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139&run=13

  1986年,淄川区在发展煤炭、陶瓷等传统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轻纺、塑料
加工和化学工业及以农、林、牧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按照改造、上新、联
合的路子,推进乡镇企业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从重工业高耗能向轻重工业并举
低耗能转变,从资源开发型转向资源加工型,从内向型转向内外结合型,形成新
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是年,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贷款、优先协调解决能源的办
法,保护重点企业、技改项目、节能产品,对长线项目、高耗能产品、低效企业
进行压缩。鼓励上新项目、新设备及“高、精、尖” 产品, 其中新上纺织厂 7
个、塑料厂3个、食品加工厂3个、化工厂11个,新上二氧化锆、塑料地板砖等新
产品40多项,新上电子项目7项,填补区内电子行业空白。新增产值2000万元。

  1988年,全区把发展乡镇企业名、优、新产品列为重点。全年完成技改和新
上项目162个,开发新产品62个,其中28 个通过鉴定。区级重点项目龙泉电厂、
西河水泥厂、磁村彩色水泥厂,村级重点项目小屯毛纺厂、渭一丙纶厂等建成投
产。全区工业多门类、多品种的产业结构开始形成。

  1989年,开展技术进步管理年活动,投资近15亿元,新上项目1520个,完成
技术改造项目404项,创名优产品112个,开发新产品450 个。进一步优化产业产
品结构,轻重工业的比重由“六五”期间的24∶76调整为25∶75。煤炭、建材等
传统工业与其他工业产值和比重,由1985年的58∶42调整为41∶59。

  1990年,限制能耗高、效益低、销路差、污染重的25种产品。全年共完成新
建项目223项,扩建项目36项,技改项目36项,开发新产品26项。其中5项产品填
补国家空白,10项填补省、市空白,新增产值2亿元。

  1991年,调整工业结构,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上速度、上规模、上
效益,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以调整促
优化,以优化求发展,实现工业内部结构重大转变,保持工业持续、稳定、协调
发展。各行业确定调整工作重点,列出开发产品、限制产品,分解落实到企业,
制定实施办法。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中,各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嫁接老企业,培育主导产业,重新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

  1995年,新上技改项目 1800 个,初步形成以建材、机械、化轻、纺织、冶
金、煤炭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体系。

  1996年,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全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各行业正确处理主导
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争创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是
年,优化投资结构,投入资金5.95亿元,新上项目169个。

  1997年始,大力培植纺织、化工、电子、医药等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是年,乡镇企业新上项目13项,总投资6.48亿元,新上技改项目152个。

  2000年,乡镇工业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建材占40%,化工、机械、轻纺的
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同时,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淘汰一批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8∶82。

  2001年,以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加快产业内部结
构调整与优化,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对鲁中水泥厂等43个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企业燃油向燃气改
造,研制、开发、生产新型建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成500 万元以上投资的
磁性材料、晶体材料、核苷酸等项目37个。培育名牌产品和出口产品,引进区外
资金8.4亿元,国外资金1455.72万美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5∶85,工业经济运
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2年,全区强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地下转地上”战略转移,关停、淘
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快,25个重点工业项目
入园投产,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6%,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22
∶78。全区以建材、机械、陶瓷、纺织等传统主导产业和医药器械、精细化工、
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协调、
主导产业突出、支柱产业发达的工业运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