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83&run=13

一、栽培方式建国前,所植桃、杏、梨、花红、山楂、枣、核桃、软枣、柿
子、花椒等果树多散生于梯田堰边,近山者间或有桃行、杏行、梨行、枣行等小
面积果园。葡萄多作庭院栽培,栽培方式甚为粗放。
建国后,果树生产经历了一段恢复期和三次发展高潮。1950~1952年建国初
期,首先加强了原有果树的管理,恢复生产;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开始建立成片果园;1963~1974年果树生产大发展,主要是酸枣嫁接大枣,普遍
建立了苹果园、梨园、桃园等;1979年以后,以大面积栽培山楂、苹果为主,并
适量发展草莓、葡萄等品种,在栽培形式上也有较大改善。除杏、柿子、软枣、
花椒等仍沿用建国前零星种植的粗放管理方法外,苹果、梨、桃、葡萄、山楂、
核桃、枣等均建果园,实行集约栽培。
苹果 1954年建立了东石门、 西石门、 南岳阴、 聚峰、查王5个苹果园,
1956年建立了贾村果园采用乔冠稀植,株行距5.5~6×6米,亩栽20株。1965年
开始试行矮化密植,株行距3~4.5×4~6米,亩栽25~55株。1975年自岭子公社
张家大队建立第一个矮化密植园后, 开始了苹果矮化密植栽培,并陆续弓l进苹
果半矮化砧M 2、 M 4、 M 7,矮化砧M 9、M26,矮化中间砧MMl06,崂山柰子等
矮化砧品种以及青香蕉短枝、红星短枝、印度短枝、金帅短枝等短枝型品种,迅
速在刘家、西阿、西太师、胡家、杨寨、孟机、白沙、灵沼、城一、城三、西龙
角、开河、南马鹿等地推广。到1980年,全区密植园已发展到1000余亩,三年生
密植园亩产达2000斤,相当于10年生植园的产量。密植园栽培多采用2×3米的株
行距,或计划密植,前期2 X 3米,后期间伐变成4 X 3米,以提高早期产量。
梨1970年, 平原社队开始引种池梨、茌梨、香水梨、长把梨,采用4~5×5
~6米的株行距,亩栽22~33株。1977年引种日本梨品种晚三吉,采用密植栽培株
行距Z~3×3~5米。
桃 平地果园采用5~6 X 5~6米的株行距,亩栽18-----20株;山地果园采
用4~5×4~5米的株行距,亩栽27~33株。
葡萄建国初期栽培较盛,以后渐衰。近年来,葡萄生产重新兴起,建立多处
葡萄园, 新建葡萄园多采用立架、株行距1.5~3 X 1.5~3米。而庭院多栽植
龙眼、玫瑰香、巨峰等品种,采用棚架。
山楂1978年以前,多是零星栽种,成片的山楂园很少。1978年以后,随着山
楂果实经济价值的提高,山区出现了“山楂热”,退耕还林面积大半用于建山楂
园,有些园片现已结果,山楂园多建于半阴坡梯田上,株距3~4米,亩栽30~50
株。
二、新技术应用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果树从育苗定植到栽后:管理,技术
十分落后。在育苗上,桃、杏、大果、小果、软枣、核桃、板栗采用播种育苗;
山楂、枣、柿子利用根蘖苗嫁接;苹果、梨虽已采用嫁接法,但成苗年限长,出
苗量少。果树定植后,多不整形修剪,任其自然生长,生产季节土壤管理差,一
般不施肥,靠自然降水,防治害虫均是人工捕捉,致使树势弱,幼树适龄不结果,
成龄树产量低而不稳。
1962年,开始加强了对果树的综合管理,对地面进行施肥、浇水、除草、松
土;对树体整枝修剪,利用农药防治病虫害。1965年试验推广梨、桃综合丰产经
验,山地梨园、桃园土肥水管理,克服梨树大小年结果技术;山地幼苹果园水土
保持,适龄结果,早期丰产技术,果园种植绿肥,果树修剪技术。苹果、梨、桃、
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柿蒂虫、苹果红蜘蛛、山楂红蜘蛛、苜蓿红蜘蛛防治新技
术。1978年推广苹果大树高产稳产技术;苹果幼树矮化密植,梨树密植早期丰产;
赤眼蜂防治果树食心虫技术。 1983年开发苹果低产园2060亩,亩产由564斤增加
到772斤;推广山楂种子快速育苗技术。1985年推广苹果“三当”(即当年播种,
当年嫁接,当年出园)育苗技术。到1985年,除杏、大果、小果、柿、枣、核桃、
板栗等杂果栽培管理仍较粗放外,苹果、梨、桃、葡萄、山楂等主要水果均实现
了科学的常规管理。