施、健康发展,成为国内江北地区示范区。 斥巨资改造校舍, 各级各类校园
“五项”达标,淄川区跨入全国首批实现“两基”区县行列。积极扶持引导社会
力量办学,各类学校发展到27所。开展教育创建工作,所有乡镇成为市级教育强
乡镇,淄川区跨入全市首批教育强区行列。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园、校 567
所,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布局合理。探索实践“双元制”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
零距离链接,专业技术人才过硬,校企互惠互利,经验在全省推广。强化素质教
育,走特色与特长办学之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实施“校校通”工程,达到现
代化教学目标,推动全区教育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实行教育综合改革,教学
教法实用高效,办学体制日趋完善,竞争机制初步形成,财务监管趋于合理,后
勤服务更有保障。 2002 年底,幼儿入园率达到 89.7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分别比1986年提高2.4%和1.3%。

  体育事业成绩骄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课余训练网络系统工程,推行
“快乐教育”教学法,突出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先后举
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3次,淄川一中田径、淄博十中排球、举重、张庄小学乒乓
球为学校特长项目,分别成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区学校向省级以上体校
和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0名,崔爱红成为世界女子举重冠军。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
多彩。开展创建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活动,先后举办三届全区性运动会、两届
农民运动会。市体育局命名活动站点20个,经常参加活动的31万人,20个乡镇成
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淄川区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建立淄川区竞技体
育运动学校,成为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淄川一中与清华大学附中组团代表国
家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四名,淄博十中排球、举重代表队参加
省级以上运动会,成绩11次列前三名。至2002年,承办国家级比赛9 次,省级比
赛14次,参加省以上运动会成绩列前三名的68人次。肢残运动员王代臣8 次参加
国际、国内标枪掷远比赛,获金牌6枚,银牌2枚。

  科学技术成果显著,科技力量壮大。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科教兴区
战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服务网络。组织实施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推广先进技术, 应用高新技术, 淄川区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
区、建材小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区。注入资金1578万元,扶持科技事业。
至2002年,各级各类科研机构50个,专业人才32752人。高新技术企业17 家,个
体私营科技企业120家。全区列入省级以上火炬计划11项,科技成果560项,申请
专利861件。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8项,星火奖52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阵地巩固壮大, 新建文化广场、 文化活动中心 6
个、文化大院381个、图书馆(室)59个,11 个乡镇建成集会议、放映、演出等
多功能大型活动场所,增加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个。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乡镇
实现光缆联网,村村通有线电视。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群众性文化活动呈多样
化。成立8个文艺协会,34 个民间业余剧团。连续举办十届元宵灯会,连年举办
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并实现现场直播。传承创新商家大鼓、磁村花鼓、聊
斋俚曲等特色文艺节目。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36 场次,“西二杯”
华东六省一市青春歌手电视大赛引人注目。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成立9 个文学创
作组,创办全国区级第一家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淄川日报》,全区编纂出版史志
类著述64部。创作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
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3500篇,出版个人专著115部。创作戏剧68个、曲艺303 个、
歌曲1832首、舞蹈138个、美术作品2万件、书法作品 10 万件。摄影、刻瓷作品
448件获省级以上奖。1993年,淄川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旅游业方兴未艾。淄川区旅游资源丰富,是聊斋文化发祥地。20世纪90年代
初,区委、区政府制定开发旅游业新举措,唱响发展旅游业奏鸣曲。昆仑镇奎三
村建成公园,以聊斋文化为依托,洪山镇蒲家村兴建聊斋城,开创淄川历史上农
民办旅游之先河。继而,淄城镇城一村、淄河镇、峨庄乡等做足做活发展旅游业
的大文章,累计投资3 亿元,开发建成九大景区,使淄川形成“一城三山三水三
园”的旅游格局,聊斋城成为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淄川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产
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聊斋文化的传承开发,提高了淄川区在
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至2002年,旅游景区先后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80
人,其中60人题联、赋诗。接待游客由1986年的28万人次增加到2002年的136.88
万人次,收入由1986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5.22亿元。淄川区将努力打造
聊斋名城,让世界了解淄川,使淄川走向世界。

  卫生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
针,建立健全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充实加强卫生医疗队伍,努力完善医疗设施,
投资4357万元,添置万元以上医疗器械372 台,改善人民卫生保健状况。积极推
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
高。城区新建病房楼2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貌工作,床位由1986年的175张增加
到2002年的2502张。加强卫生防疫与公共卫生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和传染
病,疟疾、麻风病、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儿童计划免疫“四苗 ” 全程接种率
98.51%,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2002年,全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40 个,
个体行医130家,卫生技术人员比1986年增加1127 人。淄川区被评为省级卫生城
市、全国“八五”农村普及自来水先进区。

  六

  17年巨变,永志史册。回顾过去成就辉煌,瞻望未来任重道远。由凝结的历
史可以看出,淄川的经济结构尚欠合理,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自主创
新势力薄弱,产业、产品、技术优势不明显;各项改革虽已深化,但体制性、机
制性、结构性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淄川地处鲁中腹地,区位优势明显,资产存
量大,民间资本雄厚,承载能力强。在竞争激烈的发展年代,优势、机遇与挑战
并存。全区人民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环境立区、科
技兴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搞好结构调整,推进新
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勤劳、善良、 睿智的淄川人民将励精图治, 奋力拼
搏,锐意进取,铸就21世纪辉煌。淄川的明天会更加文明、富庶、和谐。

  全区主要经济状况表

  单位:万元
  ┌──┬────┬───┬────┬───┬────┬─────┬────┬─────┐
  │年份│ 地区生 │ 农业 │ 工业 │地方财│居民储蓄│社会消费品│职工平均│ 农民人均 │
  │ │ 产总值 │总产值│ 总产值 │政收入│存款余额│ 零售总额 │工资(元)│纯收入(元)│
  ├──┼────┼───┼────┼───┼────┼─────┼────┼─────┤
  │1986│ 59100│ 14009│ 52044│ 5960│ 22569│ 32884│ 1157│ 618 │
  ├──┼────┼───┼────┼───┼────┼─────┼────┼─────┤
  │1987│ 82900│ 20336│ 79342│ 6600│ 34725│ 38713│ 1165│ 686 │
  ├──┼────┼───┼────┼───┼────┼─────┼────┼─────┤
  │1988│ 112300│ 28972│ 120532│ 7746│ 43343│ 46974│ 1466│ 758 │
  ├──┼────┼───┼────┼───┼────┼─────┼────┼─────┤
  │1989│ 131400│ 21277│ 166118│ 9287│ 63390│ 55544│ 1637│ 779 │
  ├──┼────┼───┼────┼───┼────┼─────┼────┼─────┤
  │1990│ 158578│ 33393│ 200898│ 10528│ 86530│ 59360│ 1791│ 857 │
  ├──┼────┼───┼────┼───┼────┼─────┼────┼─────┤
  │1991│ 201009│ 41219│ 195125│ 11861│ 110158│ 78960│ 1834│ 1080 │
  ├──┼────┼───┼────┼───┼────┼─────┼────┼─────┤
  │1992│ 273982│ 37171│ 235965│ 12652│ 133496│ 103542│ 2141│ 1180 │
  ├──┼────┼───┼────┼───┼────┼─────┼────┼─────┤
  │1993│ 381460│ 47897│ 454327│ 17966│ 148051│ 137385│ 2621│ 1408 │
  ├──┼────┼───┼────┼───┼────┼─────┼────┼─────┤
  │1994│ 478207│ 61936│ 795560│ 9204│ 185705│ 159296│ 3534│ 1732 │
  ├──┼────┼───┼────┼───┼────┼─────┼────┼─────┤
  │1995│ 560688│ 85731│ 817584│ 11287│ 240011│ 185392│ 4075│ 2258 │
  ├──┼────┼───┼────┼───┼────┼─────┼────┼─────┤
  │1996│ 597340│ 94546│ 1011284│ 13916│ 294417│ 222516│ 5013│ 2650 │
  ├──┼────┼───┼────┼───┼────┼─────┼────┼─────┤
  │1997│ 641122│ 96247│ 1225630│ 17469│ 315151│ 259948│ 5329│ 3001 │
  ├──┼────┼───┼────┼───┼────┼─────┼────┼─────┤
  │1998│ 682581│100173│ 1381627│ 16599│ 381904│ 296956│ 6400│ 3331 │
  ├──┼────┼───┼────┼───┼────┼─────┼────┼─────┤
  │1999│ 743053│ 61131│ 1171414│ 19265│ 419247│ 321805│ 7202│ 3479 │
  ├──┼────┼───┼────┼───┼────┼─────┼────┼─────┤
  │2000│ 866717│ 65294│ 1431283│ 21403│ 479042│ 355475│ 8384│ 3621 │
  ├──┼────┼───┼────┼───┼────┼─────┼────┼─────┤
  │2001│ 991033│ 66676│ 1784168│ 26975│ 565177│ 394578│ 9580│ 3777 │
  ├──┼────┼───┼────┼───┼────┼─────┼────┼─────┤
  │2002│ 1113685│ 66793│ 1835262│ 30018│ 648189│ 441909│ 10447│ 3970 │
  └──┴────┴───┴────┴───┴────┴─────┴────┴─────┘

  淄川的一天

  地区生产总值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52.3 124.4 434.5 1536.1 3051.2

   人均(元) 0.88 1.99 6.7 23.33 45.36

  农业总产值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16.7 40.8 91.5 234.9 183.0

   人均(元) 0.28 0.65 1.41 3.57 2.72

  工业总产值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46.8 92.7 550.4 2240.0 5028.1

   人均(元) 0.79 1.48 8.49 34.01 74.7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32.3 74.5 162.6 507.9 1210.7

   人均(元) 0.54 1.19 2.51 7.71 18.00

  地方财政收入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8.7 15.1 28.8 30.9 82.2

   人均(元) 0.15 0.24 0.44 0.47 1.22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全区(万元) 8.2 45.5 237.1 657.6 1775.9

   人均(元) 0.14 0.73 3.66 9.99 26.40

  居民收入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职工人均工资(元) 2.1 2.7 4.9 11.2 28.6

  农民人均收入(元) 0.3 1.4 2.3 6.2 10.9

  人口变化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2 年

  出生(人) 28 16 26 24 18

  死亡(人) 10 10 11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